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学生扬起希望的风帆
1984-08-20朱永新
朱永新
聂攀同学信中反映的情况表明:如果挫伤了学生心灵中最敏感的东西——人的自尊心,使学生失去对美好未来的希望,教育工作就不可避免地要走向歧路,导致失败。
作为一个任课教师,根据心理特点和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类,从而更好地因材施教,这本身并不错,而且是教育工作的重要法则之一。但是,这位老师把全班同学分为“有希望者”、“一般者”和“无希望者”三种,就很不妥当了。首先,学生的心理差异并不能用有无希望来表示。这位老师的划分基本是以学习成绩或考试分数为依据,忽视了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品德和体质等非智力因素,因此,并没有准确全面地衡量一个学生。作为一个教育者,首先的和主要的一点就是相信自己的教育对象,树立这样一个信念:学生的心灵是为着接受一切美好的东西而敞开的。他们虽然千姿百态,各不相同,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要教育得法,每个学生都是有希望的。其次,用有无希望来划分学生,会使那些“无希望者”一类逐渐陷入灰心失望、自暴自弃、丧失自信心和自尊感的境地,从而使幼小的心灵遭受创伤。我在组织同学讨论这个问题时,数学系三年级的一位同学说:“假如聂攀同学看不到这份名单,不就平安无事了吗?”我觉得并非如此。教师的情感和态度,每时每刻都会通过他的言行举止流露出来:对于所谓“有希望者”一般会产生亲近和期望的感情,而对所谓“无希望者”则容易产生厌恶和失望的情绪。这种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但这种暗示力量的效果却是惊人的。教育心理学中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就说明了这一点。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曾到一所小学,对一到六年级的儿童进行了智能测验。然后他们把有优异发展可能性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教师。这个名单其实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便抽取的。但八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这个名单上的学生成绩确实进步了,教师也给了他们以好的品行评语。这实际是因为老师对这些学生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甚至对他们说话的语调、眼神都有所不同。罗森塔尔借用希腊神话中主人公的名字,把这个实验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如果我们的教师对每个学生都寄予希望,在每个学生身上都产生这个效应,我们的教育工作就会卓有成效了。“皮格马利翁效应”对于我们的同学也是有启示的,当教师表现出某些不公平、不正确的期望时,不要让它影响你的情绪,消磨你的意志,而要克服各种困难,扫除重重障碍,坚持不懈地前进。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这个工作方法是建立新的前途,运用已有的前途逐渐代之以更有价值的前途。”教育的真谛、教育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发展他们的智能,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让每个学生扬起希望的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