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心理作用
1982-12-30王极盛
王极盛
尽管疼痛是人们的普遍经验,它的历史与人类同样长久,但是人类对于疼痛的认识,迄今还不很清楚。不过,人的心理与疼痛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这一点还是可以肯定的。
疼痛和心理是
怎样的关系
【有启示作用的社会习俗】人类学家发现,世界某些地方有“父亲做假娘”的风俗,即妇女在分娩前仍在田里劳动,到临盆之时,丈夫却卧床呻吟,好象十分痛苦。据说这样可使许多妇女在分娩时,安然无事。另外,在印度有些地区,现时仍然有一种“钢钩悬挂仪式”的习俗,就是从社会集体中选拔一人为“司仪神父”,他代表上帝的权力,在每年规定的时间到附近许多村庄为儿童的健康及庄稼的丰收进行祈祷。这种仪式中,日1人注目的是用两只钢钩,钩进司仪神父背部两侧的肌肉里,然后把他悬空地吊挂在一辆特制的二轮马车的顶架上,到附近各村庄巡回祈祷。整个仪式过程中,他不仅没有任何痛苦的表现,而且还流着“扬扬得意的姿态”。这也是心理对痛的影响的明显例子。
【心理因素对疼痛的作用】“心寂则痛微,心躁则痛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心理因素,例如:分散注意力、对疼痛的态度、人的意志、暗示、个人经验、情绪等,对疼痛的感觉与反应有着相当大的控制与调节作用。
很多例子表明,人的心理,能对所感受到的痛的性质和程度发生重要的影响。有的学者曾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受重伤士兵的行为进行观察。伤兵被送到战地医院,他们当中只有32%的人因剧痛需要注射吗啡,其余的多数病员不承认因战伤而感到很大痛楚,少数承认痛楚但也不需要医药止痛。战后,这位学者回到普通医院工作,对类似战伤的一般外伤者进行治疗,发现他们当中多达83%的人苦诉剧痛,要求注射吗啡。前后对比,这位学者认为百分比的差别主要是由于对创伤态度的差别所造成的:战时受伤士兵主要关心的是从危险中获得了解救,因而对痛不太在乎,有的伤兵甚至为死里逃生而感到舒适愉快;而和平时期的一般的外伤伤员则把外科手术看成是一种痛苦的灾难性负担。
【心因性痛与幻肢痛】心因性痛指的是没有明确躯体原因的疼痛;但这种痛又和躯体损伤产生的疼痛相似,故易引起误诊。对心因性痛的诊断要采取慎重态度,首先要排除器质损伤等原因;还应考虑病人的过去生活经验,特别是不幸生活的体验,以及个性的心理特点,对医务人员、药物等的反应情况。心因性痛常见于精神病人。例如有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妄想自己身体受别人的电流控制而产生幻痛。情感障碍的重精神病人,往往因忧郁可产生持续性而不能解除的疼痛;在神经官能症,特别是在癔病病人中,也常见到心因性痛的病例;焦虑、暗示、恐怖等都能引起癔病性痛,例如癔病性关节痛。有的学者认为,心因性痛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病人借“痛”来表达他所遭遇的心理上的痛苦。因而有的学者认为癔病性痛的基本需要是镇静,而不是镇痛。
截肢手术以后,会有少部分病人出现幻肢痛。如有一病人手中有一弹片引起疼痛,后来该病人由于汽车事故而将手截肢,但其后病人仍感觉手痛,而这只手实际上早已没有了。幻肢痛也可能与心理状态和生活经验有关。
控制疼痛的
心理学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与临床的大量观察证明,心理因素既可以诱发与加强疼痛,也可以延缓与抑制疼痛。因此利用心理因素控制疼痛是当今控制疼痛的四大方法之一(其他三种方法为外科手术、药物镇痛和生理学方法)。
利用心理因素控制疼痛,主要有下列几种方法:
【自我暗示法】在疼痛时,患者自己口念或心里想:“一会儿就会痛轻些”,这往往会收到一定效果。特别在使用镇痛药物的同时,配合自我暗示法,能够大大加强镇痛药物的镇痛作用。
【转移注意法】患者的注意力如集中于疼痛上,将使疼痛加重;把注意力从疼痛上转移到其他有趣的事物,如看电影、听音乐等上去,疼痛就会减轻甚至消失。
【情绪稳定法】情绪稳定与镇静不仅使痛觉的感受迟钝,而且使痛反应减少。在疼痛时,保持情绪的镇定,是控制疼痛的有效方法之一。
【意志控制法】在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心的支持下,对于严重的毁伤形体的疼痛,有着巨大的抗痛力量,以至能使其反应缓解。刘伯承同志眼睛受伤,在没有使用麻药的情况下进行手术,这是坚强的意志战胜剧痛的范例。青年女工王世芬烧伤面积达98%,她以坚强的革命意志与医务人员密切配合,坚持治疗,终于战胜了疼痛和烧伤,创造了医学史上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