大海升起个广州城
1984-11-01李建生
李建生
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的北缘,西江、北江和东江的航道在这里汇集,现市区面积约三百八十多平方公里。
提起珠江三角洲,就会想到它有许多特点,和长江三角洲不同。珠江三角洲的前身是一个古海湾,这个海湾还远远没有被珠江水系所带来的泥、沙所填满。平原分布在湾内,海外岛屿星罗棋布,是一个复合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特别的地方,还在于平原上散布着大约有一百六十多个山丘,其中的五桂山、黄杨山等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巍峨耸立。在三角洲的沉积过程中,海湾岛屿经历了长期的剥蚀作用,在夷高填低的地质作用下,海湾逐渐被填平,昔日的孤岛,成为今天平原上的低山和残丘。这些低山和残丘散布在堆积平原之中,整个平原成为镶嵌式的一块一块连结起来。在三角洲的前缘又出现了滨海平原,构成了珠江三角洲独特的地貌景观。因为地形与岩石性质有密切关系,所以坚硬的岩石区成为隆起地形,低平地形成为淤积的地层。
在全新世时,海岸线最远可达现今的建设二马路。在那里发现海积淤泥和海生镜蛤,那时的广州地区全被海水淹没,秀丽的越秀山下,是汪洋一片。伴随地壳的不断抬升,海水逐渐退后,广州才开始发展起来,所以曾取名为“南海”。在现今海珠区的宝岗、赤岗——晓港——南石头等地,地势高峻,成为孤岛漂浮在海中,由于巨大的波浪打击着白垩系砂砾岩组成的岛屿和岸边,从而雕塑出了壮观的海蚀平台和海蚀崖,其中尤以七星岗海蚀崖、南石头海蚀平台保存的较完好。
到了全新世晚期,大约在广州市文化局秦汉古船台遗址以前的时代(古船台枕木经测定,年代是2190士90年),海岸线已退至中山路一线,沉积了四米左右的淤泥质物,其中含有牡蛎壳和其它贝壳,而海侵的东界是杨箕村,因为杨箕村就已见不到海积物了。
到了距今1700—1500年前,海水退到了惠福西路一带,这里是晋代的坡山古渡,是重要的码头,说明海岸就在这里。海岸线在此一带停滞到了唐代,因唐代在海岸边建筑了光塔,现为光塔寺,起灯塔的作用。
在距今700年至600年前时,即在元末明初,按理海水应退出广州城,但由于海湾的淤积,汊流发育,海水迟迟才退离广州地区,沉积了珠江沿岸以北地区的物质,越秀山上的镇海楼,就是因南粤临海才取名镇海楼。它建于公元1380年。这时的珠江三角洲水系雏型基本形成,平畴绿野,城镇星布的面貌已出现。地貌上从海湾、洲潭岛屿进而演变成“百十洲屿、浮于水中,港汊分岐,波澜不二”的三角洲水系特点。
广州成陆是在秦朝,距今仅有二千八百多年,它还是一个很年轻的地方。
(摘自《地球》1983年第6期,原题为《广州海岸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