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异常与地震预报
1981-08-20蒋锦昌
蒋锦昌
在与地震灾害进行的长期斗争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已注意到地震前的动物行为异常现象。公元787年,陕西长安地震后,史书就有记载:“震前,巢鸟惊散。”近十多年来,在我国发生强烈地震的各个震区里,群众也观察到大量震前的动物异常现象。如1967年8月29日,四川甘孜附近发生6.8级地震的前夜,狗狂叫似狼嚎,乌鸦叫得凶,猪不进窝,小牛受惊似地乱跑,麻雀成群乱飞等。它们表明,动物的某些行为异常,与地震之间有一定的关系,是一种临震前兆现象,可以预报地震。1975年辽宁海城地区7.3级地震的预报,动物异常现象起到一定的作用。
动物异常一定就有地震吗?
是否只要动物异常就意味着地震将临呢?1976年1—2月间,山西晋中地区突然发现大量的蛇出洞,共有235条,很象海城地震前的情景,似乎大震就要来临,一时闹得人心惶惶。但是经过仔细调查研究,是因局部地区的天气变化而引起的,与地震无关。
大量事实表明,火山、海啸、风暴、。雷雨等自然事件发生之前,许多动物也出现类似地震前的异常行为—一惊慌不安、逃离栖息地等。同时,某些局部环境的变化(天气变化、栖居和饲养条件的改变、污染、敌害等),以及本身生理状态的改变(发情求偶、怀孕哺乳、恶习和疾病发作等)也都能引起某些动物行为异常。
那么,怎样把临震前的动物行为异常和由其他原因引起的异常区别开呢?这就要求人们掌握地震前动物异常的特点。根据我国多次强烈地震的,调查和实际观察,发现地震前的动物异常现象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
最明显的是出现异常反应的动物种类多,异常次数多。通常在7级左右的强烈地震前,有异常反应的动物种类可达数十种,其异常次数达数千起。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前,有30种动物出现异常现象,异常总量达两千多起。
其次,震前各类动物的异常现象,按一定的序列出现。即蛇、鼠等地栖和穴居动物及鱼类等小型野生动物居前;鸡、狗、猫、羊、猪、大牲畜等家养动物居后;而大牲畜更接近于临震。除少数动物外,它们的异常量在震前一天之内达到高峰。如1975年海城地震前,鸽、鸡、鱼、鼠、狗、猪、大牲畜等动物的异常量均在震前一天内达到高峰。但是,鱼和鼠的异常在震前20—30天左右就明显出现,而蛇异常在震前一个月左右达到峰值。
在地区分布上,地震前的动物异常现象,一般比较集中出现在未来地震的发震构造和有关活动断裂的条带区,或未来地震的震中区及高烈度区。例如唐山地震虽波及整个京、津、唐地区,但70%的动物异常分布在烈度7度以上的地区内。
随着地震震级的增大,动物异常的种类、数量、分布地区又都有相应增加的趋势。一般说来,一个3级左右的有感地震,震中附近可出现某些动物异常;一个5级左右的中强地震,在数十公里范围内,一些常见动物出现较明显的异常行为;一个7级左右的强烈地震,在100—200公里范围内,出现大量的动物异常现象。
由此可知,一旦掌握了临震前动物异常的特点,就能发挥动物异常在地震预报中的作用,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动物是怎样感知地震的
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获得了某些比人还要灵敏的感觉器官,使得它们能够从自己特定的生活环境中获得地震行将发生的信息。
根据对动物的行为过程和感觉特征的研究,及其地震前环境变化的某些观测结果来分析,激起地震前动物异常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一类直接影响动物的感觉器官,例如声发射、自然电场、地气味等。另一类是直接刺激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如电磁场以及与静电场变化等有关的空气离子等。
影响感觉器官拿猫、鼠、狗、猫头鹰等动物来说,它们都有很好的听觉,在某些声波段内胜于人耳。常见的银鲫鱼等骨鳔鱼类在水中对一千赫芝以下的声波,听觉的敏感就较人和其他陆生动物强。当地震来临前,在数百赫芝范围内的地声波,这些动物是有可能觉察到的,但人却听不到。又如,猫爪垫无毛皮肤下脂肪组织里,有四种不同功能的机械感受器。其中,环层小体主要检测皮肤表面形变加速度,其最敏感范围为100-300赫芝,阈振幅约为0.5-1.0微米。可见,猫爪垫上的环层小体如同安放在地面上的四个加速度计。它不仅可借此觉察到老鼠的行走声,同时也可能借此觉察到因地震而引起地表的弹性振动。
鲨、鲶等鱼类,具有极其敏感的电感受器,能检测到微安量级的外电场变化。实验证明,用铜网屏蔽起来的鱼缸,缸内的鲶鱼在地震前不出现异常行为,而没有屏蔽的鲶鱼,其异常行为出现后约十余小时内,发生地震的概率可达80%。
狗鼻子的灵敏早为人们所熟悉。经过训练的狗能探测到12米深处的硫铁矿,并能圈出矿藏的边界。这样,在一些大地震前,带有硫化氢、火药味等一类的地气味,在冒出地面前就可能被狗鼻子探测到。海城地震前,狗扒地嗅地不止,就可能是嗅到了地下存在的某些气味物质。
刺激中枢神经因中枢神经受到刺激的动物,则有另一种神经质的异常行为。例如,群鼠发呆集居、狗乱咬人、鱼在缸内乱碰乱撞头尾出血,大牲畜突然发作挣断缰绳逃跑等。这是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的暂时紊乱,使某些条件反射活动(如狗对主人的识别)和非条件反射活动(如疼痛、疲劳等)消失的结果。研究表明,氡气发射和静电场变化都产生正、负离子或亚离子。而在一定浓度的正离子作用下,能导致动物血液中“血清素”含量的增加。血清素是一种强有力的神经激素,对睡眠、情绪和神经刺激的传输功能等都有作用,即能导致动物出现烦躁不安、昏晕、蠕动亢进等症状。同时,空气中正、负离子浓度的平衡状态的严重失调,也同样引起动物的行为活动和某些生理功能的改变。
实验还证实某种形式的弱电磁场,能直接作用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相应的行为活动。例如,鼠在载波频率为1.2千兆赫芝的脉冲调制微波场(平均功率为0.6毫瓦/平方厘米)照射下,可出现逃避反应。尤其是那些弱型和不均衡型神经类型的动物个体,对弱电磁场的变化刺激更为敏感。而临震前电磁场异常现象,即许多电磁波收发设备在临震前1-2天内突然出现干扰,以至不能正常工作,在唐山等许多震例中都证明了这一点。
以上仅是粗略地分析了震前动物异常激起的原因。实际上,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目前还刚刚开始探索。但它的深入研究,不仅对地震预报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并将有助于促进生物科学某些有关领域的发展。
总之,在地震预报尚未真正过关的今天,有目的的布设动物观察点,开展动物异常行为的观察研究,是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另外,研究动物在临震前所觉察到的是何种模型的地球物理—化学信号,可为其他观测方法开辟新的途径,创建某些新的观测方法,使之更有效地捕捉临震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