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得光焰照人间

1984-08-20危石

中国青年 1984年5期
关键词:国家主义恽代英

危石

真理是闪光的。追求它,多少人在沉沉的黑夜里穷源竞委,上下求索,百折不回。

真理是庄严的。捍卫它,多少人面对带血的屠刀从容坚定,慷慨就义,浩气永存。

我党早期杰出的革命活动家、理论家肖楚女烈士的一生,就是探求真理、捍卫真理的一生。他短暂而壮丽的人生,闪耀着共产主义伟大真理的光辉。

彷徨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屈原《离骚》)

肖楚女烈士原名肖秋,一八九三年出生在湖北汉阳鹦鹉洲一个木材商人的家庭里。父亲原是长江上的放木排工,常年在江里追波逐浪地生活。父亲病逝后,因家境贫寒,肖秋十三岁就被迫外出谋生,他先后作过木材行的学徒、茶馆的“跑堂”、报社的报童、轮船上的杂役,颠沛流离于鄂、赣、苏、皖等省的沿江城市。长期的社会底层生活,使他对社会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九一一年初,汉口人民抗议英国巡捕无理踢死我人力车工人,举行游行示威,遭到英帝国主义的残酷镇压,当场开枪打死我示威群众十余人。这件事使年轻的肖秋惊醒。他感到,要抗暴御侮,洗刷国耻,“非运动军队不可,运动军队非亲身加入行伍不可。”于是,他毅然投入新军,在武昌卫戍第一镇当兵。这时,中国正酝酿着一场巨大的革命风暴,武昌成了这场风暴的中心。在新军中肖秋参加爱国社团活动,与进步党人过往甚密,逐渐接受了“民主”“共和”的口号,并受到极大的鼓舞。十月,肖秋参加了武昌起义,战斗中被炮火震聋了一只耳朵。

武昌起义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肖秋兴奋异常,满以为云开日出,祖国从此获得新生。然而胜利后的现实却使他无限沮丧:革命后“各省党人复为权利之争”,内部分崩离析,窃国大盗袁世凯夺取了革命成果,武昌起义将领张振武、方维等一批革命党人惨遭杀害。中国又重新陷入了黑暗和混乱之中,革命失败了。肖秋满腔热情冷却了,凝固了,他陷入了深深的悲痛和苦闷之中。

“长夜迢迢何时旦”,祖国的出路何在?革命的力量何在?多少个不眠之夜,,肖秋在江边久久地徘徊、踯躅、沉思。他怒目苍天,夜空如磐,看不到一点星光;他叩问大江,江涛鸣咽,在倾诉着不尽的屈辱和忿懑。“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这里曾是屈原放逐行吟的地方,江流不断,古今同悲!屈子意下的“神女”——救国救民的英雄、志士在哪里?肖秋满怀苦闷、失望、落寞、惆怅无以排遣。他决定退出新军,更名为“楚女”,以表示他这个荆楚少年,忧国忧民之心不死,要继续探求新的出路。

探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辛亥革命失败后,肖楚女选择了“实业救国”的道路,考入武昌新民实业学校,专攻农桑。

肖楚女从投身行伍转向求诸书本,他希望自己尽快精通农桑技艺,医治中国日益凋敝的农业,用一技之长扶危济困,致国家于富强。在新民实业学校里,他如饥似渴地埋头苦读,象海绵吸水一样地吸吮着古今中外的各种知识,甚至连佛教经文也在他的研究之列。,面对五光十色的社会思潮,学术流派,他开始接受了“物竞天择,优胜劣败”的生物进化论观点和无政府主义社会政治思想,作为反抗腐朽势力的武器。

肖楚女从新民实业学校毕业后,一连串的政治变故促使他放弃了“实业救国”的途径。在袁世凯军阀统治下,肖楚女曾寄希望于资产阶级革命家宋教仁等组织的国民党,并加入了这个组织。但不久宋教仁在上海被刺身亡,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也很快遭到失败。在这期间,肖楚女的挚友郑希曾也被湖北军阀捕杀。眼前的现实打破了他的幻梦。在悲痛中,他决定脱离国民党,加入舆论界。一九一五年,肖楚女与留日归来的进步人士刘泥清等人在汉口创办了《崇德报》,并担任主编,同时兼任《大汉报》编辑。他以如椽的巨笔,与腐朽势力作殊死的斗争。

在斗争中,他遇到很多困惑不解的现实问题,深感自己知识的不足。他决定到武昌中华大学旁听,吸取新的知识,探求新的革命道路。这时,他结识了恽代英、林育南等一批进步青年,与他们朝夕共处,砥砺相期,思想有了明显的变化。经恽代英介绍,肖楚女参加了湖北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地——“利群书社”。在这里他第一次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科学的社会主义》等马列著作,从此开始放弃以往的信仰,试图用科学社会主义来观察社会,指导实践。不久,恽代英等以“利群书社”为基础,发起成立了“共存社”,肖楚女是其中的主要骨干,他们一起酝酿、拟定了“共存社”的宗旨:“以积极切实的准备,企求阶级斗争,劳务政治的表现”。

从投入新军到退出新军,参加国民党而又脱离国民党,从“实业救国”到唤起国民,肖楚女一生上下求索,几经艰辛,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昔日忧国忧民的楚“女”,今日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心灯拨亮,云天顿开。肖楚女一扫过去的抑郁沉闷,信心百倍,豪情陡涨。他在诗中写道:

“……今日少年断粥身功,将来东亚主人翁。前程万里,毛羽需丰,一旦奋飞何其雄。”

捍卫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屈原《九歌》)

“共存社”成立时,中国共产党诞生了。恽代英、肖楚女等闻讯高兴异常,宣布解散“共存社”,靠拢当地党的组织。一九二二年,肖楚女在武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他为共产主义战斗的光辉历程。

肖楚女曾信仰过无政府主义。入党后,他对自己以往的信仰进行了全面的清算,并用自己思想转变的经历来启发那些误入迷途的青年和群众。他的塾师、好友胡文叔原是在他的影响下摆脱儒家思想枷锁,信仰无政府主义的。肖楚女接受马克思主义后,胡文叔仍然热衷于无政府主义,盲目反对一切国家和权力。肖楚女当即致书胡文叔,诚恳地检查了自己过去的迷误,指出,在阶级消灭以前要消灭一切国家和权力,这只能是空想;鼓励胡文叔放弃无政府主义而学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实是由现社会而达到无政府社会之一工具”。后来肖楚女还把这封信的内容发表在《中国青年》上,以教育和启发广大的青年。

一九二五年,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新右派乘机而起,臭名昭著的戴季陶主义就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它的中心思想是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学说,宣扬阶级调和,否认中国存在着阶级对立。这股思潮一出现,肖楚女首先奋起反击,他以最快的速度撰写了长篇战斗檄文——《国民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在文章中,肖楚女针锋相对,批判戴季陶“阶级斗争贻害中国”“突过国民之需要”的谬论,指出:“共产主义是资本主义自然发展的结果,而阶级斗争是历史进化的必然事实”。接着,毛泽东、瞿秋白、恽代英等也连续发表文章批驳,进行全面反击,终于击退了国民党新右派的这场进攻。肖楚女在这场重大的斗争中敢于首先发难,表现了他过人的政治勇气和战斗力量。

与戴季陶主义斗争的同时,肖楚女和毛泽东、恽代英等一道又进行了反对国家主义派的斗争。以曾琦、李璜等为代表的国家主义派又称“醒狮派”(因出版《醒狮》周刊得名),他们受法西斯主义影响,抹杀国家的阶级本质,鼓吹“全民福利的国家”,攻击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和国际进步力量。由于他们标榜自己是爱国主义者,在知识青年中具有极大的迷惑性。为了肃清国家主义的影响,肖楚女在《向导》《中国青年》上连续撰文,宣传马克思主义国家与革命的理论。他撰写的《显微镜下之“醒狮派”》,对国家主义的剖析入木三分,批判击中要害。在上海,肖楚女曾应邀与曾琦对台讲演,他透彻的说理和超人的口才赢得一片掌声,相形之下,曾琦当场出丑,被听众轰下台来。国家主义分子对肖楚女又怕又恨,骂他为共产“瘤神”。两次论战,提高了肖楚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为宣传、捍卫马克思列宁主义作出了贡献。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这时,肖楚女积劳成疾,同志们劝他休息,他谢绝了。他称自己的人生观是“蜡烛人生观”,兰膏燃尽终不悔,留得光焰照人间。以此自勉,继续坚持战斗。四月十五日,敌人在广州一家医院的病床上把他拖走了。不久,蒋介石电令将肖楚女等“处极刑”。刑场上,刽子手对他说:“肖教官,你这根蜡烛快要熄灭了,在这生死的一瞬间,你改悔罢。”面对这个可耻的屠夫,肖楚女表示了极大的憎恶和鄙夷:“共产党人的信仰是不可动摇的,共产主义运动是镇压不了的!”

肖楚女牺牲了,他只度过了三十四个春秋。但烈士精神,却是永垂不朽的!(题图:聂昌硕)

猜你喜欢

国家主义恽代英
清末变法国家主义进路之考察
五四时期的恽代英与学生运动
当代中国行政执法中的国家主义立场
阿伽门农:王权的兴起与灭亡
恽代英的对联,既有才又有情
恽代英的对联,既有才又有情
近代新法家的法治主义思想建构及其时代功用
恽代英的两副对联
论何新新国家主义的内涵
国家主义抑或区域主义:区域环保督查中心的职能定位与改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