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塑造当代青年的银幕形象
1983-08-21高歌今
高歌今
一
有些青年观众反映,前几年在银幕上出现的当代青年形象,多半是人们主观想象中的好青年和坏青年,人物比较模式化。前者无非是老实听话,爱学习、勤劳动、肯钻研……后者又总离不开蛤蟆镜、喇叭裤、“迪斯科”……这两类人与八十年代五光十色的现实生活中那些千差万别的青年比较起来,实在显得单调贫乏,缺少活气。
可喜的是,在1982年的影片中,出现了不少具有新的时代特征的个性鲜明的青年形象,特别是青年中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他(她)们分布在各行各业中。比如不计个人得失,敢顶不正之风的青年工长潘大凯(《犟小子》),在逆风恶浪中顽强推行责任制的农村生产队长赵东升(《布谷催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天山“大兵”郑志桐(《天山行》),精通业务、热爱生活的优秀女售货员金鹿儿(《金鹿》),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严肃选择生活道路的大学生言文刚(《见习律师》)……等等。其中,不少类型相近的青年形象,也显得各有性格特征。同是男劳模,廖星明(《逆光》)开朗、渊博、深沉,黄玉秋(《我在他们中间》)内向、憨厚、稳重;同是女劳模,丁小亚(《都市里的村庄》)坚韧、倔强、正直而抑郁,吴芳(《我在他们中间》)纯朴、厚道、驯服而腼腆;同是热衷于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夏英(《太阳的女儿》)坚毅、执着、外冷而内热,冯云(《我在他们中间》)单纯、善良、刻苦而朴实;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82年的青年题材影片,比较注意从性格冲突和鲜明对比中来刻画人物。《都市里的村庄》、《逆光》等影片,都在这一方面取得了成就。《都市里的村庄》中的苏朗既是采访深入、正直有才的好记者,又有些言行不一,好为人师。他一方面可以写文章支持待业青年个体开业,一方面又反对弟弟这样做。弟弟家麟则对哥哥既尊重,又批评;既有济困扶危的美德,又有精打细算寸利必谋的心理。他们都是在银幕上较少出现过的比较真实、复杂的人物形象。《逆光》中的姜维长得“帅”,家里很阔气,父亲在美国。这个一身“现代化”装备的青年,却写不通一封向夏茵茵求爱的情书,不得不一再求助于廖星明代笔。他的言行颇有当代某些后进青年的典型特征。而廖星明则身居陋室,胸怀大志,博学深思,既是先进生产者又是优秀科普读物的业余作者。当他确知夏茵茵真心爱他以后,也不象过去某些影片中的先进青年那样羞羞答答,软弱退缩,而是勇敢追求,积极排除干扰。廖星明可以说是一个比较生动丰满的当代先进青年形象。
总起来看,这批影片中的青年形象,多数都比较解放思想,富于独立思考和实事求是精神,他(她)们各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探求、矛盾和苦恼,有着比较充实的内心世界,思想性格也渐趋复杂,和五、六十年代青年比较,显然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二
善于选取反映生活的新鲜角度,也是82年青年题材影片的一个显著特点。
影片《春晖》,通过一群即将毕业的高中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表现了覃健、钟晓星、黎明、凌燕等性格各异的男女青年在准备升学考试中的激烈竞争和互助友爱精神。这类题材在过去的国产影片中极少表现过。编导选择这一时期的青年生活去表现,是有利于通过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塑造思想品德正在成长、内心世界比较丰富的青年形象的。影片中出现的男女学生,都有程度不同的优点和缺点,人物性格也有发展变化,而且,在社会主义的春晖照耀下,多数青年都在向好的方面发展,这是符合我们的生活实际的。
《陌生的朋友》选择了东去列车的硬席座位这一揭示生活的独特窗口,让一个热情多话的胖采购员、一个深沉稳健的小伙子和一个心事重重、对人充满戒备和防范神情的年轻姑娘,在这里萍水相逢。一出好戏就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而然地展开了。影片前半部姑娘没有说一句话,全靠演员的眼神流露把人物演活了。后半部分弱一些。尽管如此,影片构思新巧、别具一格,作为一个年轻导演首次执导的影片,是难能可贵的。
《都市里的村庄》所表现的两种人物——进女工丁小亚和改邪归正的工读生杜海的孤独感,也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揭示了引人深思的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是存在的,是十年动乱的严重后遗症之一。丁小亚受孤立的情景在影片中表现得很感人。她早就给朱丽芳买了礼物,朱却没有请她参加婚礼。婚筵上传来的欢声笑语,一阵阵冲击着丁小亚孤寂的心灵。她一个人在小屋里发愣,随后洗了脚,脱衣上床,一手把被子蒙到头上,呜呜地痛哭起来。观众看到这里,也不禁潸然泪下。但是,小亚为什么会受孤立打击?影片却揭示不深,过多地归因于朱丽芳、陈金根等人的挑拨嫉妒,多数群众则态度暖昧,这样表现就未必准确。至于一度失足,确已改恶从善的青年得不到信任,比如杜海救人刚受到广播表扬,播音员受领导之命又申明表扬“不算数”了,这类怪事在生活中绝非是罕见的现象。当然,上述两种人受孤立的不正常现象,只是暂时的。他(她)们经过自己坚韧不拔的努力,终究是会赢得领导和群众的深刻了解和正确评价的。彼此之间的信任、友谊以至爱情等等,也会随之而来了。影片在表现这一点上是很动人的。一天早晨,杜海和丁小亚乘坐的公共汽车出事故时,眼看上班就要迟到了,杜海马上要了一辆出租小汽车。途中,小亚问杜海为什么要叫小汽车,他回答说:“你珍惜你的过去,我却拼命要人家忘掉我的过去,咱们俩都不愿意迟到。”这是多么朴实美好的语言啊!它充分揭示了两人并肩前进,“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奥秘。难怪当那个出过国的名记者苏朗向丁小亚求爱时,她没有半点“攀高门”的兴趣,不卑不亢地回绝:“我一直很尊敬你,你给了我许多帮助,可我觉得,你太高了,我要抬起头来,才能看得清你,太累了!有一个人,离我更近些。”此人正是临危不惧、救人灭火的工读学校毕业生杜海。这里有新的观念在萌芽,有新的性格在成长!
三
82年的青年题材影片,在生活场景、生活气息、生活情节等方面,也有当代青年的某些特征,不易混同于任何过去年代的青年。影片《见习律师》是反映一群即将毕业的风华正茂的大学生生活的。在双层床密布的狭窄宿舍里,一派紧张气氛。有的攻读英文,准备考研究生;有的翻阅资料,整理毕业论文,思索着律师实习工作中提出来的种种严峻课题。墙上贴着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个满脸皱纹、面色黝黑的老农形象。他们既热爱祖国和人民,又欣赏美国名曲《四月的风》,渴望自己的身心让春风吹拂。这组镜头生动简练地勾画了一幅当代大学生的生活风貌。特别是那些大学生骑车远游十三陵的长镜头,更显得生动真实,洋溢着朝气勃勃的当代青年的生活气息。他们在象征任重道远的骆驼石雕前合影留念,在洒满阳光的草地上欢快野餐。男女青年频频举杯,互相祝福。人们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畅谈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展示自己的人生抱负和理想。虽然谁也没有说出一句完整的话,但听起来却完全象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没有字斟句酌的生硬感。《逆光》中的某些情节,比如一个快要结婚的青工,为了得到一千元的报酬,竟然同意暂借未婚妻去临时假充一个素昧平生的华侨青年的对象,以致弄假成真,酿成爱情悲剧,也是颇有典型的时代特征的。它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八十年代初我国实行开放以后出现的特殊矛盾。对此,我们大可不必讳疾忌医,适当反映,正确引导,以引起青年人的警觉,还是有益的。
青年是我们国家的精华、希望和未来。“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代尤其是这样。”(《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47页)正因为如此,精心塑造当代青年生动典型的银幕形象,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希望我们的电影艺术家们能够深入地了解青年,准确地表现青年,塑造出更多更好的当代青年的典型形象,特别是青年中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来帮助广大青年更好地认识生活,锻炼自己,积极推动历史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