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事业·祖国
1982-08-28
邓景扬是一位著名的遗传育种专家,领导着我国太谷核不育小麦的研究工作。然而有谁知道,他曾经是身居海外家富万贯的巨商。为报效祖国,他在近中年之际,不惜半路出家,以旁听生的资格,努力叩开了科学的大门,并终于干出了一番事业。他的人生之路,能回答今天的年轻人普遍关心的问题:人应当追求什么?应当为什么而献身?
为报国弃商求学
邓景扬早年侨居在越南西贡市。因年幼丧父,受生计所迫,他中学还没念完就辍学从商了。先在乡镇上的一家杂货店里当小店员,老板叫干什么就得干什么,生活非常清苦。后来,由于他能干,做起了商业经纪人。不久又和几个同学在西贡市开了个小店,日积月累,努力奋斗,发展成一个在香港、金边、海防等地都设有分公司的大进出口公司。他任公司总经理,拥有几百万巨资,称得上是海外商界中一位颇有名气的人物了。1948年,他西去欧洲,在法国和瑞士一面经商,一面进修经济学。
对于这样一个从艰苦中奋斗出来的华侨,他已有了财产、地位、名望,似乎无所求了。这时,新中国诞生了。社会主义的祖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耀眼光辉,深深激发了邓景扬的爱国热情,使他看到了祖国的美好希望。作为一个华侨,本是四海为家的。但是没有国,何有家?祖国正需要建设,他又怎能安于自己的小家?他向往祖国建立的美好制度,他想为这个制度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邓景扬毅然决定回归祖国参加建设。
可是,回国应该做些什么才对祖国的用处更大一些呢?邓景扬认为,中国要求得真正的独立,不能再象过去那样,吃、穿、用样样都仰求外国。为此,发展农业是最根本的。祖国的幅员辽阔,耕地面积也不少,如果每株小麦和水稻都能多结出几粒籽儿,每株棉花能多结出两三个棉桃,那经济收入就不计其数。这比起建工厂、办商业甚至见效更快。“对!干农业。”邓景扬决定了:放弃经商,改学自然科学。多少年来,我们的海外侨胞,因故中途弃学经商者大有人在,可是象他那样为了祖国而弃商求学的,却实为罕见。他的选择,出自他要报效祖国的一片热忱之心。邓景扬诙谐地和朋友们说:“尽管我的经济学学得不错,做经纪人或做总经理都可以捞到很多钱,但是却不能让土地多长出粮食来。如果整天只知道往钱眼里钻,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旁听生获博士衔
邓景扬起初想进瑞士的农校学习农业生产技术,以后当个农业工程师。但那里的农校,只招收青年人,根本不要他这样的“老学生”。他已是三十多岁的人了,怎么办?邓景扬进行了多方努力,1952年,以一个旁听生的资格,踏进了日内瓦大学的校门,开始学习自然科学。他年纪大,基础差,学习中困难重重。但是报国之心鞭策着他。于是,一个习惯于花花世界,经常出入于灯红酒绿场所的商人,竟然在数年之中完全放弃了各种娱乐活动,那怕深夜攻读中几次劳累晕倒,也欣然无怨。
有志者,事竟成。邓景扬终于在1957年考取了日内瓦大学自然科学学士。这所有近四百年历史的欧洲著名大学,他是第一个以旁听生资格考取这个学位的人。此后,他一边任教,一边继续钻研,又在1959年荣获了该校的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并先后发表了5篇科学论文。在他的博士论文中,他提出营养物质与开花物质互相制约的新观点,被国际上称为“邓氏理论”,经常在国外书刊中被引用。
愿将才智多报国
邓景扬学成之后,着手准备回国。他的导师、日内瓦大学科学院院长苏达(F·Chodat)教授闻讯后极力挽留。但当他听了邓景扬反复说明“新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很需要人材。我是中国人,一定要回国效力”之后,也深为邓景扬的爱国热情所感动,不仅不再劝阻,还引以自豪地说:“你是我们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我们为有你决心回到你的祖国去工作而感到荣幸。在新中国,虽然条件差些,可有着广阔的前景,你会很有作为的。”就这样,邓景扬又一次放弃了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优越的工作条件,于1960年春,携带着种子和仪器,踏上了归国的路程。
当他回到了向往巳久的祖国,祖国正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这期间,他家里有时8个月也见不到一个鸡蛋,有时还要到地里挖野菜。生活条件一下子变得很差,但他既不灰心丧气,也没有埋怨之情。他相信,困难是暂时的,能和祖国人民一起共患难,在他是一种骄傲。尤其是十年浩劫后的近几年,他看到一些归侨科技人员,因种种原因重新离开了祖国,心里总感到十分惋惜。碰上回国探亲的亲友劝他迁居国外时,他就摇摇头说:“祖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更需要我们每一个科学工作者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如果在祖国困难之时,我们离开了她,不是违背了自己的初衷吗?”他坚持留在国内,这是他的祖国,他要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切才华。
邓景扬在国外原是研究植物开花生理的。回国后重点研究小麦,取得不少成果。当我国太谷核不育小麦——世界上过去从未发现的一个小麦杂交工具——被发现后,他就立刻开始了如何广泛运用它的研究。这项研究,将革新和发展常规的育种方法,引起农业生产和遗传学理论上的革命,展示出现代化育种的新方向。为了早日使这项研究为祖国的现代化农业做出应有的贡献,他不顾年事巳高,来往于全国各地的协作科研单位,领导协作攻关。他还把家里准备买电视机的钱都拿了出来,买仪器和试验物品。他充满信心地预计,这项研究,在今后的两三年内就能看出苗头。现在的邓景扬是老当益壮,有着江河奔流一泻千里的劲头。他要把被十年浩劫耽误的时间补回来。为此,去年他到国外讲学和进行科研交流,因要赶在麦收之前回北京,连顺道到香港探望阔别四十多年的亲属的机会也放弃了。他夜以继日地发愤工作,已将一切时间和心血全部倾注于祖国的科研事业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