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松恨不高千尺
1983-08-21王松鹤丁元伟
王松鹤 丁元伟
八月,正值团山东省委干部的“文化考试月”,我们来到了团省委机关。
一跨入机关大门,只见办公楼内外整洁干净,机关工作秩序井然,令人耳目一新。我们进而了解到,团省委机关整顿刚刚结束,大部分同志正整装待发,准备分赴基层调查研究。为什么这里的团干部在学习热中表现得那样从容不迫?这也真是个谜。
领导者的决心
三年前,党中央提出了实现干部队伍“四化”的要求,广大团干部热烈响应。在团省委,干部们蓄之已久的求知热情迸发出来了。团省委党组预感到,这将成为今后全局工作中的一个新课题。如何对待大家的学习要求,作为领导者,面临三种选择:一是象挤班车一样,让大家一拥而上;二是强调人手少、工作忙,不予提倡;三是热情支持、合理安排。团省委的领导们选择了后者。他们认为,知识化是党的事业的需要,是时代对团干部的要求,领导者要站在这个潮流的前头,不回避矛盾,大胆引导,而原则应该是:在保证工作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学习。既不能为学习影响工作,也不能因工作放弃学习。
原则有了,但实行起来也真不容易。团省委的几名书记都没进过大学门,和其他团干部一样有着学习文化的迫切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是先安排自己,还是先安排别人呢?对此处理得当与否,在群众中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八0年以来,他们先后几次把学习的机会让给别人,自己坚持边工作边学习,有的同志花几十元钱买了成套的政治理论书籍自学,有的同志下基层调查研究时也随身带着书,一有空儿就看上几页。直到最近,才有两名同志带职学习。这样一来,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大多数干部在学习热潮面前紧张有序,而不恐慌忙乱。学习热潮在不断兴起,工作仍在扎扎实实地进行。
创造最佳的学习和工作条件
由于团省委机关工作的需要,多数同志一年中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基层搞调查研究,坚持业余听课很困难。另外,多数干部年龄都在三十岁左右,刚成家,处在生活的“爬坡”阶段,精力、体力上的负担也很重。鉴于上述情况,团省委领导认为,要使干部安心工作,下得去、蹲得住,必须从机关工作的实际出发,在提倡业余自学的基础上,适当采取集中学习、集中工作的方法。而根据目前的条件,只要统筹安排,给未达到大专程度的所有同志提供脱产学习机会是可以做到的。这样,既有利于团的工作,也有利于干部的提高。
根据这一计划,团省委机关六十名干部中,除已取得大专以上学历和正在参加各种大专课程学习的二十五人外,其余的同志都可以根据年龄、工龄、本人表现、原有文化程度四项条件及工作需要,陆续安排脱产学习。预计到一九八六年可安排百分之九十以上。虑到暂未安排脱产学习的同志也都迫切需要提高文化水平,八0年以来,陆续开办了文化理论学习班,聘请大学教师讲授哲学、政治经济学课程,现在正筹备开设数学、文学课程。对于需要“双补”的同志,积极组织他们进行“双补”,并以此作为对他们进一步培养的基础。有一名干部原来只有高小文化程度,多次要求报考大专,团省委领导耐心地说服他参加“双补”,打好基础。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他的文化程度有很大提高,最近,以全省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考上了中央团校大专班。
由于部分同志脱产学习,坚持工作的同志相应地增加了工作量。团省委领导认为,人手少了,工作要求不能随之降低,关键是要调动干部的积极性,科学安排,提高工作效率。他们要求下基层时,各部门协调一致,一人带上几项任务,以节省人力;发文件、挂长途电话,由办公室统一管理;会议能减少就尽量减少,能合并就合并。今年,他们召开的农村基层组织整顿工作会议,同时包容了原定五个会议的内容,不仅减轻了机关各部门的工作压力,也方便了基层。不拘一格选人才
三年多来,团省委已有两批干部完成了大专学业回到机关。这些干部业务基础好,又有文化,先后担任了中层领导工作。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机关中原有的工作骨干大部分没有达到大专文化程度。这些同志事业心强,有一定工作能力,有培养前途。如何对待这一批同志,是一个牵动人心的问题。团省委领导认为,尽早给这些同志创造学习、深造机会无疑是必要的,但如果把他们都送去学习,一些部门就配不上合适的领导骨干。他们本着从实际出发,选拔干部重视学历但不唯学历的指导思想,把这些干部的学历、学习成绩与工作经验、工作成绩结合起来看,积极主动地向党委介绍他们的情况。经过党委组织部门全面考察,最近提拔了两名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同志做中层干部,同时他们的学习问题也列入计划。这一措施博得了机关干部的赞扬。许多干部说:“领导既有远见,又讲求实际。我们所关心的问题,他们都想到了。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拿到大专文凭,但并没有后顾之忧。”
当我们走出团省委机关大门时,这里的团干部热爱事业、勤奋工作、刻苦学习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联想到一些地方团的领导机关为了应付学习而“关门大吉”的情景,我们想:团山东省委领导贯彻党中央干部“四化”方针的决心,关心干部成长的热情,以及他们那种科学的工作态度,难道不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