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社会、尊重父辈与自剖
1981-08-20韩小丁
韩小丁
《中国青年》开辟的《青年的话》一栏,我觉得是一个为广大青年欢迎的、彼此交流思想、各抒己见的场所。许多青年人会在这个场所踊跃发表意见。
目前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划时代的变革之中。每一个青年都应思考,怎样使自己成为历史的促进派,怎样在国家和社会的改革中起积极作用;而如何看待我们的社会,如何看待我们的父辈,如何分析我们自己,是尤为值得我们仔细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一)
现在,很多青年都要求社会加强对青年的了解。这无疑是必要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两个不同的侧面。除了社会要了解青年外,我们青年是不是也要加强对社会的了解呢?我以为这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人民共和国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封建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还很顽固。林彪、“四人帮”的封建法西斯的复辟肆虐,几乎使我们国家病入膏肓,危在旦夕。经过长期的折磨和煎熬,我们社会那虚弱憔悴的肌体,现在开始得到恢复,振作起来。但是,大病之后,身体依然虚弱,封建余毒未尽,还有隐忧,还有待于休养生息,不可操之过急。
我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又屡遭折腾的大国。十亿人口,八亿农民,十年浩劫,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百废待举,百业待兴。这样的国家如何建设好社会主义,无现成的经验可借鉴,需要我们自己去实践和探索。这就不可免地要走弯路,付出相当多的学费。
马克思说过,任何发展中的事物都是不完善的。我们当今的社会正是这样,它在发展,但极不完善。因此,我们青年应该好好地了解我们的国情,应讲求实际。对社会的弊病,应该批评,应帮助改正,但不能苛求,更不能操之过急,或袖手旁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消亡,总是有一个过程。“欲速则不达”,反而容易使人丧失信心和勇气。
(二)
父辈是我们生活的创造者。过去,为了推翻旧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他们不知经过了多少艰难困苦,流过多少血和汗。今天,我们个人的成长,生活的改善,哪一点不熔铸着父辈们的心血!十年浩劫,给我们青年带来了无数创伤,同样也给我们的父辈带来了创伤。他们内心可能还有着更深的隐痛:过去呕心沥血创建的基业,被十年浩劫弄得破烂不堪;过去亲如手足、朝夕相处的战友和同志,又有几个是幸存者呢?对于父辈内心的这些痛楚,我们应予深深的理解和同情。
今天,在新长征路上,我们的父辈们又肩负历史的重任。他们面临着新的问题,新的困难。在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又屡经折腾的大国,要建成四化,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一些在领导岗位上的父辈们比我们更急。他们也在思考,也在探索。30多年的经验教训需要总结,古今中外的方法措施需要比较借鉴。在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局面里,他们从全局出发的一些设想,往往被青年人看成是步子太慢、畏首畏尾;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国家里,他们从安定团结出发的一些考虑,又常常被青年人说成思想保守、心有余悸。“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发发议论是容易的,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可不是简单的事!在这方面,我们懂得太少了,对父辈应多多尊重和理解。
当然,在我们的父辈中,有些人过去可能说过一些错话,做过一些违心的事。但在我国过去那样的历史条件下,谁又能避免呢?!今天,在我们的父辈中,的确也还有些人故步自封,因循守旧,停滞不前,甚至有的搞特殊化和不正之风等等,对这样的父辈,当然应该提出我们的看法,帮助父辈改正缺点,继续前进,但不能不加分析,把他们说得一无是处,好象“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这也是不切实际的。
总之,要历史地、有分析地看待父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团结前进。
(三)
对于青年自己,也应该有全面、正确的认识。青年人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是整个社会力量中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青年人也存在着一些弱点和不足之处,比如知识阅历不足、容易不切实际、片面等等。十年动乱中,我们青年不也是同父辈一样遭受愚弄,在妖雾弥漫中徘徊了好久,现在仍在辨别东西南北吗?人们,包括我们青年在内,对社会都有个认识过程。这一点值得我们牢牢记取。
我们要努力发扬自己的优点,克服弱点。向往未来,是变革实践的动力。青年要从自己做起,要有勇气扫除社会中一切不合理的现象,要明辨是非,去伪存真。要有一息尚存、努力不止的气概。想未来,着眼于“向前看”。我们同父辈有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希望,这就是我们和睦相处的基础。我们需要的不是夸夸其谈,应该是实事求是;需要的不是冠冕堂皇的词句,应该是实际行动;需要的不是互相埋怨和责难,应该是互相同情和谅解。让我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中,做出无愧于后代的业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