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鼓气”
1961-08-16吴喜才
吴喜才
我们党的历史上有名的“三湾改编”是大家熟知的。
1927年秋收起义后,红军为了重整旗鼓,把力量充实起来,继续和敌人战斗,所以集中到江西莲花县的三湾进行改编。
当时,红军经过一连几天的急行军,都十分饥饿、疲劳。而且几乎每个战士都传染上了疟疾、痢疾。早上天朦朦亮出发,走不到几步,就有几个战士倒在路旁的草丛里了。同时,敌人还拼命跟在红军后面追击。这部分杠军,都是刚参加起义的农民,还没有经过很多锻炼。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一时经不起风浪,认不清前途,表现出悲观和动摇。
部队到达三湾的第二天,在集中起来讲话时,从人丛中走出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来。他穿着一件老百姓的破棉袄,打着绑腿,脚上是一双草鞋。他精神饱满,笑容可掬地走到队伍面前,会场上马上打破了沉寂,战士们兴奋得鼓起掌来。这就是毛泽东同志。他对大家说:
“同志们,敌人只是在我们后面放冷枪,这有什么了不起?……大家都是娘生的,敌人有两只脚,我们也有两只脚……贺龙同志两把菜刀起家,现在当军长,带了一军人;我们现在不止两把菜刀,我们有两营人,还怕干不起来吗?……你们都是起义出来的,一个可以当敌人十个,十个可以当它一百,我们现在有这样几百人的队伍,还怕什么?……没有挫折失败,就不会有成功……”毛泽东同志动人的讲话立即使战士们心里的革命火花燃烧起来了。大家打掉了悲观情绪,鼓起了革命志气,坚定了胜利信心。
这是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仍然能够鼓起革命之“气”的典范!
革命之气可鼓而不可泄。鼓足了气,就什么困难都吓不倒我们,也不能阻止我们前进。眼光如豆,对困难望而生畏,这是与我们从事的崇高事业——社会主义事业不相容的。
革命者所以在任何情况下都能鼓起气来,是因为我们坚信一切旧事物必将为新事物所代替,“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钊语)。
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新事物,都是在克服重重困难,经过许多挫折才成长壮大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困难可以转化为顺利。不懂得这一点,幻想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不会有挫折,在前进的历程中不会遇到困难,这不过是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 “鼓气”,是革命者的乐观精神所使然。一个精神颓废,意志消沉的人,是鼓不超“气”来的。
同时,还必须看到,“气”、干劲、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的条件下是能超决定性的作用的。毛主席在谈到能动性在战争中的作用时指出:“战争的胜负,固然决定于双方军事、政治、经济、地理、战争性质、国际援助诸条件,然而不仅仅决定于这些;仅有这些,还只是有了胜负的可能性,它本身没有分胜负。要分胜负,还须加上主观的努力,这就是指导战争和实行战争,这就是战争中的自觉的能动性。”(《毛泽东选集》第440页)这就告诉我们:由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要靠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客观条件再好,困难再少,如果人们没有鼓起“气”来,而是畏难松劲,也仍然成不了事的。相反,条件再不好,困难再多,只要我们鼓足革命之“气”,那末,不利条件就可能转化为有利条件,困难就可以克服,我们的事业就会越多越快越好越省地发展。这是过甚其词吗?不,仔细想想,在我们的事业中,这样生动的事例难道还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