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好儿子凌文明

1960-08-20李定坤

中国青年 1960年10期
关键词:合作化民工鲤鱼

李定坤

“回农村去!”

1955年2月,有一天中共江西遂川县委办公室进来了一个30步上下的复员军人。县委负责同志请这位副排长坐下来,接过了他的履历表和党员介绍信。

这位复员军人叫凌文明。凌文明同志出身于一个饱受地主剥削的贫苦农民家庭。1946年冬天,他十九岁那年,给国民党伪保长拉了去当壮丁,在反动军队里受尽折磨。1948年1月,他领着五个同班的士兵带着枪投奔了人民解放军。以后,他就一直在解放军里为人民的解放而战斗,从大雪纷飞的东北一直打到炎热炙人的海南岛。当美帝国主义者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的时候,他又唱着“雄纠纠、气昂昂”的战歌跨过了鸭绿江去打美国狼。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他才回到祖国。长期艰苦的战斗生涯使他得了严重的胃病,领导上决定要他复员回乡了。现在,站在县委负责同志面前的就是这样一位人民功臣:他为人民为祖国流过血,负过伤,在解放战争中一共立过一次大功和三次小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立过三次小功,受过四次奖励。

县委负责同志征求他的工作志愿。他毫不含糊地说:“回农村去!我在部队里受了合作化的教育,农村现在正在开展合作化运动,特别需要人,我回去后要搞好农业生产,支援国家建设。”“你有胃病,身体能吃得消吗?”“不要紧,一点点胃病算得了什么!”在党内受过党五年多教育的凌文明,毫不留恋城市生活,没有要求在县城工作,而却坚决要回到农村去——农村合作化的前景吸引着他,他决心投身到合作化的浪潮中去,投身到农村的生产建设中去,献身于改造家乡面貌的伟大而艰苦的事业。

向社会主义道路挺进

1955年6月,凌文明参加了遂川县的合作社办社训练班。学习结束后,他兴冲冲地动身回家。路上他边走边想:广大农民一定要走合作化道路,也一定能在党的领导下走上合作化道路;但要叫合作化运动又快又全面地开展起来,还得做细致的宣传、说服工作。

正是早稻全面成熟的时候,大垅的合作化运动开展起来了。凌文明被选为建社筹备委员会的主任。他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一边忙着指挥收割,一边四处奔走发动群众,宣传合作化的优越性和党的方针政策。

最初他父亲不愿申请入社。凌文明就决定先打通父亲的思想。

一天晚上,他拿出家里那床用过三辈的破棉絮,请父亲讲讲这床棉絮的历史。全家谈着谈着,就沉浸到对苦难的过去的回忆中去了。凌老爹激动地说:“现在分了田,翻了身,我知道都是共产党、毛主席领导得好,我们才有现在的好日子。”父亲的思想开始动了,可是还没谈到入社的问题。

第二天,凌文明请了凌老爹跟他一起进城去。凌老爹被城里的工厂、电影院、文化馆和电灯等新鲜东西迷住了,不住地赞叹。凌文明就对父亲说:“只要合作化了,人多力量大,这些东西我们全可以搞起来。将来,农村还要比这建设得更好呢!”

凌老爹想通了,带头加入了合作社。凌文明把自己的几百元复员费,也投入到合作社做生产资金。

一些最初不愿入社的农民,经过凌文明耐心说服后,也都入社了。

不到一个月,在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下,在他的带头和动员下,全村都入了社。社员们选他当了社主任。1956年1月,他又领导社员和其他社合并,转入了高级社,他担任了高级社的党支部书记。

高级社办起来不到两年,合作化的优越性就一天比一天明显了。生产直线上升,社员生活越过越好。

可是1957年10月,却刮起了一股歪风。有个别几户社员闹着要求退社。凌文明碰到了新问题,心里又气又纳闷。正在这时,乡里召开了高级社党支书会议,传达县委对农村工作的分析和指示。凌文明在会上汇报了大垅的情况。乡党委书记亲切地对他说:“老凌,这就是两条道路的斗争嘛!毛主席要我们依靠贫农和下中农办社,只要你到他们中间去深入了解,你一定能把问题查清楚。”这一指点,使他清醒了。回到社里后,他就按着党的指示去做。有一个贫农告诉他:富裕农民叶声群在搞投机倒把,而且还煽动社员退社去做投机生意。凌文明经过调查后,掌握了确实情况。一天晚上,叶声群偷偷挑着七十多斤腊肉打算去卖,凌文明领着三个社员突然出现在叶声群面前,当场人赃俱获。第二天,召开了社员大会。凌文明把叶声群的投机倒把行为摆出来,叫社员们讨论。在这一场两条道路的大辩论中,社员们批判了资本主义自发势力,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以身作则

1958年公社化后,凌文明担任了建设公社大垅大队党支部书记。

有一次,大垅大队的牛角陂水库漏水了。当时冬耕正紧张,可是眼看上百亩田要受旱干涸了。凌文明着急地跑到水库上去了解究竟,想办法堵漏洞。真糟糕,漏洞在水底下!当时正是冬天,寒风刺骨,塘深水冷。有几个青年迟迟疑疑地望着冰冷的水说:“现在冰流还没溶化,我看还是春天来堵吧?”凌文明把手一挥,一边脱衣服一边说:“你们快去搬土块来,我下水去堵!”他只穿着衬衣短裤,就跳下了八尺深的水。洞不好找,洞口又大,堵了好久才堵上。他钻出水面上得岸来,浑身皮肤都发青了。可是他顾不上烤火,就披上棉袄去检查还有没有水漏出来。看到不再漏水了,这才去烤火。他一边烤火,一边对青年们说:“不怕困难,才能叫困难低头。红军长征吃得苦多,人民才有今天的幸福。”

青年们看着冻得籁籁发抖的凌文明,听着他的话,深深被感动了。

公社党委为这件事表扬了他,他说:“这点事算得什么?比起刘胡兰、罗盛教、黄继光等英雄来,还差得很远呢!”

青年的好朋友和好师长

有一天晚上,凌文明跟青年王常芊睡在一张床上,谈起了入党问题。王常芊是由他介绍入团的,有什么话都愿意跟他说。他严肃地对王常芊说:“你要认识党,了解党,入党要有牺牲一切的精神,要把自己的生命交给党。你能做到吗?”

王常芊当时没有回答上来,于是两个人都沉默着。可是他们都没睡着。半夜,他们又坐起来谈话。王常芊说:

“我想好了:没有问题,我能这样做!”

凌文明又问他:“你现在能这样做,将来能不能?在实际工作中能不能始终坚持这种精神?”

“我想过了,能!”王常芊用充满着信念的声音说。

“那么好,如果你入了党,你就要永远做突击队,永远做党的好儿子,永远不骄傲。”

以后,在凌文明帮助下,王常芊入了党。从王常芊入党后,哪个生产队落后,凌文明就派他到那个生产队去当队长。有时王常芊有点儿想不通,凌文明就跟他说:“一个党员应当去完成最困难的任务。”王常芊在凌文明的帮助下进步很快,1958年出席了第二次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

凌文明每月要讲两次团课。他建议共青团员和青年党员们每天问自己三件事:一、今天有没有干劲?二、和群众有没有商量?三、有困难是不是自己去干?他常向共青团员们说:“党指向哪里,就要奔向那里。”他常把过去的苦日子、现在的幸福生活和将来更美好的前景作对比,教育青年,他说:“我越看越遥远,越想越高兴,越干越有劲。”他家墙壁上,正中间贴着他自己画的毛主席像,两边贴着一套董存瑞、刘胡兰、黄继光、罗盛教等英雄的画。他常跟青年们讲这些英雄的故事,叫青年们常常想起英雄,学习英雄的革命精神。

在工作上他对青年要求很严格,而在生活上他又十分关心、体贴青年。当王常芊要结婚时,他向部队的战友借了50块钱帮王常芊成了家。

“毛主席的好干部,我们的好书记”

凌文明常跟干部们说:“我们要像部队里班排长爱护战士一样关心群众。要把群众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把群众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

流行性感冒在村子里蔓延开了。大垅一下子病倒了180多人。凌文明心里真着急。

已经是夜晚了,凌文明刚从田里回来,就一个人赶到三十多华里外去请医生。请来了医生,他又陪着医生一家家去看病人,一直到夜里十二点钟。第二天清早,他又一个人带着四五十张药单奔波在崎岖的山间小道上,上城去买药。药买回来后,他和另外几个社员煎好挨户送给病人。病人没钱,他就以自己的名义向社里借来301多块钱的公益金给病人治病。因为照护病人,他的双眼都熬起了红丝。

由于他和党支部领导群众努力和病魔斗争,流行性感冒给制服了。社员们称赞他是“毛主席的好干部”、“我们的好书记”。

“应该到最困难的地方去!”

1959年10月,遂川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山区公路化的群众运动。全县十二万大军开到了筑路工地。民工们个个斗志昂扬,决心苦战一月,修成一条200多公里的山区公路。

建设公社包干的筑路地区有一个地段叫鲤鱼崖。这个鲤鱼崖全长一公里,海拔一千多公尺,整座山都是坚硬的石头,看不到一棵树,找不到一小块黄土。有一首民谣这样形容鲤鱼崖的险峻:“鲤鱼崖呀鲤鱼崖,上是绝壁下深潭,鸟儿飞来回翅转,老鼠爬过也胆寒。”当地“老表”说这是个三不走的地方:下雨不能走,落雪不能走,夜间不能走。

现在,就要在这个“三不走”的山崖的山腰开筑出一条宽阔的公路来。

公社党委为此召开了扩大会议。会上提出要组织一支攻打鲤鱼崖的突击队,并要有一个坚强、勇敢和经验丰富的干部去当队长。谁都知道,这个工作是十分辛苦的,而且会碰到许许多多困难。但公社党委刚把任务提出来,大垅大队党支书凌文明就猛地站起来说:“我去!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好了。我是共产党员,应该到最困难的地方去!”他还举出了几个理由:他是复员军人,当过炮兵,会用雷管;他走后还有一个党支书可以负责大垅大队的工作。

公社党委同意了他的要求,派他领着七十二个年青力壮的小伙子去攻打鲤鱼崖。

好指挥员

突击队刚开始向鲤鱼崖进攻时,遇到了不懂技术和缺乏工具的困难。第一天只敲下来十多方石块。可是每天要敲下200多方以至更多的石方,才能按期完成工程任务。怎么办?突击队员们着急了。

凌文明走到小队长冯调诏面前,看了看他着急的样子,就说:“调诏,别性急,这是石头,不是羊肉包子,你想一口把它吃掉吗?”凌文明说这话只不过是要稳定民工们的情绪,他自己心里何尝不急呢!他想:鲤鱼崖工程如果不能如期完成,就会影响全线公路通车。党派他来领导这里的工作,是因为相信他定能完成任务。决不能因为碰到困难而不坚决完成党的任务!决不!

晚饭后,他坐在一块岩石上想办法,忽然间有几句话飘到他耳朵里来:

“修这段公路是三冒(冒即没有):冒技术,苦难言;冒工具,喊皇天;冒两条命,真危险。”这是富裕农民王命清的声音。

凌文明一听,心里猛然一动。他想:右倾思想抬头了,必须反掉右倾,赶快想办法解决技术和工具的问题。于是,他立刻走进工棚:“马上通知党团员和积极分子来开会!”

会上,全队唯一的炮工邓胜湖主张向公社调炮工来。凌文明否定了这个意见:“到处都需要技术人员和工具,这里虽是大工程,也不该伸手向上要,有困难我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邓胜湖说:“这可难,我又不会生出个炮工来。”凌文明笑着说:“你不会生包工,你可不可以带徒弟呢?”这句话提醒了大家,一下子就有十多个青年拉着邓胜湖要拜师傅。邓胜湖也答应尽快把徒弟培养出来。

工具问题也解决了:把锄头锻一锻改成大锤,钢钎就自己拿好铁打出来。

大家高高兴兴散会走了。凌文明却把冯调诏和王常芊留了下来。他问他们:“你们听到王命清的话没有?”“听到了。”“和平建设时期,右倾言论和右倾思想都是绊脚石,咱们要提高警惕,要彻底反掉它!”

炮工很快培养出来了,工具也打好了,民工们热情高涨。凌文明一边带头猛干,一边唱着自己编的山歌给大家鼓劲:“不怕山高高半天,不怕河深万丈潭,修好公路通汽车,一年辛苦万年甜。”工程进度一天比一天快。

与顽石作战

修筑鲤鱼崖公路的突击队碰到了棘手的问题:一块突出的大岩石,象只猛虎的脑袋一样从半山腰探出来、悬在半空中,离地有好几丈,岩石上面光楞楞的,又陡又滑。炮工邓胜湖拿着钢钎绕着悬崖团团转,始终找不到可以站脚打炮眼的地方。

凌文明走过来了。他笑着对邓胜湖说:“老邓,有困难了吧?我们是活的,它是死的,总是活的干掉死的,难道还能死的干掉活的吗?”他领着邓胜湖仔仔细细观察悬崖的形势,终于发现岩石顶上有一个勉强可以站人的地方。他们俩攀上了崖顶,打算一个人留在崖顶上把另一个人用粗绳子缒到岩石顶上去。可是,该谁下去呢?邓胜湖说:“我年青,身体结实,让我下去。”凌文明却说:“我在部队锻炼过,搞这高空作业比你有经验。”两人争执不下。于是,凌文明下命令了:“胜湖,我是支部书记和突击队长,我现在命令你留在上面!”邓胜湖只好不再争了。

凌文明拿着钢钎,从崖顶上吊下去。山风把他吹得飘飘荡荡的。飘呀飘呀,好不容易才找到了落脚点。上面是飞驰的白云,下边是无底的深潭,光看看就叫人头昏。崖下的民工仰头看着,都替他担心。“当!”“当!”凌文明吃力地打起炮眼来。当炮眼打好了,邓胜湖把他拉上去时,他已经疲劳得昏过去了。他一醒过来就又要下去装炮硝。这回邓胜湖可不让了:“凌书记,这回无论如何我要下去。”邓胜湖下去装好炮硝,安上了引线。

“轰隆”一响,“老虎脑袋”四分五裂地崩到了半空中。民工们高兴得抬起凌文明来欢呼。

为了党,为了同志

鲤鱼崖工地上一片紧张气象。全线公路十二月十日就要通车了。鲤鱼崖也只剩下最后一点工程还没完成。

十二月四日,凌文明从别的地方勘察完炮位走过来了。他正问着邓胜湖工作情况,忽然间下边的民工王道淮一边跑一边大声喊道:“硝篮冒烟了!硝篮冒烟了!”凌文明急忙向下边看去:事情不好,一个装满了炮硝的竹蓝子正在冒出火烟来。原来炮工们在用炮硝烘干潮湿的炮眼时,不留神让一小团火星飞到近旁一个盛着十八斤土硝的硝篮子里去了。由于土硝是用一层层厚纸包着的,当时正在白天,光线强,火花落在篮子里看不到,大家都没有马上察觉。等到火星把包着炮硝的厚纸点燃,才冒起烟来。危险呀!当时正有四十多个民工在离硝篮子不远的已装好炮硝和引线的七个炮眼旁搬石头。要是篮子里的炮硝一着火,火焰马上就会波及附近的七个炮眼,引起可怕的爆炸。四十四个民工的生命在危急关头!“必须把硝篮子扔到河里去,阻止炮眼爆炸,挽救四十四个弟兄!”这念头像电光一样闪过凌文明的脑子。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一边大声喊道:“同志们!赶快躲开!赶快躲开!”一边不顾一切地冲下去。他三步并作两步地跑到篮子跟前,刚弯下腰去提篮子,“轰”的一声巨响,篮子里的炮硝爆发了。他用全身挡住向炮眼喷去的火焰。他这一挡,阻止了严重的爆炸事故的发生。可是,篮子里的十八斤炮硝的火力就全都倾倒在他身上了。火焰立刻把他的双眼烧瞎了。熊熊的烈火包围他。他还怕自己一定开,火焰就会再烧着旁边炮眼里的引线引起爆炸,于是用惊人的毅力支持着自己,一动不动地站在火焰中,像个火人一样,就这样让烈火烧着,烧着……

民工们赶来救他。他怕他们出事,大声叫他们走开:“同志们!不要管我,赶快走开!”但民工们还还冲上来,用沙扑灭了火。这时,他已经昏过去了。他一醒过来就关切地问起别人受伤没有。民工们流着泪对他说:“别的人都没什么……可是你,为救我们烧成了这样。”他听说大家都安全,才松了一口气说:“这我就放心了。”

中共遂川县委和遂川县人委为了抢救这个党的好儿子,采取了一切办法。县人民医院全体动员,日夜有人守候在他病床边。县委书记和县长亲自到病房慰问他。来看望他的人们川流不息地走进医院的大门……

就是在伤重危急的时候,他还念念不忘公路和别人。他从不呻吟一声。为了减少医护人员的麻烦,他常常叫他们去照护别的病人,不要管他。

他对大家说:“感谢党和同志们的关怀,我烧伤了没有什么,为了党的事业,为了几十个同志的生命,牺牲了也是光荣的。”

由于伤势太重,受伤后的第四天,这位人民英雄终于跟我们长辞了……

这位党的好儿子、毛主席的好干部光荣地壮烈地牺牲了;但是,像董存瑞、黄继光和向秀丽等不朽的英雄一样,他是不死的,他永远活在人民心里。

猜你喜欢

合作化民工鲤鱼
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合作化时期农村劳动管理研究的三个维度
读《鲤鱼跳龙门》有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鲤鱼旗装饰坠
鲤鱼跳龙门
寒冷冬夜 地下通道睡滿待業農民工
谁更老实?
浅析“新闻民工”现象
民工孩子的“知心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