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查译本《唐璜》

1981-07-15周珏良

读书 1981年6期
关键词:拜伦译本全诗

周珏良

一部长达一万六千多行的诗能使人读来兴味浓厚,不忍释手,这不是一件容易事,而它的译本同样能达到这一点更不是一件容易事。英国十九世纪大诗人拜伦的《唐璜》就是这样一部诗,而已故我国诗人查良铮(笔名穆旦)的遗作《唐璜》译本也就是这样一部译本。

如我们所知,拜伦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曾影响了一代诗风。他诗才阔大,浪漫主义风格的抒情诗如《哈鲁王孙游记》(ChildeHaroldsPilgrimage)之脍炙人口固不待言,而另一方面,他又是写辛辣的讽刺作品的好手,早年作品《英国歌手和苏格兰的评家》已显出了这方面的才能,到了后来的《最后审判的幻像》(TheVisionofJudgment)等更达到了成熟的境界。英国的浪漫诗人,除先驱者彭斯(RobertBurns)而外,是不写幽默讽刺作品的。讽刺作品无宁是上一代的诗人如屈莱顿(JohnDry-den)和蒲伯(AlexanderPope)的拿手戏。在这一点上,拜伦和别的浪漫诗人很不同,无怪他很推崇十八世纪的蒲伯。他的风格就此一端而论可以说是跨越了两个时代,因而成为一大家。《唐璜》是拜伦最后一部著作,他未写完就因参加希腊人民反抗土耳其的民族独立运动而病死异国,使这部长诗成了未完成的杰作,但它也是越来越为人们所公认的拜伦的最好著作。

唐璜的故事是西欧一个古老传说。唐璜是一个浪荡公子,到处沾花惹草,最后遭了报,被打入地狱。拜伦选这一个角色来做诗的主人公是和他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他曾明说,他打算写的是一首讽刺史诗(epicsatire),而《唐璜》这首诗的波澜壮阔,也确有点象史诗。拜伦在诗里上天下地无所不谈,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用笔如行云流水,什么题目都能涉笔成趣,而贯串全诗,使它尽管松散还是成为一个整体的就是诗人拜伦自己,和他称之为“我们的老友”的唐璜这个角色。前者给予全诗中诗人自己出面所作的讽刺性评论以统一性,而后者则给予全诗中有故事情节的部分以统一性。为了适应情节的要求,唐璜这个角色就不能是传统的那个有时是恶魔般的纯粹浪荡公子。于是拜伦就在一出场时把唐璜写成十六岁,而到了全诗现存部分之末,他也不过是年方二十一岁的青年。他英俊、热情、勇敢、正直,又天真,容易在爱情问题上受到引诱,但他自己,和贾宝玉一样,也未免会一些“精致的淘气”。用这样一位主角,在拜伦安排的情节里活动,正好合适。我们可以把全诗情节的大段落拿来看一下。唐璜的头一次爱情经验是比他大六岁的朱丽亚,采取主动的是对方:

她把唐璜当做漂亮的孩子

时常爱抚着,——她这样做,自然,

可能是不怀他意,无伤大雅,

设若她是二十岁,他只是十三;

但设若他已十六,她二十三了,

那我可不一定微笑着旁观;

这短短几年会有奇异的变化,

特别是在被太阳灼热的国家。

(一章六十九节)

从这里起始一直到本章结尾,朱丽亚的丈夫唐·阿尔方索捉奸,这一大段文字使我们读起来觉得有一种淋漓尽致的喜剧效果。(朱丽亚的结局是入修道院,但总效果仍是喜剧的。)如果主角换了一个传统文学中的唐璜,效果就不会是这样,而以后的大段抒情诗式的关于希腊女郎海黛和唐璜的一段因缘的描绘也就成为不可能了。因为传统中的唐璜说好了是到处锺情的“情种”,说白了就是惯于玩弄女性的浪子。而唐璜和海黛间却是一片真情,至死不渝的。从两人初次见面起,到海黛被她海盗父亲夺去唐璜心碎而死,诗中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抒情情调,海黛之死更令人有回肠气之感,充分显示出拜伦作为浪漫诗人的杰出才能,也使得《唐璜》绚丽多彩。

在第四章以后的情节里也要求唐璜有某种正面人物性格,而不能象传说中的唐璜那样。例如在他被遣往卡提斯途中沉船,在救生艇上飘流,无水无食,同舟共济的幸存者竟弄到人吃人的地步时,唐璜拒绝了这种“食品”。又如当他被海黛的海盗爸爸卖做奴隶,被土耳其苏丹的王后看中,派太监把他男扮女装,带入后宫,想要他做面首,他拒绝了,因为:

囚笼的鹰不肯配对,我更不能

侍候一个女苏丹的色情的梦

(五章一百二十六节)

但后来又几乎把持不住。这就既没有把唐璜写成纯粹的登徒子之流,而又不失为到处留情的唐璜。拜伦在这里创造了一个非正统史诗的而是讽刺史诗的英雄。

拜伦在《唐璜》的情节处理上多处运用讽刺手法,如唐璜的假道学的母亲,表面规行矩步,满口仁义道德,而其实和朱丽亚的丈夫阿尔方索有暖昧关系;又如对于俄国喀萨琳女皇的宫廷的描写,对于伦敦上流社会的描画,对于阿德玲·阿曼德维夫人和亨利勋爵的乡间别墅生活的描写等等都是。但是拜伦更喜欢的是本人以评论者面目出现在诗中,对社会人生以及具体的人物、事件直接加以讽刺性的评论。

如写唐璜初到伦敦,远看城池,他以诗人的敏感对作为产业革命后英国的象征的伦敦,从本质上加以讽刺性的描写,同时对于资本主义世界的金钱万能,也用辛辣的笔调给予了鞭挞。拜伦的讽刺对象是十分明确的。

对于另一些人物,拜伦也毫不客气。《唐璜》出版的时期(头五章出版于一八一九和一八二一年,其余各章出版于一八二三和一八二四年),正是滑铁卢战役后,拿破仑被打败,欧洲君权复辟,“正统主义”气焰嚣张之际。而这一战役中的风云人物是英国的惠灵吞公爵。他当时不但是民族英雄,而且是全欧统治阶级的宠儿,功名盖世,炙手可热,而且还活在人间。但拜伦可不客气,在《唐璜》的第九章开始用了十节的篇幅,尽情揭露。称他为“毁灵吞”、“杰出的刽子手”,使各民族“远未得救”的“各民族的救星”,使欧洲“更不自由”的“欧洲的解放者”。其中核心的一节如下,

不列颠负于(也付与)你真够多,

但欧罗巴所负于你的更不少:

你为她的“正统”修理了拐杖,

正当那支柱看来已风雨飘摇。

你把一切恢复得有多么牢固,

西班牙、法国和荷兰都能感到;

滑铁卢一役使普世对你铭感,

(但愿你的诗人唱得出色一点。)

(九章三节)

《唐璜》是一首好诗,查译《唐璜》也是一部佳译。拜伦的诗是用意大利八行体(ottavarima)写的,这种诗体以八行为一诗节,每行五个轻重诗步,一、三、五行一韵,二、四、六行一韵,七、八两行一韵,结构非常谨严。查译也是用的有韵诗,八行一诗节,每行五个音步,二、四、六行一韵,七、八行一韵。但一、三、五行不押韵,这是合乎中国传统诗的押韵习惯的。所以译本在音律上和原诗很接近。但是译本的好处主要还不在此。最难得的是传神。在《唐璜》一诗之中,拜伦显示了不同的风格。抒情、讽刺是最突出的两种。译本对这两种风格都能曲折传神,丝丝入扣。如前所述,唐璜和海黛相遇,一直到海黛之死这一大段是全诗抒情气味最浓,也是极精彩的一段,而译本是能充分表达出原诗的风格的。举一两节来代表全译很不容易,姑且试一下。唐璜被抢去,海黛病重,为了安慰她,左右的人给她找了一个奴隶来弹琴,奏的是一支古歌,于是

她随即以苍白的手指在墙上

打着歌的节拍,当歌曲的主题

转为爱情时,这激情的字立刻

刺伤了她的记忆;她的现在,过去,

都如浮梦一般闪过她的眼前,

而从她那过于阴霾的头脑里,

泪如泉水涌出,好似满山云雾

终于化为骤雨,久旱遇到甘露。

(四章六十六节)

海黛死后,诗中有以下一段:

她如此生——如此死了。从此不再有

悲伤或羞辱来烦扰她。她的天性

原不象较冷的人能经年累月地

忍辱负重,单等老年来给送终;

她的岁月和欢情虽然够短暂,

却竭尽她的命运所容许的一生

愉快地度过,——她终于静静地安眠,

在他常常爱去散步的那个海边。

(四章七十一节)

假如读者能从原文对读一下这两节,那就更可看出译者的高明了。

(《唐璜》(上、下),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年七月第一版,3.05元)

猜你喜欢

拜伦译本全诗
野外,心中的一方“静”土
劝学
检验钻石
英译汉中第三人称代词的翻译研究
柳树
本期主题:梅花
专题前言:理解译本
拜伦拧巴的情感世界
惠勒与电风扇
后来未必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