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应一个“包”字着眼一个“变”字

1981-08-20

中国青年 1981年23期
关键词:大包干老农团支部

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农村团的工作遇到不少新的难题。怎样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包”字上,围绕包产到户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组织青年治穷致富,打开了团的工作的新局面。

一、抓学习,提高对包产到户责任制的认识

开始我们对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认识是不一致的,有的叫好,有的喊糟。为此,我们召开了几次支委会,认真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党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的一系列文件,对照本大队的具体情况进行讨论。过去,在左倾思想的影响下,按劳分配原则没有很好体现,社员的积极性受到挫伤,活由队长派,心由队长操,干完一天算一天。实行了大包干责任制以后,各家各户包了责任田,种好种坏影响到一家的温饱,收多收少关系到日子的穷富,因此男女老少齐动手,家家户户争上游,谁也不甘心落后。1980年晚造,全大队粮食总产比1979年同期增加22万斤,平均每亩增128斤,其他副业收入也大大增加。绝大多数家庭有余粮,有存款,盖新房、买自行车和缝纫机的人越来越多。社员们说:落实责任制一年不变有饭吃,两年不变有钱花,三年不变小康家。摆在面前的客观现实,使一部分对包干制持不同看法的同志转变了思想,认识到责任制是党在新形势下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的一项重大措施,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和愿望,党的这一政策,是适合当前生产力水平的。因此,要做落实生产责任制的促进派。

二、抓致富,真正代表青年的切身利益

农村经济政策放宽以后,年轻人都想早富快富,过好日子。但由于缺乏生产知识,没有致富的门路,不少青年有劲没处使,干着急。根据这一情况,我们从青年的切身利益出发,积极帮助他们治穷致富。

帮助青年学种田。过去生产队集体种田,有领导,有老农,青年们不操心。现在样样农活都得自己做,不懂农业生产技术怎么行?有的青年急得连觉也睡不好。我们急青年之所急,请有经验的老农和农业技术员给青年上课。去年举办了“水稻生产的几个环节”、“怎样种蘑菇”等农副业技术讲座共十次,受到青年们的热烈欢迎。团支部副书记朱珍泉几年来都是听钟声出工,队长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对农业技术一知半解。包产到户后,他积极参加团支部组织的农技讲座,虚心向老农学习,1980年晚造,夺得了平均亩产干谷900斤的好收成,比1979年晚造平均亩产增150斤。

帮助青年找财路。根据山区特点,我们帮助青年种蘑菇、烟叶、萝卜,养土鳖,制烟饼、红粬等。种蘑菇是我们组织青年致富的重点项目。起初,大家兴趣不大,我们采取培养典型、组织参观、交流经验的办法进行发动。青年朱可如,1979年种了40平方蘑菇,收入500多元,购买了大床、蚊帐、收音机、缝纫机、自行车等。我们组织团员、青年到他家参观,请他介绍种蘑菇致富的经验,激发了大家种蘑菇的积极性。现在,全大队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青年都种了蘑菇。去年仅这一项,平均每户就收入200多元。

帮助青年办沼气。上级号召大办沼气,我们积极响应,开会动员,布置落实。团支书朱裕华一马当先,带头挖沼气池,其他青年也积极行动,全大队很快形成了一个“沼气热”。现在,已投入使用的沼气池有130多个。

三、抓骨干,改革以往的活动形式

为了使团的组织活动形式适应大包干后的情况,我们变集中为分散,加强团小组的建设,团支部重点抓好对团小组长工作上的帮助和指导,支持他们开展工作,帮助解决实际困难。1980年,我们召开团小组长会八次,互通情况,交流经验,研究问题。对团小组长的工作,我们采取以表扬为主的方法,每次会都给他们以鼓励,增强他们搞好工作的信心。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只要紧紧抓住团小组长这班骨干,活动就可以开展起来。

我们抓了这几件事后,青年们感到实在、具体,也得到了实利,团支部的威信也提高了。现在,团支部组织的活动,不仅团员、青年乐意参加,就连家长们也都成了热心的支持者。

猜你喜欢

大包干老农团支部
打猎误伤老农肇事逃逸被公诉
老龙和老农
“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团总支)”名单(共四百三十一个)
互联网+大包干促进农民增收探讨
唯物史观视域下“大包干”产生的必然性探析
老农答记者
老农答记者问
发扬农业“大包干”精神 培养新一代安徽农民
创建“雷锋团支部”立足岗位学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