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三题

1962-08-16成于思

中国青年 1962年20期
关键词:斗争思想

成于思

在和青年朋友们的接触中,常常深受他们那种敢于进取、爱好学习的精神的感动。但也常常感到,他们很容易把一件本来是比较复杂的事情理解得过于简单。现在就青年朋友们学习上存在的三个问题,略陈管见,以供参考。

知识的有用与无用

常听人说,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不必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从事实际工作的人不必学习理论;有志于文学艺术的人可以不必学习数理,有志于理、工、农、医的人也可以不必学习文史。若问“这是为什么”?回答是:“学了无用”。据说,在学校里,有些同学存在学习“偏科”的现象;在各种工作岗位上,有些人常有所谓学习书本知识“远水不解近渴”的议论。这与所谓“学了无用”的观点,也是类似的。

什么知识有用,什么知识无用?

衡量知识是否有用的标准,在我看来就是要看它能否有效地解决我们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的实际问题;或者说就是要看它能不能用来做好革命或建设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凡属能够直接地、间接地解决我们在生产斗争或阶级斗争中的实际问题的知识,都是有用的。但是,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的领域是很广泛的、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也是多方面的,一个人所能从事的实际工作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知识是无限的,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则是有限的。因此,任何人都应孩根据各人所从事的一小部分实际工作的需要,去挑选、学习那些必需的有用的知识。

但是,对青年来说,什么样的知识是必需的、有用的?要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

第一,要从青年的特点来看。

从整个青年一代的特点来说,他们是处在长知识的时期。在目前,他们之中有一部分已经负有一定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任务;还有不少人正在各类各级的学校里学习,他们是作为预备劳动者在为将来参加劳动准备条件。他们担负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任务,主要是在将来。因此,对他们来说,什么样的知识有用,什么样的知识用途最大,就不能仅仅根据当前的需要;而应该既考虑到当前的需要,又考虑到将来的需要。目前需要的知识固然是有用的,将来需要的知识也是有用的;那么是趁年轻的时代,把知识储备得多一些好呢,还是少一些好?我以为只要有可能,应该根据各个人的实际条件,尽可能多储备一些为好。这叫做“收功愈远,而为利愈大”。关于这一点,司马光用过一个恰当的比喻。他说:“夫树木,树之一年而伐之,足以给薪苏而已;三年而伐之,则足以为桶;五年而伐之,则足以为楹;十年而伐之,则足以为栋。十年树木才会有栋梁之材。人才的成长也是这个道理一个人掌握的知识愈丰富,为国家人民所作的贡献就可能愈大。

第二,要从学校的特点来看。

学校的任务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学校在培养这样的劳动者的时候在文化科学方面,要考虑到劳动岗位上的实际需要,进行必要的专业知识的训练,但主要还得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进行必要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训练。越是带有普及性的教育,这种基本训练的成分也就越大。即使是较高级的学校,专业的区别也许会较细但在一定的专业范围之内,基本知识的训练,依然占主要的地位。因此,在学校的各项源程中,哪些知识有用,哪些知识的用途更大,就不能只从专业训练的需要来看而应该既看到专业训练的需要又看到基本训练的需要;在中学阶段主要应看基本训练的需要。专业知识固然是有用的,基本知识也是有用的。一个哲学专业的学生,哲学的专业知识

固然要学习,一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也必须学习。因为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结晶”。只学一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不学哲学知识,当然不能算是哲学系的毕业生,因为他没有专业知识。但是只学习哲学知识,不学习一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也不可能真正懂得哲学,也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哲学系毕业生,因为他的哲学知识只是一些抽象的结论,等于没有基础的空中楼阁。世界上不会有无基础的高楼大厦,也决不会有无基础知识的专家。基础知识学得越宽、越厚,其专业知识所藉以建立的基础越巩固,就可能学得越高越深。这叫做“水深则所载者重,土厚则所植者蕃”。盆水无以行舟,寸土不能植树。以一砖一石为基础,盖不起高楼大厦。如果因为爱好物理就只学物理有志于文学就只学文学,专攻一门,不及其余,并且以“举了无用”为理由,这种学习,无以名之,名之曰小孩迭积木,到了一定的高度,就再也上不去了。

第三,要从知识的特点来看。

知识是分门别类的,但各门知识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由于知识区分为各种门类,人们所在的生产斗争或阶级斗争的岗位又有所不同,因此,我所需要的知识,别人不一定也需要;别人所需要的知识,我也不一定需要。但是,由于知识之间又有相互联系,人们要获得从事实际斗争所必需的知识的时候,又必需以其他有关的知识为工具,或从其他有关的知识中去找寻启示、印证,这样,就有所谓直接有用的知识和间接有用的知识。直接有用的知识,固然是必需的;间接有用的知识,也不可缺少。鲁迅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这样是不是不符合学用一致、学以致用的原则?在我看来,所谓学用一致、学以致用,是指我们必须按照一定的政治斗争和生产斗争的需要来安排我们的学习内容,即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但是,对不同的人,如何学以致用,也是有不同的。例如,对在职干部或已经参加生产斗争的青年来说,他们主要的任务是做好工作,搞好生产,他们就应该是为提高业务水平而学习,主要的是做什么学什么;而对青年学生来说,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校规定的各种课程是按照他们将来的实际需要安排的,就是有用的,应该学好。总之,要广泛地理解学用一致,学以致用的原则,即要从今天和将来的全面观点去看,从各门知识的相互联系和密切关系上去看。不能把它理解得过于狭窄。学用一致、学以致用和狭隘的实用主义毫无共同之处,需要明确划清界限!

学习正面知识与反面知识

有人说,青年人学习反面知识,非徒无用,而且有害。理由是:青年人辨别是非的能力既弱,而接受事物的能力又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了反面知识,容易受它的影响。

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它反映了一部分事实。但是我觉得这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且是比较消极的方面。对于反面的东西,我们是要与之作斗争的。在反面知识面前,我们不能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采取消极的躲开它的办法,而应该采取积极的与之作斗争的态度,战而胜之,并在斗争中锻练自己,发展真理。参加斗争,这是我们学习反面知识的目的;学习反面知识,则是参加斗争的实际需要。所谓有用与元用,应该从斗争的需要来考虑。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学习反面知识,超码有如下一些用途:

一、可以丰富知识,增强斗争的本领。世界上的事物,总有正反两面:有革命的理论,也有反革命的理论;有唯物主义,也有唯心主义;有真理,也有谬误。反面的东西,对青年人来说,是知道它好,还是不知道它好?我说知道它好。对于客观事物,如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说明我们的知识还不全面。如果既知其一,又知其二,我们的知识就要全面一些丰富一些了。高尔基说过:“我读过无数的坏书,然而它们对我也有益处。应当知道生活中的坏事物,像知道好的那样清楚和准确。应该尽可能知道得多些。经验越是多种多样,它把人提得就越高,人的眼界就越广阔。”不仅如此,反面知识对我们来说还是不可缺少的。你想当一个园丁,就不仅要认识香花,而且要认识毒草;你想当个医生,就不仅要认识补药,而且要认识毒药。只识人,不识妖,所以唐三藏处处遭难;既识人,又识妖,孙悟空才能三打白骨精。鲁迅曾主张青年也可以看看帝国主义者的作品,认为这样才能“知已知彼”。“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就是反面知识的第一个用途。

二、可以进行比较,提高识则能力。正面的东西常常是和反面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世界上的事情,总要经过比较才能分出是非、好坏、高低。所谓既知其一,又知其二,不仅表明一个人知识的量的多少,而且表明着他的知识的质的高低。同一条街道,青年人只知它叫金鱼池大街,不知它过去又叫龙须沟;老年人就既知金鱼池大街,又知龙须沟。这个名称的差别之中,包含着一个质的差别:青年人心目中的金鱼池大街,也许只是一条通常的平坦整洁的街道;老年人心目中的金鱼池大街,却是新旧社会对比的见证。可见不懂得反面的东西,也就不可能真正懂得正面的东西。鲁迅曾经认为,即使是“讲扶乩的书”也可以翻一翻。他说:“多翻就有比较,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这就是反面知识的第二个用途。

三、可以受到反面教育。人们受教育不外从正、反两个方面。正面教育是主要的,反面教育也不可缺少。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这是讲的正面教育;又说:“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就是讲的反面教育了。我们在古代神话中曾经读过“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故事。在这类故事中,愚公的精神,精卫的毅力,都是以正面鼓舞我们的斗志,愚公、精卫可以作为我们的正面教员。我们也曾读过“中山狼传、“农夫与蛇等故事。在这类故事中,中山狼教育了东郭先生,使他觉悟到狼吃人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毒蛇教育了农夫,使他悔悟到毒蛇咬人的本性也是不会改变的。中山狼和毒蛇也教育了我们,要我们不要再犯东郭先生和农夫那样的错误。这些神话故事和寓言,在我们当代的生活中,丝毫也没有失去它的深刻的教育意义。如果这些比喻是大体上恰当的,那我们就可以了解反面知识的第三个用途。

四、可以“练兵”,可以“防疫”。兵是在战斗中练出来的,防疫的能力是在和病虫害作斗争中练出来的。反面的知识,可以给我们以练兵的枪靶,防疫的疫苗。这就是反面知识的第四个用途。

学了反面的知识是不是会有危险呢?会有的。这就是:一、可能模糊认识,弄得我们是非不分;二、可能动摇信念,弄得我们方向不明;三、甚至可能把我们的思想引导到“反面”。

对于危险,第一,要不怕;第二,要警惕。模糊动摇走向反面,这是不是可怕呢?没有警惕,不加戒备那是可怕的;有所警惕,事先预防,也就不可怕了。思想模糊是不是可怕呢?丧失警惕,安于模糊,永远模糊下去,当然是可怕的,因为模糊常常是动摇的超点。但模糊也可能是清醒的起点,而清醒又是坚定的前提。一个人的思想中有是又有非,有反又有正,是非不分,正反不分,这就是模糊。但经过分析,经过比较,经过实践的检验,是非分清了,模糊就可以转变为清醒。人的思想中总要有矛盾,模糊是有矛盾的表现。没有矛盾,思想就会停滞。有了矛盾,经过矛盾斗争,得到解决,由模糊到清醒,再模糊再清醒。这是思想提高的必经过程,是合乎规律的现象。所以并不可怕。

许多事情的危险性,往往不是来自一个方面,而是来自两个方面。吃饭有噎着的危险,不吃饭却有饿死的危险;闹革命有失败的危险,不革命却有永远翻不了身的危险。学习也是一样,学习反面知识有使人模糊、动摇、走向反面的危险;不学反面的知识,却又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没有比较,没有借鉴,没有防疫能力等等危险。如果什么都怕,那就寸步难行,只好停滞不前了。

我们的立足点是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学习目的是为了革命,为了建设。立足点站稳了,目的明赡了,那么中外古今、正面反面,都可学习。当然也要以学习正面知识为主。这样做,一般说来,就不会有方向性的错误。总的方向对了,在前进的道路上也许不免碰到一些盘根错节,扯坏点皮肉,或者跌上几跤,但这总是可以预防、可以补救的。有时候,跌上几跤,也许会学得更多,学得更好,这就叫做“吃一堑,长一智”。而且,从长远来看,危险性反而会更小。

学习知识与思想提高

有人说:知识多了,思想就会复杂,学习知识和提高思想水平有矛盾。

什么叫思想水平高,什么叫思想水平低?

衡量一个人的思想水平,据我看来,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要看他的政治方向是否正确,要看他所坚持的是资产阶级的方向,还是无产阶级的方向;第二,要看他的思想领域是宽广还是狭窄;第三,要看他对客观事物的洞察能力是强还是弱。方向明确、意志坚定,胸襟开阔、思想开朗、眼光锐敏、见解深刻,这些都是思想水平高的表现。

思想水平的高低,首先是取决于立场。只有站在无产阶级立场的人,才可能有高度的思想觉悟,也才说得上有思想水平;站在资产阶级立场甚至反动立场上的人,不可能具有无产阶级的思想觉悟,也就谈不到有什么我们所说的思想水平。但同样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两个人的思想水平也可以有很大的差别。可见,决定思想水平高低的,除了立场问题而外,还有别的因素。知识就是其中的一个。所以,列宁教导说:“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这就是说,知识的多少和思想水平的高低是密切相关的。

知识的多少和政治方向的明确性、坚定性有什么关系呢?孔子说:“知者不惑”。意思是说,知识多、经验多的人,对事物的各种现象有较深的理解,看问题才能明确,遇事才能果断;可见,思想方向的明确性,坚定性,是以他的丰富知识、以他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者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信念,一百多年来所以不可动摇,是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丰富知识为

基础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坚持十月革命道路的信念,是以对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社会历史的丰富知识为基础的。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曾经怀疑过“红旗能打得多久”的人,主要是由于政治立场不坚定,革命人生观不巩固,但也与他们对于社会发展规律,对于中国社会、中国历史,对于各阶级力量、敌我力量的知识的贫乏有关。

知识的多少和思想领域的广阔程度有什么关系呢?荀子说:“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音于大理,“曲知之人,观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又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也;不临深豁,不知地之厚也”。前者是说,片面地看问题,就会犯主观主义的错误;后者是说,见多才能识广,坐井观天的人,不可能有宽阔的视野。司马迁周游四海名山大川,所以他的文章颇有“奇气”;苏子由寻求天下奇闻壮观,目的是“以知天地之广大”。可见,一个人思想领域的广阔程度,是以他丰富的阅历、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的。通常我们也说,识大局者不计私人恩怨,有大志者不计身边琐事。可见,一个人的心胸是否开阔,开阔到什么程度,也是与他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即知识的全面和广阔程度有关系的。

知识的多少和对于客观事物的洞察能力的强弱有什么关系呢?黑格尔说:同一句话,有经验的人讲出来,含义越大,寓意亦深。这就是说,一个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是和他的知识经验是否丰富有关的。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同样作一个调查,有经验、有知识的人发现的问题较多、较深,缺乏经验、缺乏知识的人发现的问题则较少、较浅;同样是写一份工作总结,有经验、有知识的人能把经验提高到科学的水平,缺乏经验、缺乏知识的人只能就事论事。可见,对客观事物的洞察能力,也是以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的。

总上所述,一个人思想水平的高低,在立场问题解决了的前提下,总是和他的知识(包括现状的知识,历史的知识、理论的知识)水平的高低成正比例的。

有人说,知识多了,思想就会复杂。思想复杂是好事还是坏事?这要看是什么样的复杂。对着简单来说,复杂意味着丰富、全面、细致……。这样的复杂,并不是坏事。人的思想从幼稚到成熟,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本来就是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对着纯洁来说,复杂意味着不纯。读了各种各样的书,一方面脑子里装的知识多了,另一方面,又不免香花与毒草杂处,真理与谬论混淆,弄得良莠莫辨,泾渭不分。这样的复杂,当然就不好了。

对于后一种复杂,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办法是不要读书,不要学习知识,让人永远处于单纯、幼稚的阶段;另一种办法是,一方面鼓励读书,一方面进行正确的引导,既要知识丰富、头脑复杂,又要是非分明。前一种办法,当然省事,但造就不出人才;而且有一旦误入歧途、陷于泥坑不能自拔的危险。后一种办法,虽然麻烦,但是能够造就出人才;虽然也会有危险,但是可以预防,可以避免。只要我们能在党的领导之下,遵循着马克思主义所指引的方向,与劳动人民结合,与实际结合,经常采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我们将可以做到:思想既复杂,又明朗开阔;思想既复杂,又正确坚定。

猜你喜欢

斗争思想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朱允炆和叔叔们的斗争(下)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
与谎言斗争到底
穿越时空的设问——观看话剧《这是最后的斗争》有感
旧政协关于停战问题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