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
1984-11-01瓦·亚·苏霍姆林斯基
〔苏〕瓦·亚·苏霍姆林斯基
自从出现了人类,从人对晚霞的奇丽美景看得出神的那一瞬间起,他就开始审视自己本身。……
人的外表的美体现了我们对美的标准的认识。外表的美——不仅是指人类学所说的身体各个部分的完美无疵,也不仅是指身体的健美。这是内在的高尚精神的表现,即内心充满情感与思想、道德尊严和对别人与自己的尊重以及谦虚的精神。人的眼睛往往荟萃着人的精神生活,反映人的思想和表达人的情感。人的道德修养和一般精神文明程度越高,内在精神世界在外表上的表现也就越加鲜明。
内在的美和外表的美的统一——这是人的道德尊严的审美表现。人追求美,多追求外貌,看上去很美,这没有什么不好的。然而我认为,这种愿望加上道德规范就全面了。这种道德规范取决于人类美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创造活动的本质。人的美只有当他从事自己所喜爱的,就其性质来说是强调人的个性所特有的某些好的品质的活动时才表现最为突出。这时,他的外貌似乎是由其内在的精神而现出光华。铁饼运动员米隆的美,体现在内在精神力量同强健的体力结合起来的那一时刻,这并非偶然的。正是在这个结合中凝聚着她的美。一个正在思考如何去进行创造的少女的美,比起一个游惰度日的少女来,要瑰丽得多,深刻得多。游手好闲是美的大敌。内在精神的美,在理智受到鼓励并被创作之光所照耀的时刻,使学者、思想家、诗人、发明家的面部焕发出智慧的光彩。如果你希望美——你就得忘我地劳动,直至你感觉到自己已经成为一名创造者、一名能手,成为自己理想事业的主人;直至你的眼睛,由于感受到人的最大幸福——创造的幸福,而放射出激情的光彩。
美是灵感的伴侣。0·冈察尔有一部叫《向日葵》的短篇小说。里面讲一个雕塑家,他受人之托雕塑一个少女——向日葵高产能手的半身像。可是这个少女长得十分难看,连雕塑师见了都感到惊讶。少女的容貌不能激发雕塑师的灵感,于是他拒绝了这项工作。一次去车站的路上,雕塑师经过一片正开着花的向日葵地,在那里他看到了自己的主人公——她正在劳动。然而这时她的容貌看上去却同初次见面时截然不同。它因为劳动的美感而显出了光彩,在外表上流露出内在的美。“她真美!”雕塑师禁不住高声地说着。这时在他的想象中已经塑造出了少女的面容。
外表上的美有其内在的道德根源。为人们所喜爱的创造可以使人变美,改变人的容貌——使它变得清秀和富有表情。
繁难——即通常人们所说的“创造艰苦”,也可以创造美。正如悲伤使人的脸部布满深深的皱纹一样,“创造艰苦”是使人的面孔变美的最精巧和最熟练的雕塑家。反之,内在的空虚也可以使人的面部表情冷漠和迟钝。
如果内在精神的丰富创造人的美,那么无所事事,更何况不道德的行为,则会将这种美毁掉。……精神空虚也可以使人的形象模糊不清。
不道德的行为可以使脸变得丑陋。撒谎、伪善、空谈都会使人逐渐形成一种呆滞的神色:他回避直视别人的眼睛,因为在他的眼睛中没有真实的思想,他把它隐藏起来了。阿谀奉承、奴颜婢膝不仅使眼睛、面容表现出卑躬屈节,而且给整个举止也留下了这种痕迹。自己要做自己的主人。要珍惜自己的尊严——这是人的真正的美的源泉。
人类美的标准——这同时也是道德的标准。健康的身体、崇高的道德、高尚的美感——这正是我们通常总说的那种和谐。如果不能使人成为美好的,以及使人的崇高的情感之一——爱情,成为美好的,那就不能使我们的生活也成为美好的。我们社会里的千千万万人中的每一个人,形象地说,都闪耀着自己的内在的美,这才将是人类美的顶峰。我坚决地相信,到了共产主义,所有的人都将是美丽的,不可能不是这样的,因为内在的美的花朵和外表的美的花朵将同时开放。
你——自己精神美的创造者,你的美也将影响着你周围的一些人们。
(洪凡、雨勤摘自《给儿子的信》)
(题图:赵家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