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正确对待关于同剥削阶段家庭出身的青年恋爱、结婚的问题

1965-08-20黄肖光

中国青年 1965年9期
关键词:剥削阶级界限阶级

编辑同志:

我有一个朋友,他是个共青团员,父亲是个革命干部、共产党员。他于一九六三年高等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县文教局工作。去年有位同事给他介绍了一个爱人,是个中师毕业生,现在是小学教师。据了解,这个小学教师在学校表现一贯较好。毕业后,工作也很积极。经过交谈,他们俩在性格上也比较相近,但就是这位小学教师出身于富农家庭。后来他征求同志们的意见,有的同志表示可以恋爱、结婚,说:“家庭出身不好的青年人,主要看他个人表现。”有的同志则认为,同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青年恋爱、结婚,就是阶级界限不清。”这个意见使他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他想:“如果继续恋爱下去,怕会犯错误,影响今后的进步。但如果就此拉倒,又觉得这个同志品质很好,表现也不错,在性格上也比较合得来。”我对这个问题也弄不清楚。请问编辑同志,对这个问题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呢?和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子女恋爱、结婚是不是阶级界限不清,丧失了立场?

山东黄肖光

黄肖光同志:

我们认为,革命青年选择自己的恋爱、婚姻对象,应该把政治条件放在第一位。考察一个人的政治条件,要注意他的阶级出身。对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的青年,要注意剥削阶级家庭对他的影响;但是主要的要看他本人的实际表现:看他能否和剥削阶级家庭划清政治界限,是否顾意走社会主义道路,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且努力改造思想。

和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青年恋爱、结婚的革命青年,要提高阶级警惕,注意和对方的剥削阶级家庭划清政治界限,不受剥削阶级思想影响,而且还要帮助对方提高思想觉悟,引导对方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希望你的朋友在选择对象时注意政治条件,在恋爱关系相处中能够采取正确态度。如果他确实这样做了,那位出身于富农家庭的小学教师又如你来信所说的那样,一贯表现较好,而且他俩的情况也符合婚姻法的有关规定,那么他俩恋爱、结婚就不能算是阶级界限不清。

编者

猜你喜欢

剥削阶级界限阶级
界限
间隙
破次元
阶级话语与翻译:以英译《暴风骤雨》为例(1949~1966)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承诺是跨越时间界限的恒久
被遗忘阶级的困顿与救赎——关于影片《钢的琴》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