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与一个半小时
1982-08-28毛卫平
毛卫平
世界是物质的。这个被今天的人们视为常识的普通观点,在二三百年前的欧洲,却是可怖的邪说。坚持和宣传这种观点的人们的遭遇,更为今人所难以想象。哥白尼、爱尔维修等人的书被下令焚毁;斯宾诺莎、霍布斯、伏尔泰、拉·美特利、狄德罗等人为此坐牢或者流亡他乡;布鲁诺甚至被活活烧死!当时,和这个观点相对立的、占统治地位的观点认为,世界的本原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按照神的意志产生,并由神的意志决定和安排的。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个乍看上去同人们的直接利益无关的问题,为什么会引起如此激烈的斗争呢?原来,宗教神学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唯心主义回答,是封建制度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在这个制度摇摇欲坠的时候,更需要这根精神支柱的撑持。封建统治者是以神的名义实行专制统治的,否认神的存在和决定作用,意味着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前面提到的思想家们的理论,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冲破封建罗网,发展生产、发展科学文化的强烈愿望。这种理论就是唯物主义观点。看上去抽象的哲学论争,是严酷的政治斗争的一种反映。无怪乎那些进步的思想家的遭遇会令人如此悚然了。
对世界本原问题的唯心主义回答,除了上述宗教神学观点以外,历史上还有许多种,大体可分为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两类。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由脱离人而独立存在的某种精神因素决定的。例如著名的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念”,现实世界的万事万物不过是“理念”的影子。近代德国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说,世界的本原是“绝对精神”,这种“绝对精神”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过是这种“绝对精神”的“外化”或表现。我国宋代有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朱熹等人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所谓“理在事先”。宗教也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
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只有自己的感觉是世界上唯一真实可靠的东西,个人意志决定一切。如著名的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说:“存在就是被感知”;马赫说:物质是“感觉的复合”;我国古代的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王阳明说:“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这些,就是主观唯心主义者回答世界本原问题的最典型的说法。
两种唯心主义的说法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颠倒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把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这种唯心主义的观点,开始产生于人们对自然现象,特别是对精神现象的愚昧无知。在原始社会,生产力十分落后,人们的认识水平也非常低下,解释不了复杂的精神活动,不自觉地把它神秘化、绝对化,当成了独立和普遍存在并能支配万物的东西。
后来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为了把自己的意志神圣化,便有意识地支持和利用各种唯心主义思想。孔夫子在世时,曾有人问他应怎样事奉鬼神,他回答说:“没有能事奉好活人,怎么能谈得上事奉鬼呢?”据《论语》记载,孔子平常不怎么谈论怪异和鬼神的事,看来他自己对鬼怪是持保留态度的。可是他又要求“祭神如神在”,不管有没有神,祭神必须虔诚。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周易》一书早道出了其中的奥秘:“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自然科学的成果证明,世界是物质的,精神现象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派生的。
精神现象并不是普遍存在的。以太阳系为例,太阳以它的光和热为地球上生命的存在、从而也为精神现象的存在提供了条件,但这个大火球本身不可能存在任何生命形态。在九颗行星中,离太阳最近的水星实际上并没有水,它很热,又没有大气,因而没有生命存在的可能性。金星的表面温度也高达500℃,所有的水都变成了云,也不具备生命存在的条件。而比地球离太阳稍远的火星,实际上却很冷,其南极温度不高于—123℃,形成了可能是由固态二氧化碳构成的“冰帽”,很难想象这里会存在生命。至于其他行星,条件更加严酷,高等动物、精神现象都谈不到。据推测,地球可能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及精神现象的星球。
精神现象也不是从来就有的。三十多亿年以前,地球上不存在生命;而三百多万年以前,地球上不存在人类。人类是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人类所具有的精神现象的历史,更是地球发展史上一个短暂的阶段。有人作过这样一个比喻:如果将人类目前所知道、尚有争议的宇宙发展史上最早的事件——发生在15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作为起点,把现在作为终点计为一年的话,那么,银河系是在这一年的5月1日形成的;太阳系是在9月9日产生的;地球诞生于9月14日;而具有意识和自觉能动性的人类则是在这一年的最后一个月的最后一天晚上10时30分才出现的。在这个缩小了的比例中,所知物质存在的时间同精神现象存在的时间比,是一年比一个半小时!
当然,我们不能得出结论说,地球上的生命及精神现象在宇宙中是独一无二的。但可以肯定,生命、精神现象是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它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也就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宇宙的本原。
这种唯物主义的观点,是与自然科学所揭示的客观真理相一致的。所以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
虽然唯物主义者很早就意识到物质先于精神而存在,但对于物质,在不同的时代,又有着不同的理解。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者,试图寻找一种或几种原初的物质来解释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物质形态。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认为,火是这样的原初物质。他说:“世界不是任何神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我国古代有人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水者,何也?万物之原也。”(《管子》)另外,把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作为世界本原的看法,是比较流行的。这些看法带有直观和猜测的性质,它正确地坚持了世界的物质性,但也反映了当时认识水平的局限。
到了近代,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有了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的了解。但是,有一个时期,由于形而上学思想的影响,人们把对物质的认识局限在已知的某些具体属性上,例如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它是不可分、不可入、绝对不变的等等。19、20世纪之交,物理学发现了一系列物质的新特性,发现原子并不是不可分、不可入、不变化的。这些新的发现,使一些自然科学家产生了思想混乱。唯心主义者便乘机以此来否定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说:“物质消失了。”可见,形而上学地理解物质概念,把它理解为已知的某个具体属性,是不能解释复杂多样的现象,不能说明和指导科学的新发现的。
辩证唯物主义概括自然科学不断发展的成果,在与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中,明确了科学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语)这个定义指出了物质根本的和普遍的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也概括了目前尚未被认识,将来会被认识的所有事物及其属性。
著名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贝克莱说过:“物质的实体从来就是‘无神论者的至友,这一点是无需多说的。他们的一切古怪系统,都明显地、必然地依靠它;所以一旦把这块基石去掉,整个建筑物就不能不垮台。”这话虽是在攻击唯物主义时说出来的,却的确是个事实。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是一切唯物主义、当然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
问题在于,理论上承认唯物主义的原则是一回事,在实际生活中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来认识和改造世界却是另一回事。我们不少同志口里说的是辩证唯物主义,但实际做的却有不少是堕入唯心主义的事情。“文化大革命”中唯心主义的精神万能等货色恣意横行,其荒唐和悖理,简直就是对人类常识的挑战。在这些东西被批判了之后,也还有人不自觉地否认物质的决定作用,把精神看作似乎是可以脱离物质、先于物质而独立存在的东西。可见看上去如此简明的真理,在复杂的生活中要想真正坚持它,不仅需要智慧,有时,还需要很大的勇气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