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飞来的儿子

1982-08-28膝泽利张文鸣程德源

中国青年 1982年4期
关键词:天德大娘儿子

膝泽利 张文鸣 程德源

1981年12月5日,山东高密县东三里庄社员呼天德家“飞”来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一进门就亲亲热热地喊:“爹,娘,姥姥!”喊声惊动了屋里的三位老人。呼大娘迎出房门打量,先是发愣,随即上前攥住这个青年的手:“孩子,你真的来了。”话刚出口,两行老泪已从她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滚落下来,再也说不下去了。

亲人相逢,本是一件乐事。呼大娘怎么反倒哭开了?事情得从两年前说起——

呼大娘今年61岁,老伴呼天德比她小两岁,他们虽年过半百,但身子骨硬朗,一天到晚仍在地里劳动,人称“老黄牛”。老两口还赡养着一位83岁的老母亲,一家三口,日子过得倒还不错。不料1980年10月,呼天德患了脑血栓偏瘫了,吃喝拉尿睡都要支使人。顶梁柱倒了,这个家象塌了架一样。呼大娘跑前跑后,忙里忙外,可苦煞啦!虽说有集体、邻里关心照顾,但毕竟不是个长法。莫说呼大娘,凡是知道内情的人,也无不替她“愁”啊!

呼家的事,传出四里八乡,一个青年人的心被牵动了:呼大娘的日子可怎么过呀?这个素日倒头入梦的小伙子,夜里竟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第二天(1981年11月30日)天刚放亮,这小伙子就径直朝50里开外的呼大娘家奔去。这是个什么样的家呀?炕上,两个抱病不起的老人无力呻吟;炕下,刚换下的屎尿布撒落一地,腥臭难闻;桌子上,油灯,碗筷,药罐子,杂乱无绪;门后,小口袋里盛着三四十斤面粉,是三口之家唯一的细粮……年轻人目不忍睹,面对满脸愁云的呼大娘,他深情地说:“大娘,如果你不嫌弃,我来这里当你的儿子,照顾这个家吧!”一生不育的呼大娘巴不得有这么个儿子,可人家跟咱非亲非故,素不相识呀!呼大娘心里直犯嘀咕,她象是问自己,又象是回答:当真?!

这个青年叫谭为义,是高密县双羊公社高戈庄人,共青团员,1980年复员回乡后,安置在公社砖瓦厂当工人,他为人厚道,老实巴交,人都说他心眼好。

夜晚,小谭回到家里,即把呼大娘的家境一五一十地述说给一家人听,并表露出自己的心迹。哥嫂听了,深为弟弟这种行为所感动,当场表示赞同。可母亲听罢,啥也没说,只是流泪。是啊,让母亲讲什么呢?让儿子去吧?儿是娘的心头肉,孩儿服役在外五六年,回来连个窝还没热过来,现在要走,她舍不得;留在身边?为义爹早年去世,母亲一把屎一把尿拉扯他们兄弟三人,既当娘又当爹,尝够了那种度日如年的苦味。眼下呼家到了这般地步正需要帮手……

儿最懂娘的心。为义慢慢地跟娘拉:你老人家常说,为人在世,要帮人急救人难,多做些德事。如今我照你的嘱咐,离开你去成全那个家,虽不能在你老膝下尽孝心了,可也算是报答一点养育之恩吧。一番肺腑话说得娘心头一热:“好孩子,你去吧!这头有你大哥大嫂照应,不要惦记,那边有什么难处回家说,娘支持你。”

多好的母子,多热的心肠啊!

谭为义辞去砖瓦厂工人,带上户口,带着亲人的嘱托踏上他所选定的路——认亲来了。

打这天起,小谭担起了全家的重担。早晨,他悄悄起来生火,挑水,清扫院落;晚上,他给老人煎药,倒水,叙家常;吃饭,他总是把好吃的菜往老人家碗里挟。前些时候,姥姥,爹爹都拉肚子,为义赶忙请医抓药。小谭还把家里前年为他盖房备下的物料卖掉,给三位老人买煤面、菜和一些营养滋补品……

难中见真情,家贫显孝心。呼大娘望着终日操劳的谭为义,怎能不想到为义那个富足的家呢:不打他在外地工作弟弟的谱,只说他们四口之家。他和哥哥、嫂子,三个人奉养着一个62岁的母亲。生活过得简直能流出油来。一想到这个,呼大娘便怀着感激而又惴惴不安的心情说:“孩子,你这明明是来找罪受哇!”谭为义憨厚地笑了笑说:“要是享福,俺就不来了。”谭为义就象那无私的蜜蜂,采得百花酿成蜜,不知辛苦为人甜,把一颗滚烫的心捧给了三位孤苦伶仃的老人。真是:

相逢何必曾相识,

是亲哪须一家人。

猜你喜欢

天德大娘儿子
打儿子
张天德书法艺术欣赏
天德的牛
天德的牛
王大娘钉缸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推销
好媳妇有眼力见儿
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