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县人民夺水记

1965-08-20闻毅之

中国青年 1965年19期
关键词:土门林县红旗渠

闻毅之

要使全体青年们懂得,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全靠青年和全体人民在几十年时间内,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苦旱山区有了水

林县,在河南省西北部丛山峻岭的太行山里。过去,这里是“光坡秃石头,砂石枯河沟”。水,简直到了奇缺的程度。因为缺水,有些青年根本娶不上媳妇;因为缺水,有的人一年之中只在春节时才洗一次脸;因为缺水,有的人不得不领上家小,带上锅灶,去逃水荒!

那时,全县只有三个菜园有地下水能种菜。只有地主富农霸占着一些水井、旱井,他们专门做了扁井口,做了扁水桶;非用他的特制的钥匙才能开井盖;非用他的特制水桶才能打到水。贫下中农想喝他们的一口水比登天还难。

解放以后,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了,有了集体经济的雄厚力量,就能够依靠自己的双手,改天换地,解决过去根本无法解决的水的问题。

起初,他们修建了不少水库,拦蓄山洪,以为这样就能够逐步实现水利化了。但是,遇到严重的干旱,水库的水源不足,还是不能完全顶住旱灾。彻底解决水的出路在哪里?多少年来,林县人民就设想过把漳河水从山西省平顺县引到林县来。在旧社会这是根本不能实现的幻想。今天,在总路线精神鼓舞下的林县人民,下定决心,“引漳入林”,誓叫北水往南流!

要把漳河引到林县来,就必须在一千五百公尺的太行山的半山腰上开凿出一条一百四十多里长的渠道。它要劈开多少峭壁悬崖,要钻透多少山洞,工程是多么艰巨,技术是多么复杂,又需要多少人力、物力和技术力量啊!一个县要搞这样大的工程,的确有困难。但是,林县人民是有革命传统的,有了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就能够创造奇迹!技术力量不足,他们不向国家要工程师,县里唯一的中级技术员吴祖太勇敢地承担起艰巨的勘测设计任务。没有材料,就千方百计自己造。工程中需要大量水泥,他们不伸手向国家要,而用石灰代替!漳河滩里的河卵石全是石灰石,几年来他们自己动手烧了一亿一千二百五十万斤石灰,把漳河滩的河卵石全部拣光了。……这个投资一千三百零八万元的中型水利工程,就是这样,主要依靠广大群众创造性的劳动,自力更生搞起来的,国家只补助了四百三十三万元。他们只用了短短五年,就凿通了这条高山河流——红旗渠。

红旗渠修通了,支毛渠配套后可以灌溉四十七万亩土地,占全县九十一万亩耕地一半以上!这是千秋万代的基本建设。没有这样雄伟的中型水利工程,林县的水,就得不到基本保证。

但是,红旗渠的水毕竟不能流到每一个山村,每一块土地。渠水浇不到的地方怎么办?林县人民又掀起了人人动手,村村搞水利的群众运动,他们因地制宜,挖了两万多眼旱井,两千多个旱池。把天上的雨水,统统收起来,一点也不让它跑掉。这些旱井旱池,在今年大旱中,同红旗渠一样,发挥了极大的威力。

太行山上造“天河”

红旗渠是一条英雄的渠道:它在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的“侯壁断”,把漳河拦腰斩断,渠道沿着太行山的山腰,逢山钻洞,遇沟架桥,走陡坡,过高崖,穿过了险恶的太岁峰、老虎嘴、heng鹉岩等五十余处悬崖绝壁,闯过了一百三十一个山头,穿透了四十二个山洞,在太行山上流转一百四十二里,叫漳河水乖乖地从山西省源源不断地流到林县来。如果你站在这个宽八米高四点三米红旗渠的石墙上,抬头看不到天,怪石险峰会压得你透不过气;往下看,峭壁下云雾迷漫。这是一道石头长城。是一条人造“天河”!

林县人民说:“生在山区,就不怕石头。”他们就有着这么一股敢于和大自然搏斗的革命精神,敢于做能够顶住任何艰苦困难的革命闯将。这个石头长城,就是他们一锤一钎凿出来的。

heng鹉岩,是连绵七百里长的绝壁陡堑,拦住了渠道的去路。崖上怪石嶙峋,人迹绝无,只有heng鹉鸟在崖上盘旋。人们用荡秋千的办法来到渠线上,几炮之后,震得崖上怪石往下直滚。任村公社古城大队的青年党员任羊成为了保证战友的安全,他宁肯自己冒风险,苦练一身飞崖攀堑的过硬本领。凡是艰险工段,任羊成和他带领的除险队,就从远道绕到山顶,腰系绳索,从山顶“飞”身下来,象壁虎一样,贴在岩壁上打钎子凿炮洞,崩掉怪石险岩。哪里有险,他就到哪里。几天下来,他的腰上、腿上被绳索勒得尽是青疙瘩。他说,“为了把险石斩尽杀绝,我再累点也不怕。”

改天换地长志气

林县人民和青年在兴修水利的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但是他们坚决发扬了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他们吃大苦,耐大劳,有着坚韧不拔的革命毅力。红旗渠兴建,正是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给国家带来暂时困难的时候。他们是在困难的条件下,顽强地进行战斗的。最突出的要算是“咽喉工程”青年洞。

渠道沿着高山向前伸展,到芦家拐西南,被一座五百多公尺高的大山挡住了,必须凿穿一个六百多公尺长的隧洞。承担这个艰巨任务的是三百多名青年。

这座石山完全是绛紫色的火炼石,十分坚硬。锤打钢钎,火星四溅,十磅大锤砸下去,只是豆子大的白点,一炮只能炸鸡窝那么大。同时,因为遇到自然灾害,生活也有些困难了。怎么办?是继续坚持下去,还是暂时把工程停下来?党支部组织青年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老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他们越学劲头越大。他们经常想的是:“自己没有赶上吃草根啃树皮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没有经过革命战争的锻炼和考验,现在能够在困难的情况下修建红旗渠,为社会主义建设出力,就是对自己最好的锻炼,也是最大的幸福!”他们说:“流自己的汗,修自己的渠,不能靠天靠神仙,度过困难就是胜利!”

可是,每天只能钻进三四公寸,六百多公尺的山洞什么时候才能打通呢?有的人说:“三把钢钎两把锤,要想用肉手穿透太行山,比登天还难。”还有的人提出:“能不能向国家要点开山机器?”但是,广大贫下中农青年却说:“国家这么大,大家都向国家伸手还行!?我们应该给国家造方便,不要给国家找困难。”“只要我们意志坚,肉手也能穿透太行山!”

人人献计献策。青年们在钻洞能手、老党员岳松栋的带领下,经过反复研究实验,终于创造出了主攻三角炮、大炮套小炮等能啃动火炼石的办法,工效由日进三四公寸提高到三公尺。就这样,他们奋战了一年零五个月,终于胜利地打通了六百一十六公尺长的青年洞。林县人民和青年,打通了这个大隧洞,就打出了靠自己双手改天换地的志气,就打出了在困难中搞社会主义建设的勇气和信心。

群众创造力无穷

红旗渠是自力更生的产物,那两万二千多旱井、旱池等小型水利工程,就更体现出群众的伟大创造力。县办水利不依赖国家,社队办水利也不依赖县。成千上万的人自觉地行动起来,在毛泽东思想红旗的指引下,投入了改天换地的斗争!村村搞水利,人人打旱井旱池,形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群众办水利运动。

土门大队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二百六十户的土门村就建在一座石山上。这儿,尽是石头房子石头路,石头桌子石头墙;这儿,地下没有水,山上没有泉,是个干旱得要命的苦村子。解放后,土门党支部就首先着手解决“水”的问题。一九四九年冬天,一伙贫下中农凑了一千斤粮食,买了一亩地,一百多人齐动手,修成一个大旱池。第二年春雨下过,池里蓄的水都漏光了。合作化后,第二次修旱池,结果又失败了。

一九五七年,县里的英雄渠动工了,他们又把希望放在英雄渠上。大渠修成了,因水源不足,土门的山又高,渠水仍然流不到土门。

吃一堑,长一智。光依赖大水渠、大水库不行,还是得自己动手想办法就地解决。地下没有水,只有蓄雨水。可是,过去搞了几次都失败了。党支部书记王银虎和支委们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教导,心里猛地亮了:过去只知道苦干、蛮干,不善于总结失败的教训。失败的教训是什么?就是没有彻底发动群众,打旱井旱池没有保证质量,革命不彻底!党支部决定:进一步发动群众,掀起一个人人动手打旱井的群众运动。

群众的革命自觉性一经调动起来,就能移山倒海!五十七岁的老党员王道愚,是打旱井的开路先锋。动工后,院里的石头地坚如铁板,一凿子下去,只不过崩掉一层石头渣。打了几天,王道愚胳膊肿得老粗,夜里歇下,痛得不知往哪放!他想:土改斗地主,自己是积极分子,今天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也决不退后。他早上打,晚上打,雨天打,雪天打。两个冬春,王道愚打成了一口三丈深的石头旱井。他成了党支部红旗榜上的头一名人物。

第二个闯将是十七岁的回乡知识青年王进章。党支部号召打井,他想:改变家乡面貌,也该有我一份。王道愚开始打井后,进章跟着偷偷地使上了劲儿。井刚打开头,他娘见了,便说:“你这小人,还能在石头上打出井来?”三脚两脚就把井口埋上了。后来,进章娘到外村走亲戚去,进章又动手打井。等她娘回来,他已经打了四尺深了。人小志气高!冬去春来,一口石井终于打成了。人们激动地说:“这样小青年都能打井,咱为啥不中。”打井的人越来越多了。

王春发和王仁子一家就他爷儿俩。仁子的父亲一目失明,仁子双目失明。打井运动掀起后,爷俩商量说:“现在党号召打井,咱们说啥也要打。咱多尽一点力,就可以少让党和群众照顾一些。”说干就干,儿子摸索着抡锤往下打,父亲靠一只眼在旁指点。决心大,万难除,瞎眼父子到底打成了一口石井。全村轰动了:“瞧,人家爷儿俩一只眼都能打成井。咱明眼人可不能情等着吃没眼人的水!”打井形成了热潮。

现在,土门村二百六十户:“家家院里有旱井,户户吃水不出门。”当你走进每一家院子里,掀开石头井盖,看到井里清水荡漾,你能不激动,能不感到群众力量的无比威力吗!

土门大队,还在耕地里打了一百七十二眼旱井,平均八亩地一口井;旱池八个。能蓄水五十九万担。古旧千年缺水的苦村子有了水啦。水带来了丰收:去年全大队平均亩产四百一十七斤。水带来了欢乐:有一位老大娘,十五岁就当了童养媳,过去为了水,不知挨了地主多少鞭打。现在她打成了井,就叫大家到她院里喝水。人们问她为什么?她说:“我就要享受享受让咱贫农喝上水的高兴劲儿。”

林县人民以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正在一步步改变着山区干旱的面貌。去年,林县已经是全县平均亩产四百一十斤的超“纲要”县了。今年虽然遇到了持续三个多月的大旱,全县小麦平均亩产仍达一百九十六斤。

猜你喜欢

土门林县红旗渠
红旗渠上的“铁姑娘”
火车慢下来(外一首)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赏析《土门》英译本
《土门》英译本中的翻译转换方式研究
“红旗渠精神”感动我
红旗渠水为何会“自流”
对《土门》与《德伯家的苔丝》的比较分析
从红旗渠的“账单”体会党的领导
红旗渠的修建与红旗渠精神的诞生
“有才”林县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