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分析中国国情的光辉范例
1981-08-20齐振海
齐振海
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是一部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地分析当时中日两国特别是中国国情的光辉范例。重温《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哲学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今天中国的国情,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日本帝国主义在吞并中国东北三省及华北一部分之后,于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又悍然向北京附近的芦沟桥驻军进攻,进而向中国发动了全面侵略,妄图一举灭亡中国。身受战争灾祸、为民族生存而斗争的中国人民,无不渴望战争的胜利。但是,战争能不能胜利?能不能速胜?这是当时许多人想要解决而一时没有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亲日派,在抗日战争以前就宣扬“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这时又说“再战必亡”,为他们投降日本制造借口。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是被迫抗日的,他们一方面企图向日本妥协、投降,一方面又幻想依靠英美的援助,不费力气地很快打败日本。
这种情况也反映到党内来。国共两党抗日统一战线建立后,在一部分党员中出现了一种右倾机会主义的倾向。他们过高估计国民党的力量,忘记了国民党反动、腐朽的一面,幻想依靠国民党军队取得速胜,并且不赞成八路军和新四军实行独立自主的游击战的方针。而有些同志则存在着一种轻敌的倾向,以为日本不堪一击,看不到抗日战争的艰苦性和持久性。
为了澄清党内外的混乱思想,使全国人民正确认识抗日战争发展的规律,坚定抗日战争胜利的信心,毛泽东同志于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作了《论持久战》的重要讲演。
二
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毛泽东同志在分析中日两国国情时,始终体现了这种科学的精神。
毛泽东同志首先具体分析了抗日战争的总特点,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从这个总特点出发,毛泽东同志分别剖析了战争双方自然的特点,概括指出:“日本的长处是其战争力量之强,而其短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国际形势之寡助。”“中国的短处是战争力量之弱,而其长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在其是一个大国家,在其国际形势之多助。”正是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中日战争双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观察中日战争如果忘记了这些特点,那就必然要弄错”。
亡国论者和速胜论者在观察中日战争时,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亡国论者看重了强弱一个矛盾,把它夸大起来作为全部问题的根据,而忽视了其他矛盾。他们只提强弱对比这一点,是他们的片面性;而把片面的东西夸大为全体,又是他们的主观性。速胜论者则相反,或者根本忘记了强弱这个矛盾,而仅仅记住了其他矛盾;或者对中国的长处,夸大得离开真实情况,或者拿一时一地的强弱现象代替全体中的强弱现象,一叶障目,自以为是。亡国论者和速胜论者的共同错误在于,他们只看到全部矛盾中的一个或几个,并把它夸大为全部矛盾或主要矛盾。这种主观性和片面性,是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是一切错误观点的认识论根源。所以毛泽东同志说:“反对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一个国家的国情(政治、经济、军事等)是客观存在的多种因素构成的。仅仅看到敌强我弱、中国是大国日本是小国这些因素,还不可能得出正确结论并驳倒亡国论,因为历史上有过小而强的国家灭亡大而弱的国家的事例。因此,还必须把中日战争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毛泽东同志指出:日本进行的是极其反动野蛮的非正义战争,我们的抗日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正义的民族战争。日本的侵略战争的退步性和野蛮性,必然激起日本国内阶级的对立,日本帝国主义集团同世界上多数国家和多数人民的对立,使日本失道寡助,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必然失败的主要依据。加上日本是小国,地小、物少、人少、兵少,中国是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这一个条件,因而在强弱对比之外,还有小国、退步、寡助和大国、进步、多助的对比,这就是中国决不会灭亡的根据。“强弱对比虽然规定了日本能够在中国有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的横行,中国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艰难的路程,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然而,小国、退步、寡助和大国、进步、多助的对比,规定了日本不能横行到底,必然要遭到最后的失败,中国决不会亡,必然要取得最后的胜利”。
毛泽东同志在客观地全面地分析考察了中日两国国情中各种基本因素的联系之后,又用发展的观点具体考察分析了敌我双方之间的斗争。他指出:随着战争向前推移,敌之缺点可因我之努力而扩大,敌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削弱;相反,我之缺点可因我之努力而克服,我之优点则因我之努力而增强。只有这样才能使双方力量发生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变化。“到了新的一定阶段时,就将发生强弱程度上和优劣形势上的大变化,而达到敌败我胜的结果”。亡国论者为一时的表面现象所迷惑,看不到矛盾双方斗争的结果必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质的飞跃;而速胜论者则不懂得事物的变化必须经过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而抱着侥幸心理,放松对敌的长期艰苦的斗争。
毛泽东同志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在详尽地分析了中日两国国情和中日两国矛盾斗争及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基础上,对整个抗日战争发展的具体过程作出了科学的预见:它必将经过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后来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完全证实了毛泽东同志的科学预见。
三
科学地分析国情,不仅是正确指导战争的必要前提,也是正确指导经济建设的必要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建设比军事斗争还要复杂。它涉及面广,而且在短时间内又往往难以鉴别方针政策的正确与否。这就要求我们运用唯物辩证法去认真地分析认识国情,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
在人类历史上,不同的时期常常会出现相类似的现象。如马克思所说的,“历史上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我们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上,也存在着类似抗日战争初期速胜论的错误倾向。建国以来,我们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不只一次地跌跤子,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对我国的国情缺乏清醒的认识,不了解要把我们这样一个生产比较落后的大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要经过长期的艰巨努力。因而在指导思想上往往急于求成,犯“左”的速成论的错误。经济建设中“左”的速成论的错误倾向同抗日战争初期的速胜论,在认识论根源上有相同的特点,都是以唯心论和机械论代替唯物辩证法对国情的客观的、全面的分析。速成论者夸大主观能动作用,凭主观意志办事,忘记了中国有十亿人口、八亿农民、底子薄这个基本国情。这样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只有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才能使我国经济建设顺利发展。否则,就会欲速不达。我们为此已经吃过不少苦头,这是我们应该吸取的惨痛教训。
现在有少数人看到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一些挫折,遇到一些困难,就灰心丧气,失去信心。他们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生产落后的国家实现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因而悲观失望。这也是对今天中国国情缺乏正确认识的一种表现。这些同志只看到我们面临的困难,把我们的起点低同远大目标之间的矛盾夸大为问题的全部,忽视了我国社会制度优越这个最根本的有利因素。他们又只看到或者夸大了我国建设过程中有过失误和遭挫折的方面,而没有看到人们在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后,可以变得聪明、增长智慧,今后可以少一些失误和挫折的方面,即忽视了在一定条件下矛盾转化的可能性。从认识论上来说,这是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另一种倾向。由此可见,只有清除唯心论和机械论,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才能正确地认识我国国情,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从而使我们对四化建设既是充满信心的,又是采取稳妥步骤的。这,就是我们从学习《论持久战》这部著作中应该得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