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门三记
1984-09-24黄福林
黄福林
我此次壮游国门,抚今追昔作记有三:
一、记住:镇南关的荣辱
从内地上友谊关,行至隘口圩就算踏上关道了。
隘口,古称关前隘,东有小青山,西有凤尾山,群峰对峙,高入云霄,两面的山脉绵亘南去,夹着一条四公里长的弯弯曲曲的狭谷,与友谊关关墙连成一体,友谊关如前廊,隘口圩似后厦,结成一庭院式的祖国南大门的围屏,形成险要的战略关道,平时是中越两国人民交往的通道,战时则变成侵略者的坟场!
这座千年边关,清朝时叫镇南关。一八八五年二月二十三日黄昏时分,这座雄关竟陷落在法国侵略者手中。
在镇南关沦丧之前,法国入侵越南已久,当时的法国总理费茹理叫嚷道:“必须征服那个巨大的中华帝国……”妄图通过越南侵入中国。清政府应阮氏王朝之请,派兵出关驻节北宁,与法国侵略者抗衡。在一八七三至一八八三这十年间,数千名黑旗军曾参加越南抗法斗争,在刘永福指挥下,曾取得三战三捷,两毙法军统帅而威震天下的胜利!可是勾结帝国主义的清政府,指示其驻越清军“法人并未与我失和”,不可对黑旗军与越南抗法力量“显露助战之迹”,把驻越清军置于“人可打我,我不可打人”的被动地位。法国侵略军遂舍黑旗军而直指清军主力,战略要地北宁失守。陪游的边防军老李,说到此就咬牙切齿跺脚痛骂道:
“数万清军,未经奋战即望风而逃,可耻,可耻!”
清军北宁之败以后,叶赫那拉氏派国贼李鸿章与法国人签订《天津条约》。但《天津条约》签订后不过二十天,中国军队的下级官兵奋起抵抗,在北黎把来犯的法军杜森尼部的步骑炮兵打得几乎全军覆灭,报了北宁之仇!
在法军“北黎惨败”之后,苏元春一旅之师,又于当秋在船头等地取得几回胜利。但都奉命放弃了这些用将士骨肉换来的阵地。法寇终于席卷越南打到镇南关来了。那天,清军未曾力战而哗溃,统将潘鼎新化装成伙伕弃军逃命。法军气焰熏天,不可一世,竟把我国这座千年雄关夷为平地,然后在关前插着大木牌书曰:“广西门户已不复存在!”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富有保家卫国斗争传统的边寨人,村村寨寨磨刀霍霍,一夜之间,通往苏元春军营的条条山路。行人如蚁队,不分民族,不分老少,前去推动苏元春抗战。群众武装和苏元春的军队一道,乘夜奔袭镇南关西侧齐瑶村法军营地,那阵势:
长矛、雕戈、画戟,如簇簇团团密得风穿不透的丛竹茂树!厨刀、牛刀、鸳鸯剑,排行摆列似压地的霜林冰山!云惨惨,夜黝黝,寒光冲斗牛,杀气凝横目,三更鼓响,喊声大振,一齐掩杀!
我国军民收复了镇南关,也竖起一块更大更高的木牌,与法军的标语牌针锋相对,书曰:“我们将用法国人的头颅,重建我们的门户!”
记住:这祖国南大门的荣辱!
二、胜地利皇山
这就是利皇山么?真没想到久闻大名的利皇山,竟是这么一个小土疙瘩。
望着利皇山,历史的烽烟不禁在脑海中翻滚:
冯子材率领新招募的萃营和王孝棋的勤营开到凭祥市,与苏元春的队伍会师,一致推冯子材为帅。老将冯子材决定以隘口为决战战场,全体军民即抢修作战工事,在隘口街头筑起一道一千五百米长,两米半高的长墙,横贯隘口狭谷,把东西两头的小青山、凤尾山连结起来。长墙的中点正是这个小土疙瘩——利皇山,筑墙军民在利皇山顶建造一个将台。
这利皇山并不难登,它高约五米,座底约一亩,顶宽三方丈,将台遗迹仅一丈见方。当年两军决战时,冯子材与苏元春并肩守在这个将台里过夜。冯子材生于海滨,性爱风险,素有老谋深算的大度;苏元春长于山城,气节刚直,具有近忧远虑的目光,此两人一主一辅,胸中便有十万兵。我今登临胜迹,犹感烈烈烽烟腾腾而起!
利皇山前是个小盆谷,东西小青山与凤尾山之间宽约一千米,南北卡防山与利皇山之间长约一千二百米,形如一个大口袋,按孙子兵书上说,这种地形叫“死地”。法军头目尼格里悍然分兵两路,一路杀上东山,一路西走关道,以山路掩护谷路齐头并进。两国军队在山上厮杀一天一夜,中国连连失守一、二、三号堡垒,法军快进到长墙东头的制高点上。尼格里下令谷路法军冲撞长墙,陷入盆谷里,关在死地中。
冯子材见时机已到,便豁出老命来个“抬棺大战”,吩咐其子相荣、相华紧紧相随,准备为他收尸,“帕首短衣草履,操倭刀一柄,亲率大刀队,大呼一跃出墙外”!伪装在盆谷里的敢死队起而接应,从腹背左右夹击法军,圆溜溜的石头炸礌一点火,纷纷滚进法军的骑兵、步兵群里隆隆爆炸,那些高头大马一惊四散,踩着自家的步兵遍地旋滚;中国军民组成的砍马队霍地跃出突击,三人一组,一人挺出勾马蹄的钩刀,勾住马腿不放,钩刀手趁机奋力一拉,将马拉倒,预备在旁的两名大刀手腾地一跃,砍死骑手于马下!那真是一场好杀!法军一名军官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在我们的脚下,敌人从地上的一切缝隙出来,手持短戟,开始可怖的混战。他们的人数比我们多十倍,二十倍。他们从我们的四周一齐跃出来,所有的军官和士兵都被围住、俘虏……”
全歼盆谷里的法寇后,冯子材分兵两路追杀溃兵,也杀得痛快!借敌人自己的描绘来重述当时的场面吧:“中国军队的号筒愤怒地响起前进的命令,从所有的堡垒,从所有的天边各处,烟云一般的敌人展开旗帜跑来,发出枪炮的响声却遮不断的喊杀声。他们因成功而胆力加大,奋力狂怒地向我军驰突前来……”
是役战果:“斩酋戎法人数千级”,实现了我国军民“用法国人的头颅重建我们的门户”的誓言!从此这个小土疙瘩便被边疆军民起名为“利皇山”。
我回到山下,仰视着,仰视着,觉得小土疙瘩忽然高大起来,它不愧是一座战斗的山,胜利的山,光荣的山!“高山仰止”,蓦然,我感到,这不是一座山。这是我们反帝史诗的一个壮烈的惊叹号!
三、祖国的眼睛——A山
到前沿的路到处弹坑斑驳,破石零落,炸得模糊一片。我步步小心踩浮石,攀上一处摩天绝崖站着,注目前方,有意要看穷兵黩武的越南小霸的穷形尽相。
一名执勤的战士,奉命引我进一个地下室去观察。这里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据说这就是祖国的眼睛所在,能看见敌国的一举一动。
我摸到一排亮孔前,当班的几个战士人人套上望远镜一类家伙,全神俯瞰前方,一个也不回头。
指挥员来了,我立即请求:让我也站一班岗。那望远镜一类的家伙,套到我眼睛上来了,不过我还是什么也没看清楚,不免乱动手脚。终于,看见了,四公里外有三头牛,一头公的,两头母的:又看见两只鸡,一只公鸡在打翅膀,一只花母鸡带仔哩。人也给看清楚了——越军。我知道情况重要,便要下岗来,让观察员上。可指挥员说:“你看吧,一句一句地报来。”
…………
这工作真有意思。我撤下岗来,转过拐角,摸向深处走,走到一个荧光屏架前坐下,看去银亮清晰,一尘不染。不久,屏幕上浓了“气”,变了色,变了线,比先前异样。我问是什么原因,当班人员回答:前方八○○高地一带下雨。哟,真奇,我暗暗吃惊,远在几十里外刮风下雨都知道——这眼睛真厉害!
入夜,我带着满足的情绪,盈怀的慰借倒头便睡,半夜山气凉,又有轻微的换岗响动,几次使我睡睡醒醒,最后睁了眼。深夜扪心,思路开拓,我终于明白把青春献给祖国的深刻含义。我此时周围的同志,下班来的抱着祖国入眠,上岗去的背着祖国上岗,在他们的心中,是没有什么比祖国更值得爱的东西。所以,在暗室里甘作祖国的眼睛。这些同志呵,日日夜夜,都把祖国抱在心里,裹在布被里,同起同睡,让她安全,让她温暖!
天亮了。我们原打算天一亮就归程。我临时决定留在山上一天,当一名正式上岗的人员,一定要站满一班岗才下山。当我的愿望得到满足,正要踏上归途时,同我一块下班的几个兵,已挑起水桶先行一步下山去。我心里嘀咕:山上明明有自来水,他们为什么要下山挑水呢?待赶上他们,我叫司机停车,伸出头去询问。战士们回答说下山筑“长城”……喔,原来是去给老百姓挑水,半年前的自卫反击战期间也没停止过。
我请他们上车,大家挤一挤就少走一段路。
“不——坐你的车代替得脚板,可代替不了思想哩。”
这回答既调皮又有深意……的确,雄关险卡再坚固,总不如军民心上的“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