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絮语
1983-07-15
读书 1983年12期
编完这一期,我们算是又完成了一年的《读书》编辑工作——屈指算来,它已经办了五个年头了。
五年的工作,特别是最近这一年的工作如何估价,有些什么经验和失误,明年的刊物怎么办,这些现在还都说不出,因为我们执笔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才十月份——《读书》排印所需的时间是两个月,还没到年底总结工作的时候。
不过,我们编辑部的同志深深感到:随着时间的推移,《读书》的任务越来越艰巨,身上的担子越来越沉重。
这种艰巨感和沉重感,反映出我们国家文化生活日趋丰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更加发展。譬如说,在本刊创办的时候,由于“四人帮”多年的禁闭政策和愚民政策,书荒严重,《读书》着重在呼吁打破种种不必要的限制,使读书人读得到书——尽管有些书是未必完善的。可是,现在书刊品种、印数都达到了解放后少有的丰富,读者理所当然地要求刊物首先做好选优的工作,同时希望书籍从内容到形式都日趋完善。又譬如,也由于长期的禁闭,读者曾经纷纷要求了解海外的书刊动态,多看到一些异域的文坛消息,而今天,我们不能只顾单纯的引进,而要更多地进行分析鉴别、爬梳抉剔。在进行以上各种工作的时候,尤其要注意防止和清除精神污染。读书的目的在于提高文化素养,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绝不能违背这一根本目的,视精神污染这一社会公害而不见。在这方面,我们的自觉性显然还应该大大提高。
今年以来,我们曾经络续设想过一些新的栏目和内容,现在看来,不少并未实现,但有一项是做到了的:坚持每期介绍至少一种解放前的进步文化杂志,并且大多是请当时的主持人亲自执笔。所以如此,无非是因为我们在编辑本刊的时候,常常想到这些刊物,从中汲取经验。《读书》编辑部寥寥几人,但已远多于臧克家同志当年的“一人双手”。我们愿以这种想法,以加倍的努力,投入《读书》新的一年的编辑、出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