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能眼看着孩子这样度过“黄金时代”

1981-08-20吴为

中国青年 1981年23期
关键词:羊肠小道呼声黄金时代

吴为

本人刚进入“不惑”之年,已有一子一女。上学的儿子,明年秋季就将入初中了。年龄上虽已可称“不惑”,但不怕见笑,对儿女的教育及其出路的问题却不无困惑,而且越来越困惑,有时简直大有走投无路之感,所以同病相怜。读了中学生们的呼声:《羊肠小道上的竞争叫人透不过气来》,真觉得心里堵得慌,万千滋味憋在肚子里,就象炉火上扣着阀门的高压锅。这些中学生喊出来的,岂止是广大中学生,也是广大小学生及其家长们的呼声啊!

到底应该让孩子们怎样成长呢?其实这个问题在家长们的心里早翻腾不止一天两天了。但据我所知,不少的家长是几经苦索之后并无良方。《中国青年》杂志就中学生们的呼声特辟专栏讨论这个问题,太好了,确实抓到了痛处。

有人说,竞争是好事,可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嘛!不能说这话完全不对。但“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凡事都有个合理限度,即使是天大的好事过了头也不行。现在的竞争——羊肠小道上的竞争,确如中学生们所说,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其消极的一面早已超过其积极的一面了。为了将来的升学或就业,现在的孩子们可有几天安生日子过?天可怜见,可以说从走出幼儿园,踏进小学校门,他(她)的儿童时代就算结束了,此后就是疲于奔命的上课、作业、拚死拚活的复习、战战兢兢过关的考试、同学间你高我低的较量、老师的日复一日的灌输、家长的动辄令人揪心的责骂……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怕乎!”本来应该是紧张而有趣味的学生时代的学习活动,一旦可怕地异化为孩子们的对立物,便不可避免地要引起孩子心灵的扭曲变异,什么“探求知识、培养性格、锻炼体魄、陶冶情操”,难了!现在的孩子们不到上中学就已本能地懂得:别人成功的机会多一分,自己成功的机会就少一分;一个人的成功是要以另一个人或一些人的失败为前提的。可怕啊!在这种“存在”里,什么政治思想、精神文明,从何谈起!老实讲,做为家长,现在最忧虑的还不在孩子们能不能考上大学、当上“状元”,而是将来能不能当一个老实人。当然了,羊肠小道上的竞争,也会“争”出一些功课拔尖的“高才”,有的甚至比其同级高出许多。但可以断言,绝对“争”不出大批才德兼备、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来。如果那种竞争得越厉害教育质量就越高的论调能够成立,那就等于说,哪个国家学校办得越多,哪个国家的人才质量就越低;哪个国家学校办得越少,哪个国家就越出高质量的人才了。岂不谬哉!

说到在高考(其实不仅限于高考,“中考”“就业考”也在内)升学的问题上家长要有“两种准备”,实际上哪个家长没有“两种准备”呢?最终能升学的就那么多,明摆着不可能人皆有份,谁的心里没有退一步的打算?问题是处处都在竞争,你让孩子从羊肠小道上退下来,其他的道路就那么宽畅吗?中专,按理说是招收初中毕业生的,可现在都从接近于高校录取分数线的高考落选生中录取。所以即使作退一步的打算,也只能“以进为退”,除非自己的孩子实在不争气,自知注定不堪造就,不得不听其自然,或者是成心不想让孩子升学的,否则哪个家长都只能为孩子踏上升学这第一种前途而拚命挣扎,甚至是明知高考无望也不甘抽身后退,因为大专考不取,差十分八分进中专庶几有望哩!事情就是这么复杂:哪个家长都有“两种准备”,哪个家长又都没有“两种准备”。所谓“两种准备”不过是被动地服从事情的两种结局:孩子升上学了,谢天谢地,总算没白费劲儿;孩子落榜了,没办法,待业吧。如此而已。一句话,进也好,退也好,一也好,二也好,孩子们挨骂受气的命运在目前是逃不脱的。

那么,到底应该让孩子们怎样成长呢?参加这场讨论,我只能提出一个问题,也是一种祈愿,盼望得到教育家们、心理学家们、社会学家们、文艺家们等等一切关心青少年成长的有识之士的关注,那就是:如何把我们的教育办得更顺乎孩子们的成长规律?我总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舆论的,包括街谈巷议等)很难说是顺应孩子们的天性,很难让孩子们发挥自己的特长。正如那个中学生指出的,片面追求升学率这根“指挥棒”,把他们指挥得团团转,哪里还谈得上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竞争固然免不了,升学率也不可不要,但升学率应该是教育质量普遍提高基础上的自然结果,也可以称作是普及基础上的提高。片面追求升学率实际上是一种“畸形发展”政策,闹不好,要毁一代人。“国民结构”是畸形的,不会有健全的国家和健全的社会。不要以为这“无伤大体”。现在是认真想想并切实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猜你喜欢

羊肠小道呼声黄金时代
脱岭车岚
位置
植树节里小鸟的呼声
肥企呼声:出口退税 我们不应缺席
管制硅谷的呼声越来越大
倾听人民呼声 回应群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