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权《莲花玉兰》
1983-07-15林宁
林 宁
《莲花玉兰》,一个秀丽的书名,却记录着美国密西西比州华裔的血泪历史。
一百多年前,有两百多名我国劳苦大众,被骗逼劫到美国新奥尔良,其中十三人逃到密西西比谋生。他们在密西西比、雅组河(Yazoo)、孟斐斯、维克斯堡之间南北长一百五十英里,东西宽六十英里之间的这片土地上,含辛茹苦地劳作,在那里生根、开花、结果。
玉兰花是密西西比的州花。莲花一直为我国人民所喜爱:“出淤泥而不染,濯洁挺而不妖”,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品德。
四百多年来,数以千万计的我国劳苦大众被赶出家园,流浪在五洲四海。华裔的历史,是一部血泪史。在清朝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的统治时期,他们是一群弃儿。他们在他乡异国,受尽欺凌,苦遭虐待,然而坚贞不卑,生机盎然。正如本书中记录的一个老妇人的谈话那样:“汉人象茂盛的竹子,风狂雨暴,它微微侧身;雨过风停,它又郁郁葱葱,挺身而立,直指青天。”向上,向上,中华民族高昂的气质。
这十三个华人,在密西西比一带定居下来。这一地区的华人的处境,和西部沿海城市迥然不同。这里位于美国南部,地区经济以垦植棉田为主。白种人的种族歧视显著,庄园主包卖户的剥削更为残酷。为数极少的华裔,却在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环境中,为自己的生活创造了条件,赢得了当地居民的信任。这是当地的一位华裔老妇说的话:“诚实,勤劳,俭朴,这是我们得有成熟的道路,也是人人尊信汉人的原因。”
这是生活的深切体验,人生的平凡真理。
玉兰丛中的莲花,密西西比的华裔,具有这样的特点:
第一:分散的、规模极小的杂货铺,是他们的中心,这是他们借以谋生之道,也是他们进行社会活动的场所。这又是黑人劳工乐于往还的地方,可以满足微薄的生活需要,可以暂时赊欠,也是黑人劳工放心托销的店户,尤其可贵的,他们在这里能受到平等的待遇,感到人群的温暖;这又为白种人所容让,起了补充联系的作用。前店后家,成了密西西比华裔的一种以家庭为中心的独立的、特殊的社会结构,经济单元。
第二:种族歧视,在美国是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华裔被有意无意的当作“有色人种”。他们利用这样的环境,自办教会、教堂,除供宗教礼拜之用外,主要用来教育下一代,为儿童解决上学的问题,为子孙创造求知识、图发展的机会。
第三:这一地区的华裔,是旅美华裔独特的一支,与其它地区的华裔很少联系。因此,处于相当孤立的地位。这又促使他们更多地保存着祖国的生活习惯、伦理道德、文化传统。祖国之念,乡土之恋,在这一地区的华裔家庭中特别浓郁。这本书里,有不少生动的记载。
作者罗勃特·司徒·权(RobertSeto Quan)于一九七五——一九七八年之间,在这地区的克利夫兰城的一所大学教书,后来得到美国社会学学会的资助,对这地区的华裔进行调查,这可以说是因势利导,写了这本很有特色的书。这并不是从历史学的角度来论述的著作,而是从社会学、人种志的角度来考察的,因此档案资料,历史文献极少,主要的是实地调查和口头谈话记录。他的著作,除了学术上的虔诚之外,又未始没有家国感情。他本人就是炎黄子孙,他写这本书也是为纪念他去世的父亲,他曾经是“淘金热”时的矿工。遗憾的是,作者的汉名,迄未能查实,拉丁拼音的名字,又因广东方言的复杂未能确译。从书扉所印的著者照片看,他还很年轻。
本书共有七个章节:一,绪论;二,“老人家”;三,“商家”;四,“专家”;五,“学生”;六,“青年”;七,结论。这既非按历史年代编写,又不是“类型”研究。从“老人家”到“青年”,实际上说明了这一地区华裔变化发展的总趋势。其中“老人家”一章,占三分之一的篇幅,因为这是始源,又表达了他们对未来的愿望。不妨从这里摘引片断,作为全书的梗概介绍。
最初到这一地区的中国劳工,原是由旧金山“科曼开普”轮船公司的老板,勾结买办掮客,从广东内地半骗半劫来的。当时共掠走二百多个壮实的庄稼汉,一八七○年二月从香港偷运到新奥尔良,原准备用火车运往密西西比充当南方种植园主的奴隶式的劳工,进行敲骨吸髓的掠夺。这批劳工在“浮动地狱”里受苦受难,一到岸,知道受骗上当后,立刻四奔逃散。可以想一想,这是何等惨绝人寰的情景。过了几年,到一八七五年,有其中的十三人走投无路到了密西西比,象牛马一样,供种植园主役使。从此,就在这里生育衍繁。从“老人家”到“青年”,这五个章节,记录了他们这一段血泪历史。以后开上了几家杂货铺,教育子女,培养成人,这又是一部惨淡经营的家族史。如今青年一代正在成长,他们已经不能满足这一片狭小的天地了。
下面节译几段华裔老妇人的对话:
“我出生在美国。但是必须说,要受汉人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良善的好女孩。可是我很伤心,在广州的四年(按,估计她曾经在解放前夕到过广州),没见到一个美好的村庄。如今我老了,再见不到家乡了。我活在这里,觉得没有一点意思。啊,但愿有朝一日,我的孩子们能重新亲见到祖国——我古老的家乡。”
又有一段说:“这些是我挂着的图画,使我回忆我的童年,我的祖国,……多么安静,多么丰厚。我希望着,我的孩子,我的孩子的孩子们,也在自己的家屋里挂着这些家乡祖国的图画。”
可以引述的还不少。平淡,有时有点粗俗的谈话,却如此一往情深,这不仅仅是老年人怀旧之情,也是青年人对祖国的一片赤诚,海外华裔与我们有着同样深厚的对中华民族的感情,这本书就是见证。
啊,祖国,伟大的母亲。
(RobertSetoQuan:LotusAmong The Magnolias,TheMissis-sippi Chinese.University Press ofMississippi.1982,16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