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见疑篇

1962-08-16岁寒青

中国青年 1962年23期
关键词:前人黑格尔新知

岁寒青

人们每每谈到“学”“问”“知”等等问题。“学”从何始?“问”由何起?“知”又从何来?是值得探讨的。

“知”的反面是不知,不知则有疑。未解之惑,未识之物,未明之昧,未通之理,即人们不知不识的事物,都可谓之疑。或者说“疑就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具体矛盾。在复杂的客观事物面前,在浩如烟海的知识面前,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个“疑”字。

人常因“疑”而想求“知”,所以,“疑”是思之始,学之所由。逢“疑”就会多想,想不清楚就学就问,“学”与“问”都是为了求“知”解“疑。所以,在这种意义上说,“疑”是认识真理之始。它像燧石,包含着真理的火花。“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对于正在探讨“万有引力”学说的牛顿曾有极大的启示。“水开了,壶盖为什么跳动?”瓦特从而发现了蒸汽的力量。他们都是由“疑而至于“思”,以至于努力去探求,有所发现、发明和创造的。

因“疑”而后求得“知”,“知”后又能更深地见“疑”——发现新问题,从而求得新“知。如此则学愈多,探讨愈深而“疑”愈广,“疑”愈广而“知”愈富。所以,见疑则进,无疑乃止。如果学而不能见“疑”,实际上是学得不深、思得不精的表现,这样学的结果是不会有什么收获的。所以,读书一定要善于见“疑”——发现问题。这里有两种情况。第一是懂不懂的问题:比如读书,作者说明的是怎样一层道理?他的根据是什么?第二是对不对的问题:作者的立论根据是否可靠?他所根据的事实与他所说的道理之间有无矛盾?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错误的?假如这一切都没有问题,还要进一步问:在古人(或外人)的当时是正确的,拿到我们现在的条件下是否也正确?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把这些“疑”都发现出来,经过鉴定后,合理的接受,错误的批判,不完全的给予补充。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大学者,在他们探求真理的过程中无一不是从“疑”开始的。马克思读黑格尔(不要忘记黑格尔是当时的权威)的著作而发现了他的辩证法的唯心论,在读费尔巴哈的著作时批判了他的机械唯物论,并且从而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在批判西欧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他创立了科学的共产主义理论。这些伟大的学术功绩,都是首先发现了疑,而后经过精深的研究和艰苦的探索才有可能创造出来的。如果不能发现这些“疑”,不对之加以精深的研究,那就只能永远停留在前人的水平上,而不能有什么发现和创造。接受前人的“已知”,这是一个基础,但我们绝不能停留在这个基础上。社会的发展迫切地需要我们去作新的探求。退一步讲,即使我们想接受前人的“已知”,也要有见“疑”的精神,经过自己的探求,才能变成自已的真知。

宋朝的思想家张载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所以学绝不能“讳疑”“耻问”;相反,应当善于“见疑”而“好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知为不知”则是有“见疑”的精神在。所以“见疑”而后“精思”,思之不明而后学问。这是实事求是的老实态度,做学问的科学方法,也是一种值得钦佩的积极进取精神。如果一个人能够发现和解决前人所未解的某个“疑”,纠正前人某种错误,从而使我们的实践活动少走弯路,因而推动了科学和文化事业的进步,为人类的知识宝库增添财富,这也算是不小的成绩。

有“疑”才能有“知”,反过来,“知”又能解“疑”。解疑而后得新知,有了新知更能深入地发现新“疑”,并能更好地解“疑”,这就是所以学无止境的道理。知识越来越深,越来越广,我们的头脑也越加聪明。我想这就是“疑”与“知”的辩证关系,这就是由“疑”到“知”和人们的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

要获得知识,就请从“疑”开始。

猜你喜欢

前人黑格尔新知
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打渔人
趣味古文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
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