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同龄人献身
1984-08-20王文起成晓明王松鹤赵艳
王文起 成晓明 王松鹤 赵艳
谁要是真正关心祖国的未来,那他一定会把关切的目光投向青年。未来寄托在青年身上。拥抱青年,便是拥抱未来;塑造青年,便是塑造未来!
共青团事业,是令人瞩目的塑造未来的事业。这个美好的事业,需要成千上万忠心耿耿,有胆有识的奋斗者。
辽宁省阜新矿务局海州露天煤矿团委书记赵建华,就是无数奋斗者中的一员。他象煤一样默默燃烧着,把自己的光和热无私地奉献给同龄人。
“我的志向就是使同龄人振奋起来”
1974年秋天,阜新四中应届毕业生赵建华,扛着行李卷,喜孜孜地来到彰武县大冷公社知青队。
他是独生子,按政策本该留城。看到同学们一个个打起背包去农村,他急得火烧火燎的。他悄悄把被母亲锁在柜中的户口本取出来,跑到“知青办”报了名。十九岁的小伙子向家人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我是共青团员,我要和同学们一起去改天换地,干出一番事业来!”
他不怕苦,每天窝头就咸菜的生活、繁重的体力劳动吓不倒他。可是,他的心却象塞外的天气越来越冷了。混乱年月,污泥浊水污染着青年的心灵。在赵建华插队的地方,有的青年热衷于“冲向社会,杀向党内”,到处去抓“走资派”;有的青年奉行“弱肉强食”的信条,把青年点当成自己的领地;有的青年公然用酒肉之军去攻克回城的关口……有一天晚上,赵建华同宿舍的几个青年偷偷煮青年点的肉吃,赵建华提出批评,他们非但不听,反而说什么“少见多怪,少来你在学校当班干部那一套”,把赵建华奚落了一顿。赵建华气得抱着被子冲出宿舍,来到牲口棚,和老牛做伴。
白天,他独自赶着牛车,不惜气力地干活,晚上回到牲口棚,伴着油灯就读。入夜,这儿静极了,只有老牛嚼草的**声。“改天换地,干出一番事业”的热情之火,就这样熄灭了吗?他不甘心。“难道就靠我们这些人?”他又疑虑。
他在思索。他在奋争。青年点分萝卜,有人想给队干部送两麻袋,他追了回来,把两麻袋萝卜倒在青年点的萝卜堆上。在青年回城问题上,他力主公道,为了把指标让给一个有困难的青年,他不怕得罪人,和那些有实力的人物据理力争……
赵建华维护了青年的利益,得到了大多数青年的拥护。75年初夏,在青年点的一次全体会议上,他被选举为青年创业队队长。同龄人热烈的掌声,信赖的目光使他内疚,使他感奋。同龄人的多数是锐意进取、不甘沉沦的。离开了他们,创业的理想只能是空谈,你会永远感到寂寞,感到孤独!
赵建华和青年们一起制定了创业规划,在低洼塘里开出良田,在砂包上植树,在荒滩上盖起砖房……
一年以后,青年队面貌大变,人均口粮近千斤,还拥有拖拉机、电视机、电影放映机、餐厅、游艺室,被人们誉为“青年乐园”。在改天换地的斗争中赵建华深深地认识了同龄人,认识了自己。他坚信,没有青年的参加,我们的任何事业都不会成功。
他在申请入党时向党组织郑重地说:“我的志向就是使同龄人振奋起来,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
开采蕴藏在青年心中的能源
1978年5月,赵建华被任命为海州矿排土段团总支书记。他走上了振奋同龄人的最佳岗位。
当时的排土段,是全矿团的工作较落后的单位之一。这儿相当偏僻,每天上下班要乘小火车跑两三个小时。工人露天作业,夏天脚下冒火,冬天哈气成冰。老工人成批退休,大量下乡回城的青年顶替来到这儿。有的青年晚来早走,整天发牢骚,骂大街。老工人不敢管,气得管他们叫“徒爹”。团组织也很松散,有一次团的活动,近四百名团员青年只来了20人。
赵建华发了狠心:“一年内一定要变样!”
他来自青年,深知青年的特点。团的工作要靠生动活泼的形式和方法吸引青年;如果只搞生硬的报告,枯燥的说教,青年当然不会拍巴掌。他上任作出的第一个决策,是先把团员青年团结起来、组织起来。根据青年的兴趣爱好,成立篮球队、田径队、文艺队。他让青年们自报特长;有隐瞒的,要互相“揭发”。在青年的哄笑声中,他宣布了排土段团总支夺取先进的计划。
球场上,青年们欢腾雀跃;俱乐部里,青年们放开歌喉。赵建华率领着文艺队和监球队到处演出,到处征战。矿上文艺会演,排土段的九个节目,七个获奖。排土段团的工作死气沉沉的局面改变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赵建华想,团的组织要围绕四化开展活动,要在经济建设中开发青年的“能源”。每个青年身上都蕴藏着无穷的“能源”。共青团干部要成为开采青年心中“能源”的能工巧匠。
青年李殿芳,是有名的“刺儿头”,不是泡病号,就是上班睡觉。师傅一批评,他就跳起来。有一个月曾跟师傅干了24架。气得师傅直诅咒:“李殿芳,你要是能干好了,我头朝地抓出去!”李殿芳也不服软:“好,我一定把先进生产者的奖状夺来,非好好羞一羞你不可!”他把师傅的这句话烙在翻车房的门框上。每天下了零点班,他不回去睡觉,又跑到工地干了起来。
赵建华听到这事,就象勘探队员发现了新矿床一样欣喜。青年释放的能量决不能任其“自然”!他马上去找李殿芳,让他挑头开展共青团对手赛。
“你当我真想当先进?我不过是争口气。”
“争气是对的,赌气可不对呀!”
“找别人挑头吧,我不行。”
“你行。我了解你,你还是有志气的。”
李殿芳被赵建华的话感动了,表示要把跟师傅赌气变成为青年争气。这天中午,李殿芳去食堂,看见门口黑板上有几个粗大的粉笔字:“李殿芳,我向你挑战,比一下能耐。——傅敬臣”
“好你个傅敬臣,你等着。”李殿芳当即把铺盖卷搬到工地的小扳道房里,决定和傅敬臣比个高低。
原来,赵建华找了李殿芳之后,又去找傅敬臣。小傅是个鲁莽的汉子,浑身是劲,常常发愁自己的一身力气不知该往哪儿用。赵建华有意让他和要强的李殿芳搭成对子,在共青团对手赛活动中打先锋。
李殿芳和傅敬臣镖上了劲。两人吃住都在工地上,起早贪黑,半年内各多干了70多个劳动日,超额完成生产任务。为了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赵建华下班后常去他俩的家,帮干家务活,做父母和未婚妻的工作。他还用几个晚上把他俩的事迹编成相声,在文艺晚会上亲自登台表演。
在李殿芳和傅敬臣的带动下,全段青年人人不甘落后,“挑战”和“应战”此呼彼应。青年的热情在高涨,能量在释放……
1979年,矿党委发出了“占领3270高地,创历史最好水平”的号召。排土是露天煤矿生产的四大环节之一。夏季雨水将临,线路发生了下沉现象,全矿的生产眼看就要停顿。赵建华立即召开青年大会,宣布成立青年突击队,保证排土线路畅通无阻。
这是一支专打硬仗的突击队。哪儿出现了困难,哪儿就有赵建华和他的队员们的身影。海拔200米的排土线路发生下沉!刚下了零点班的80多名青年突击队员闻讯赶去,苦战七个小时,完成了捣固任务。电镐急需大绳,15名青年突击队员将4根重500斤的大绳从8华里以外,人拉肩扛拽回工地。77号电镐陷车!突击队员们从下午三点干到次日凌晨三点,硬是把180吨的电镐从烂泥中挖出来……
这一年,排土段团总支被评为先进团总支,青年突击队被矿团委命名为“高速度青年突击队”。刘忠诚,夏国强、李殿芳、傅敬臣等原先不起眼的年轻人,都成了全矿赫赫有名的青年标兵。最有意思的是李殿芳把先进生产者的奖捧回家,却悄悄来到翻车房,用锉刀把烙在门框上的那排字刮掉了……
“求上进的青年是我们的珍宝”
海州矿青年联合厂是由待业青年组成的,分布在方圆几十里,条件艰苦。矿党委决定调赵建华任该厂团委书记。当征求他意见时,他兴奋地说:“这个厂大有干头。四千名青年,简直是青年突击军呵。”
为了摸清联合厂青年的思想状况,上任第二天,他就迈开双腿,走访下属的24个青年队。
他来到了选装二队。青年们正在火车道旁筛煤。赵建华操起一把铁锹,悄悄走进人群中干了起来。不一会,他的全身沾满了煤面,只有眼睛和嘴巴里透出一点点白色。这时,团支书来叫他,青年们才知道他是新来的团委书记。“哦,你是赵书记啊。看把你身上都弄埋汰了。”他笑着说:“你们能干,我为啥不行。我叫赵建华。记得《刘巧儿》里的赵振华吗?他就是我‘哥哥呀!”
青年们笑了。你一言我一语地唠起心里话。
赵建华就是这样,总是和青年打成一片,聆听他们心跳的频率。他到任的头七天里,顶着烈日,骑车、步行300余里,掌握了大量有关青年思想状况的第一手材料。他对团委干事小高说:“联合厂的青年,工作环境艰苦,他们每年回采十几万吨煤,相当于一个小煤矿的产量。他们是多不容易呵,我们团干部一定要把青年中闪光的精神聚集起来,让它发扬光大。”为了让青年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榜样,他白天到各青年队采访青年的先进事迹,晚上又是写,又是刻。他扬着他编就的小册子,炫耀地对妻子说:“我们团干部没有万贯家产,求上进的青年就是我们的珍宝!”
为了使他的“珍宝”能为青年所认识和接受,他精心编排了一台别开生面的文艺晚会。每当演完一个节目,他就让一个青年标兵走上舞台和大家见面。“她是养猪姑娘周雅丽,不怕别人讽刺打击,爱上了养猪这一行。你别看她这样单薄,她一人喂60多头肥猪呢!到了夏季,她每天要打几百斤猪草。下一个节目:表演唱《养猪姑娘》。……”“他就是王铁辉,虚心向师傅学习,钻研技术,改制了两台车床,制造了十几套胎具,为联合厂作出了贡献……”“他们也是待业青年,他们能干出叫得响的成绩,为啥咱们就不行?别光顾着看节目,咱们得好好想一想啊!”
文艺晚会的气氛热烈极了。先进青年的风貌伴着歌声,和着乐曲走进了青年的心田……
对先进是这样的鼓励、扶植,对后进青年呢?他同样地爱护、帮助。只要愿意进步,他都把他们当“珍宝”。联合厂建筑队有个青年叫李华,是公安局拘留所的常客。李华身材魁梧,打起架来“视死如归”,身上留有七处伤疤。他领着一帮“小兄弟”,在联合厂整天东游西串,闹得乌烟瘴气。李华听说新来的团委书记要“改变李华的形象”,不由得从鼻孔里“哼”了一声,“我倒要见识见识他。”“小兄弟”们商议要助他一臂之力,他伸出粗壮的胳膊:“我一个人对付得了!”
那一天,赵建华来到工地找李华。他把李华请进办公室,先沏了一杯茶,然后递上一支烟。李华接过,并不道谢,傲慢地掏出打火机,“咔嚓”点着了。“找我?”
“我想和你交个朋友。”
“怎么个交法?”
“和你的‘哥们儿一样。”
“对不起,没空。”他手一扬,走了。
一次,两次,赵建华不知碰了多少钉子。不管赵建华说什么,李华就是不开口。当李华和“哥们儿”为庆祝战胜团委书记而喝得醉醺醺的,在街头踉跄的时候,赵建华赶来,一把扶住他,搀回自己的小屋。
喝了几杯热茶以后,李华半晌冒出来一句话:“书记,你这人挺够意思。往后有了难处,吭一声。”
他终于开口了。赵建华按捺不住喜悦说:“有个事想请你帮忙。听说你嗓子好,厂里文艺会演,缺个男高音。你唱,我来伴奏,行吗?”
李华痛快地答应了。不就是唱唱歌吗。那天他一登台,礼堂里便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依着赵建华的嘱咐,他把那大花格子衬衣、四色喇叭裤脱掉了。李华确实唱得好,一连四支歌,博得满堂彩。这是他长大以来,第一次受到人们的赞誉。他板结的心田疏松了。
赵建华看李华体力充沛,又动员他参加了矿运动会。李华夺取800米第一名,赵建华亲自给他拍照,照片登上了《阜新日报》。那天晚上,李华主动来找赵建华,两人彻夜不眠,谈了一个通霄。李华向赵建华表示:“我一定不辜负团组织的期望。”
从此,李华象变了个人似的。每当他的“小兄弟”要闹事,他就斥责说:“都什么年月了,还闹?你们看看我。”瓦工组的青年不好管,他自告奋勇当组长。他率领60多个青年,主动承当了联合厂大楼建筑工程。一幢幢新房就在这些青年的手中落成了……
李华入团了,还被评为矿的青年突击手。年三十晚上,赵建华领着团干部给李华家送去立功喜报。鞭炮劈啪作响,引得街坊四邻出来观看。李华的父母老泪纵横,百感交集。当年他们家门口也曾有这么多看热闹的人,那是他们的儿子被公安局的警车带走。可是今天……今天他们的儿子成了对社会有用的人了。
“麻烦什么,你的事就是我的事。”
赵建华常说:“团干部要懂得青年的酸甜苦辣,为他们办点实事。办一件是一件。”青年小宣的父母去世了,他把小宣接到家来,细心关照;排土段青年突击队副队长张凤鸣恋爱几经挫折,他跑遍矿区为小张介绍对象;他帮助选煤二队的青年办起了文化补习班,他帮助回采队的青年建起避风雨的小木屋……
82年初,他担任了海州矿团委书记。担子更重了,工作更忙了,他仍时时关心着青年的切身利益。热心为青年服务。
在“文明礼貌月”活动中,赵建华在为失足青年捐赠的书中发现了一封信。信是排土段青年刘文堂写的。他以自身的经历,告诫失足青年要好好改造,重新做人。赵建华读完了信,眼睛湿润了。他马上给排土段团总支打电话,询问刘文堂的近况。
原来,刘文堂从小没有母亲,继母对他不好,他便流落街头。后来下乡,生产队长不让他来城,一怒之下,他拿起菜刀去“算账”,因杀人未遂被判刑九年。刑满释放来到矿上后,他成天沉默寡言,连走路都低着头。他年近30了,本来准备结婚,可是手头上没钱,继母又不帮助操办,眼看婚事就要告吹。
打听到这儿,赵建华着急了:“刘文堂找个对象不容易,咱们团组织不能让他的婚事黄了,得想法办得红红火火的。”
赵建华和排土段团总支商定,发动团员给刘文堂捐赠了130元钱,打了一对箱座。结婚那天,赵建华率领团干部登门祝贺。他还花17元买了一个门斗作礼物送给刘文堂。刘文堂不知说什么好,一个劲儿念叨:“你们对我这么好,我可没啥报答啊……”赵建华拍着他的肩膀亲切地说:“你要鼓足生活的勇气,好好工作。”婚后第二天,刘文堂就去上班了。十天婚假,他献工九天。
……刘文堂有病住院了。同房病友都有亲人来探望,他多羡慕啊!他万万没想到,赵建华带来一瓶果子露,一盒麦乳精来看望他。他的眼泪刷刷流下,说:“我又给你添麻烦了。”
“麻烦什么,你的事也就是我的事。安心养病吧,有什么困难只管说。”
文堂从小未得到母爱,却从团组织这里得到补偿。
“要使火车头有足够的牵引力”
“如果把青年队伍比作列车的话,那么,团干部就是火车头。这个列车这么长,而且由于十年动乱,列车上的‘货又这么重,加之当前走的是上坡路,这就要求它的车头有足够的牵引力。”
这是赵建华给团干部讲课时说的一段话。他深知,八十年代团干部的“牵引力”,不是靠职权赋予的,而是要靠自身不断地“添煤加水”。如果团干部没有“足够的牵引力”,青年就不会跟着你走。
和所有的同龄的青年一样,赵建华也是从动乱的年月里走过来的。他深感自己知识的匮乏,决心拼命追回逝去的时光。每天晚上,送走最后一批青年客人,他便拧亮台灯,伏案攻读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企业管理知识,演算数学题,翻译俄文资料。有许多个夜晚,他为了一道数学题的运算穷追不舍,为了准确地翻译一段俄文绞尽脑汁,不知东方之既白。1981年,赵建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全国重点院校—一阜新矿业学院机械系的函授班。
八十年代的生活日趋丰富多彩,要求团干部成为多色调的人。赵建华自觉适应这一特点,注意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他会唱歌,会编导,会打球,会伴奏,会开车,还向别人学习谱曲。有的青年到他家串门,看到他自己设计、制造的全套家具,不由得伸出大拇指:“我们的团委书记真有两下子!”
赵建华在提高自己素质的同时,狠抓团干部队伍的建设。他在矿团委开办了文化补习班,亲自授课,并为新团干编写了“一本共青团工作入门”的小册子。对那些基础差的基层团干部,他更是不厌其烦,手把手地教……
联合厂拣煤二队的团支书蒋凤杰,是个要强的姑娘。队里的青年出现打架骂人,旷工的现象,她敢于大胆管理。可是谁都不听她的,跟她吵。她不知偷偷哭过几回。眼见得二队的团支部工作落后,她着急,怨青年难管,恨自己无能,神经衰弱症复发,住进了医院。她想:“出了院我一定辞去团支书这个差事。”
她住院的第二天,赵建华就来看望她。当时医院正换洗被褥,小蒋没有盖的,赵建华让爱人给小蒋送来了被褥、水果。出院那天,赵建华和另外一名团委干事来接小蒋,一直把她送到家。小蒋想辞职的话,几次到了嘴边没有说出来。
赵建华看出小蒋的畏难情绪,主动找小蒋谈心。小蒋流着泪抱怨说:“我们队青年的觉悟太低。”赵建华和蔼地说:“哪有团支书怪青年觉悟低的道理呀?大多数青年都是要求上进的。不是青年的觉悟低,而是我们的工作水平低,不善于做教育引导工作。你大胆管理是对的,可是你那个方式有问题。要是我上来就熊你一顿,你该咋想啊。”
小蒋破涕为笑了。她出神地听着赵建华给她讲如何开展团支部活动,如何调动青年的积极性,如何团给教育后进青年,如何写工作汇报……
经过赵建华一次又一次的帮助、点拨,小蒋对怎样当好团支书摸索出一套办法。团支部在全队青年中逐步树立了威信。第二年,拣煤二队团支部成为全矿的先进团支部,小蒋也被评为优秀团干部。
有多少工作在等符着他啊!共青团劳动竞赛、建文明街、造青年林、组织集体婚礼、举办教歌员学习班……可是这位团委书记工作计划的头一条就是抓紧团干的培训、加强火车头的“牵引力”。就在他为共青团事业忘我工作的时候,隐藏在他体内的病魔开始作恶了……
“团的工作我真没干够呵”
1982年8月11日。赵建华为筹建矿团干训练班,忙碌了一天。晚上回到家中,草革吃了几口饭,就伏在桌上写团课讲稿,题目是“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写着写着,他就象受了重重的一击,头猛地扎在桌子上。妻子韩家清扑上去:“建华,你……”
他强忍着疼痛说:“没什么,热敷一下就会好的。”这时他脖子、腋窝、大腿根儿的肿物分别有拳头二碗口那么大了,经常彻夜难眠。热敷后他又拿起笔写起来。不到一小时,他又疼得头顶着墙,使劲咬着嘴唇,妻子扶他到床上,流着泪说:“建华,今晚别写了……”
赵建华倚在床上恳求地说:“我说,你来写吧。”
“我求求你,明天别去讲课了。”韩家清已经泣不成声。
赵建华深情地拉着妻子的手。“不行啊。团训班的第一课一定要讲好。你也是团干部,你会理解我的。”
两人熬一个通宵,讲稿终于搞完了。第二天一早,赵建华只吃了两个饺子,再也咽不下去了。他望着妻子忧郁的神色,笑着说:“放心吧,等去省团校学习的副书记回来,交待完工作,我马上就去治病。”他的双腿已经不听使唤了,只好让韩家清用自行车把他驮到小火车站。
他来到设在排土段的团干训练班。学员们看见他走向讲台时步子迈得很沉,都吃了一惊。他察觉出大家的神情,便讲了一个笑话,活跃了一下气氛,然后清清嗓子,“同志们,今天上第一课……”
学员们出神地听着、记着。赵建华一气讲了两个小时。身体的剧痛使他实在忍不住了,汗珠大颗大颗地顺着脸颊往下流。他掩饰地笑着说:“今天天太热,大家休息一会吧。”
他来到休息室,悄悄吃了七片止痛药,坚持讲完这最后一课,讲完再也站不起来了……
经矿医院诊断,他患的是淋巴癌。党委立即决定送他到北京治疗。临行前,许多同志来探望他,一张张人民币、粮票悄悄留在炕上。等同志们一个个离去,他和妻子才发现那230元钱,160斤粮票。赵建华激动地喊着:“多好的同志呵,冲他们我也要活着回来!”,他以惊人的毅力配合医生治疗,每天忍着痛苦艰难地咽下米饭和瘦肉。他在北京治疗期间,正值党的十二大召开,他催请护理人员买来了十二大文件和新党章,倚在床头一遍遍地读。他兴奋地对团委干事小王说:“你看,新党章明确规定,县团级以下的厂矿企业的团委书记可以列席党委会,党对团的工作多么重视呵!”
矿党委副书记高俊臣来北京看望他,他马上提出贯彻党的十二大精神,在全矿青年中开展共产主义火花竞赛活动的建议。高俊臣哽咽着说:“你安心养病吧,我们一定把工作干好。”
赵建华的病情渐渐恶化,又被送往沈阳治疗。每天要昏迷好几次。12月29日晚,他挣扎着要站起来,“扑通”栽倒在地板上。泪水涌出他的眼眶。“我不怕死,遗憾的是,党培养了我这么多年,我刚能为党做点工作的时候,却倒在病床上!”
他用颤抖的手给矿党委写信:“我在病中无时不在想着组织对我的关怀。我现在已经清楚地知道我的病情。我请求党委免去我党委委员和团委书记的职务,尽快对团委人事作出安排,不要影响团的工作。”
83年1月12日清晨。他呼吸微弱、话音也不清晰了。他半睁双眼,留恋地注视着亲人和青年伙伴们。在这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要说些什么呢?
亲人把耳朵贴在他的嘴旁,听见了这断断续续的一句话:“团的工作……我真没干够。我死后……一定在我胸前佩带一枚崭新的团徽,让我永远……不离开共青团岗位!”这时,他那床头还放着一本翻开的《青年工作手册》……
噩耗传来,海州矿沉浸在一片巨大的悲痛之中。人人都为失去了这样一位优秀的团干部而惋惜。向赵建华遗体告别那天,虽然没有发讣告,可是人们还是潮水般涌向阜新市太平医院,人们都想最后看一眼这位长眠的年轻人,向他表示深挚的敬意。人们缓缓走过逝者的身旁,啜泣着,呜咽着……
赵建华遗体火化的头天晚上,青年们站在寒风里为他们的团委书记守灵。他们大放悲声哭喊着:“建华啊,我们想你啊,我们不相信你会死!”
赵建华离去了。而他与闪光的团徽同在,与这一代青年同在,与祖国的未来同在。
海州矿青年胸前的每一朵红花,青年脸上的每一丝笑容,青年心中的每一个涟*,都闪现着献身者美好的精灵。
(图:王金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