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得了金质奖章
1981-08-20吴宝珍
吴宝珍
看了《中国青年》杂志的调查摘要《来自中学生的呼声》,一种忧虑痛苦的心情油然而升,不禁使我想起了自己中学时代的生活。
上小学时,我体弱多病,经常缺课,多亏班主任陈慧昌老师(北京市特级教师)的关心照顾,我的学习才没受到影响。我热爱陈老师,决心做一个象她那样的人民教师,把党的温暖送给千千万万少年儿童。初中毕业后,我考取师范学校。
在这所中等专业学校里,对学生的最高奖赏就是颁发金质奖章。获得金质奖章的条件是很高的。在三年(六个学期)的学习时间里,每个学期各门功课必须是全优(政治5分,其他各科都得是5分,体育达到劳卫制标准才算5分)。那时每学期十几门课程,要想各科优秀,平时每次作业、提问、小测验、期中期末考试都得是5分,这确实是不容易的。我是个好强的人,我暗下决心,非要获得金质奖章不可。为了这些分数,我放弃了绘画、写作等业余爱好和其他文娱活动,更不敢再看课外书和报刊杂志。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放下这本教科书,又拿起那本教科书,让作业、考试追得团团转。有时做梦也在解难题,从睡梦中惊醒,赶忙跑到教室,把题做出来。我就是这样在书本和分数这两点一线上奔来奔去,奋斗了三年,终于获得了金质奖章,我以为自己是个合格的教师了。
1961年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小学教一年级,万万没想到,我教的班却乱成一团。我这个科班出身的高材生竟成了同窗学友中最无能的人。严酷的现实,使我不得不对自己师范学校的生活做个分析。
那三年紧张的学习,固然养成了我勤奋学习的习惯,可是象我那样只抓课本、只抓分数,尽管获得了金质奖章,但所学的知识却是又窄又死,到实际工作中就暴露出分数高、能力低的严重弱点。后来,由于工作的需要,我做过中学团队干部,做过教导主任,现在又做副校长。这些年来,我不得不在工作中抽出时间弥补这些缺陷,发展自己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知识,而这种”补课”是相当苦的。我这段经历是值得现在一些同学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只是单纯汲取知识,重要的是培养自己汲取知识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知识是会被遗忘的,但能力却不会被丢弃,它将伴随你的终身。
一个中学生,要想健康地成长,必须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枷锁中挣脱出来,根据国家需要和个人爱好,生动活泼地发展。老教育家叶圣陶同志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向社会呼吁,请各界人士重视来自中学生的呼声。我看了之后,很受教育。我以一个金质奖章获得者的体会,劝劝同学们,劝劝领导同志们,劝劝家长们,一定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不要让羊肠小道上的竞争窒息学生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