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踏平难关,奋勇前进

1959-08-16马铁丁

中国青年 1959年10期
关键词:客观事物规律性困难

马铁丁

(一)一个前提

为使我们的讨论有着共同的语言,必须确立一个前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迎接困难,克服困难,都是服从于、服务于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使我国成为一个有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事业的社会主义强国。

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的一切困难都是暂时性的困难,前进中的困难,发展中的困难。尽管在我们前进的旅途中会遇到阻碍,会遇到挫折,会走一些弯路,会像唐僧到西天佛国取经那样,遇到九九八十一难,所有这些,都是必须克服,也是能够克服的。

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事业,我们的所作所为符合于历史前进的趋向,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相一致,因此,一切困难和阻碍,一切逆流和风暴都无法阻挡我们的去路!

如果离开这个前提,甚至走到一个相反的方向,例如说,不是发展社会主义,而是恢复资本主义;不是发展集体主义,而是坚持个人主义。如果谁坚决地要走这条路,那么,这条路是一条死路,它所遇到的困难,是永远无法克服的困难。因为它这一条路,违反了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群众不批准;也违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而这个规律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谁阻碍时代的车轮前进,谁就会在这个车轮上碰得头破血流。

如果是这样一种情况:我所说的困难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困难,你所说的困难是恢复资本主义的困难。“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两种“困难”是无法把它们牵在一起的。要讨论的话,那是属于另一种性质;讨论的方法,也必须是“又经一章”了!

前提确定,言归正傅。

(二)困难是什么?

我们常说困难,困难,那么,困难到底是什么呢?

简单地说来,所谓困难,无非是尚未解决,或者尚待解决的矛盾;元非是对客观事物运动的规律性,尚未认识,尚未掌握,或者是尚未完全认识,尚未完全掌握。

“常常听到一些同志在不能勇敢接受工作任务时说出来的一句话:没有把握。为什么没有把握呢?因为他对于这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或者他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这类工作,或者接触得不多,因而无从谈到这类工作的规律性。及至把工作的情况和环境给以详细分析之后,他就觉得比较地有了把握,愿意去做这项工作。如果这个人在这项工作中经过了一个时期,他有了这项工作的经验了,而他又是一个肯虚心体察情况的人,不是一个主观地、片面地、表面地看问题的人,他就能够自己做出应该怎样进行工作的结论,他的工作勇气也就可以大大地提高了。”(毛主席:“实践论”)

没有把握,也就是困难,也就是主观认识还没有和客观存在完全一致,也就是主客观之间的矛盾,尚未解决,尚待解决。

有人在地委办公室里,未能当好承上启下的参谋,那就是:如何当好参谋的工作规律,他尚未掌握;

有人当生产大队的队长没有当好,那就是:如何当好队长的工作规律,他尚未掌握;

有人当会计,老是出差错,那就是:如何当好会计的工作规律,他尚未掌握;

有人当教员,上课老是上不好,那就是:如何当好教员,如何上好课的规律,他尚未掌握;

类似的例子,如果是愿意想的话,还可以想得出一连串来。

事物总是在矛盾中发展和前进的:旧的矛盾解决了,会出现新的矛盾;旧的问题解决了,会出现新的问题;旧的困难解决了,会出现新的困难。

没有发现矛盾、解决矛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明智和决断,没有迎接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我们就寸步难行;没有努力去掌握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意愿和毅力,我们同样会一筹莫展。

(三)起头难和墨守陈规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由现象到本质,由形式到内容,由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由无知到有知,由知得肤浅到知得深刻。

对客观事物运动的规律性,不认识它,也就无法驾驭它。

认识的本身,需要一个过程。对客观事物运动的规律性的了解,不是一次两次接触,就能解决的。开始一个时候,往往一片混混沌沌,不见庐山真面目。

只有经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思考,不断的从成功中取得经验,从失败中取得教训,对客观事物的真面目,才能看得清楚,对客观事物运动的规律性,才能掌握住。

起头难。也就是对某项事物刚接触的时候,一无所知,当然也就难了。有同志说得对:“在新的形势下,有新的困难”。这个新,也就是起头的意思。

我们是革命工作者,对革命斗争的规律,我们不是一开始就掌握住的,在路线上犯过右倾的错误,也犯过“左”倾的错误。党是1921年成立的,一直到1935年的遵义会议之后,这中间经过十四年的时间,才把方向拨正,方法搞对。

我们一开始并不会打仗,而日打过不知多少次的败仗,只有经过1925—1927年的大革命,经过十年内战,八年抗日战争,三年人民解放战争,才锻炼出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来,才有一整套完善的战略战术。

我们一开始管理全国政权的时候,也曾经遇到许多困难,遇到从未经历过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从1949年到1958年将近十年的探求和摸索,我们才基本上摸出了一条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实行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洋法生产和土法生产同时并举等一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研究学问也是一样,一开始总是困难重重的。

“有一次陈伯达同志谈论怎样研究问题与写文章,他引王国维的一段话来说:自古以来成大学问大事业者都要经过三个阶段:(一)‘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说必须先了解许多错综复杂的、没有头绪的现象。(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惟悴,这是说害了‘相思病。人消瘦了,他也不管,他不怕艰苦,拼命研究。(三)‘一日寻他千百度,猛回头,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说害了‘相思病后拼命寻找、研究,终于一旦豁然开朗,找到了事物的本质。”(石西民:“关于新闻写作问题”)

可以想见:当你面对着错综复杂、没有头绪的现象的时候,当你害了“相思病”,拼命研究的时候,该是多么艰难困苦?!该要死去多少脑细胞?!然而,不如此,你就永远找不到事物的本质,也就永远无法找到实现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当你第一次在地委办公室起草文件的时候,当你第一次当生产大队队长的时候,当你第一次当教员走上讲台的时候……难不难呢?当然是难的。但是,你做任何工作都逃避不了“第一次”,都逃避不了“起头”。遇到“起头”,遇到“第一次”就想另起炉灶,就想撤退,那么,究竟撤退到何时为止?!

其实,如果你真能像毛主席所说的那样,肯于虚心体察情况,肯于积累经验,那么,起头难的难,是完全可以突破的。对客观事物的真面目,一次认识不清,两次,三次,四次……总是可以认识清楚的;对客观事物运动的规律性,一次不能掌握,两次,三次,四次……总是可以掌握的。所以马克思说:一切事的开头总是困难的,要有耐心不要急躁。

在客观事物运动的规律性面前,两种倾向都是要不得的:一种是,一遇到困难就撤退;另一利是:当他初步掌握了这规律性的时候,从此就固步自封,墨守陈规。其实,客观事物的运动,是在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着的。如果你的老一套的方法,不能跟着容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发展而发展,那么,老方法碰在新问题上也一样会失败的。

(四)条件和条件论

矛盾的解决,困难的克服,利用某种客观事物运动的规律性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那确实需要一定的条件的。我们从来没有否认条件的重要。

要能上天,需要飞机;要能过河,就要架桥,或者要有一条船;要能爬高,就要有一张梯子;要种子落在地里,能顺利地长出庄稼,就需要适当的土壤、肥料、空气、水分、阳光……

这飞机、桥粱、船、梯子、土壤、肥料、空气、水分、阳光等等,也就是条件。

但是,如何对待这些条件,那是大不相同的。

一种认为:暂时没有条件,就积极去创造条件。没有飞机吗?开办飞机厂;没有桥,没有船吗?造船,架桥;没有梯子吗?造一张;要庄稼长得好吗?培土施肥,修枝剪叶,贯彻农业“八字宪法”。

另一种坐等条件的到来。而且有时他们还似乎很有道理地向人们提出质问:要上天吗?没有飞机叫我怎末办;要过河吗?没有桥,没有船叫我怎末办;要爬高吗?没有梯子叫我怎末办;耍庄稼长得好吗?没有肥料、水,叫我怎末办!总之,要一切条件都替他们准备得妥妥当当、现现成成。这种人就是条件论者。

要在地委办公室里做好参谋工作,需要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需要一定的农业生产知识,需要一定的写作能力……那是一点也不错的。但是,实际工作经验、农业生产知识、写作能力,谁都不是天生就有的。工作经验是慢慢积累起来的;农业生产知识是可以学习得到的;写作能力也是可以逐步提高的。

和鲁行在一起工作的同志,也曾经和鲁行一样:实际工作经验不多,农业生产知识有限,写作能力不高,感到工作很吃力。所不同的是:他们遇到这些困难,不是知难而退,从阵地上开小差;而是知难而进,百倍地积累工作经验,增加农业知识,提高写作能力,……人是活的,人这块料是可以变化的:废料可以变为有用之材,小才可以变为大才,关键在于:你自己的努力程度如何?!

要领导好一个生产大队的工作,需要一定的政策思想水平,需要一定的领导工作能力,需要有联系群众并领导群众前进的才干……同样是一点也不错的。但是,政策思想水平、领导工作能力、联系群众的本领,不是坐等就可以得到的。如果你是个肯于学习、勤于思考的人,那么,在一定的领导工作岗位上,政策思想水平就会慢慢提高,领导工作能力就会慢慢加强;你努力去接近群众、虚心地向群众学习,你就会获得联系群众的本领。人非生而知之,却完全可以在实践中学而知之。谁在一开始做领导工作的时候,就有准备好的一套现成的领导工作能力?天下没有这样的事,他是在一定的领导工作岗位上慢慢学会做领导工作的。别人既然可以学会,你为什么就不可以学会呢?

许多条件论者的所谓条件,是真的没有条件呢?还是故意找寻借口逃避工作呢?那也是很可以检查的。老实说,鲁行就是其中一个。鲁行说自己“无写作能力”,但是,就他这封洋洋洒洒的来信看,所谓“无写作能力”云云,分明是在撒谎!

(五)“量力而行”的“力”

“量力而行”的“力”究竟是什么?也就是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量力而行”这句话的本身,并无过错,问题在于:你如何理解它。

如果把它理解为:不是无根据的胡思乱想,不勉强去做那些实在做不到的事情,那当然是正确的。

可是,鲁行等人的所谓量力而行,不过是认为:人们在一切困难面前都是无能为力的。

一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力的大小、强弱,那是大有差别的。

在某种紧急的情况下,平常爬不过的高墙爬过去了,平常跳不过的大河跳过去了,平常拿不动的重东西拿得动了……为什么?因为你的主观能动作用,获得了充分的发挥。而平常时候呢?如果你又是一个懒人,那么,也许多走一步路,也感到劳累,爬高墙、跳大河与多小一步路都感到劳累,其间该是相差几何!?不是可以说有天壤之别吗?

比如说:现在到处生产都很紧张,深感劳动力的不足。

一种人认为:既然劳动力不足,又何必力求高产呢?还是把指标压低些吧,压到劳动力够用为止,而且美其名曰:“量力而行”;

另一种人认为:劳动力现在虽然感到不足,但是,并不是无法解决的。由此,合理地调整了劳动组织,广泛地展开技术革新运动。从前某一项工作要十个人去完成的,现在一个人就够了。由此,逐步地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困难。

又如:现在生产事业在大大地发展,到处感到原材料的不足。

一种人认为:既然原材料不足,那就少生产一些吧,少生产一些也是马马虎虎过得去的。而且美其名曰:“量力而行”;

另一种人认为:原材料不足吗?那就千方百计地去增加原材料;某些原材料实在一时无法解决,那就去寻找代用品。

又如:现在土高炉中产生出许多高硫铁,如何把这高硫铁炼出好钢来大有困难。

一种人认为:既然高硫铁炼不出好钢来,那就不炼吧;

另一种人认为:认清高硫铁的习性,想出驯服高硫铁的方法,非把高硫铁炼成优质钢不可。

前一种人和后一种人之间又该相距几何?前一种人把“力”看成是被动挨打的东西,他们处处只能是困难的奴隶;后一种人把人的“力”,不仅看作可以认识世界,而且看作可以改造世界的东西,他们完全有资格,而且也果然成了克服困难的主人。

鲁行等同志只看到自己目前能力弱、水平低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弱可以变强、低可以提高的另一面。他们把主观力量看成是一个静止的、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没有把它看成是能动的、发展的东西。因而也就不能不在思想方法上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去了。

“量力而行”,不应该把它当为遇困难就退缩的挡箭牌,而应该时时反躬自问,自我鞭策:自己的“力”,究竟充分发挥了没有?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没有?

(六)在困难前面

在困难前面,我们采取什么态度呢?那是各色各样的:

一种人勇敢地去迎接困难,克服困难,哪里有困难就到哪里去,担子选重的挑。他们总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董存瑞是这样的人,黄继光是这样的人,向秀丽是这样的人,一切真正的革命者都是这样的人。这样的人是狂风巨浪中的中流砥柱,是国家、社会的栋梁,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擎天大柱!

另一种人哪里有困难就从哪里躲开,担子选最轻的挑,挑精拣肥,拣阻力最小的路走去。例如说,在地委办公室里工作遇到困难了,就去当生产大队长;当生产大队长遇到困难了,又想去当学生;如果当学生再遇到困难,而困难一定是有的,那么,莫非逃回家去躺在床上睡觉?

困难既然来了:一种人勇敢地起来与困难搏斗,以期克服困难;另一种人束手无策,消极地向困难祷告:“困难,困难,你稍稍留一下情吧,我已经受不了了!”

关于这两种人,斯大林同志曾有一比喻:“有一种渔夫在风暴来临时动员自己的一切力量,鼓舞自己的伙伴,勇敢地划着船迎着风暴前进:‘弟兄们,把舵掌得更稳些,破浪前进,我们一定会胜利!但是也有另一种渔夫他们感到风暴要来临,就灰心丧气,叫苦连天,使自己的队伍精神沮丧:‘真倒霉,风暴就要来了,弟兄们,躺在船底里,闭上服睛,也许可以侥幸冲到岸边的。”(“论联共(布)党内的右倾”)

困难是这末一种奇怪的东西:你越是怕它,越是向它屈服,它越欺侮你,“雷公打豆腐,拣软的欺”,困难就是欺软怕硬的雷公;如果你勇于起来克服困难呢?那么,天大的困难,早迟会向你投降。

君不见崇山峻岭挡住你的去路的时候,或者你勇敢地爬上去,那么,再高的山也高不过你的脚底;或者你在山面前畏缩唉叹,举步不前,那么,你也就只好向隅而泣。

困难和克服困难的人之间,是矛盾的两方面。当困难占主导地位的时候,困难就会牵着你的鼻子走路,困难不把你压死,也会把你拖死。如果克服困难的人占主导地位的时候,那么,困难就会让路!如果困难是龙是虎,你消极被动就会被龙虎吃掉;你积极主动,就能收降龙伏虎之效!

(七)蔑视与重视

在战略上蔑视困难,在战术上重视困难。为什么蔑视?为什么重视?根据何在?答曰:

我们所以敢于在战略上蔑视困难,那是由于: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而正义的事业是不可战胜的;世界是可知的,客观事物运动的规律性是完全可以认识的,也是完全能够掌握的。

我们所以必需在战术上重视困难,那是由于:只有你具体去分析困难、研究困难,并通过自己的实践和社会的实践才能把克服困难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战略上蔑视困难和战术上重视困难是辩证的矛盾统一,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在这里,两种倾向,都是错误的:

一种是:在战略上,在总的方向上为困难所压倒,那就什么困难也不能克服。我在“再论苦、乐、张、驰”一文中,曾有一段话:“还未投入战斗,精神上早已瓦解,那是任何事情都办不成的:

在对敌斗争中,精神上首先瓦解,必定打败仗;

在困难面前,精神上首先瓦解,必定为困难所压服;

在执行任务时,精种上首先瓦解,必定任务无法完成。”

“哀莫大于心死”。人的行动是受它的“心”指挥的,心已经死了,克服困难的意志已经丧失了,那也就谈不上有什么克服困难的行动。反之,只有下定了克服困难的决心,才具备着能够克服一个个具体困难的前提。

到西天佛国去取经,唐僧的意志是坚决的,决心是大的;天大的困难,也要把经取到。孙悟空的神通是广大的,猪八戒的本领也不小,可惜,他们的取经意志并不十分坚决,一遇到困难,孙悟空要回花果山、水帘洞;猪八戒要回高老庄,如果唐僧也和孙悟空、猪八戒一样,那么,大家早已回到花果山、高老庄或者其他什么地方去了,还谈什么取经?

武松景阳岗打虎,如果他不首先在思想上认定:“怕甚么鸟!且只顾上去,看怎地!”那么,武松在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前面,早就会慌乱了手脚,早就被老虎撕成碎片了。

张羽煮海中的张羽,如果没有和三公主海誓山盟,订下海枯石烂,决不变心的盟约,那么,龙王爷几个反攻,也就把张羽吓跑了,也就演不出煮海那幕活剧来。

同样地,只有你首先在思想上认定,劳动力缺乏是能够克服的,你才会去调整劳动组织,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只有你首先在思想上认定,原材料缺乏是能够解决的,你才会去挖掘潜力,寻找代用品……只有你首先思想上认定:认识水平是可以提高的,工作能力是能够加强的,你才会采取具体办法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增强自己的工作能力。鲁行等人的可悲就在于:它们在自己的水平低、能力弱前面悲观失望,一走了之。水平,能力等等,如果不通过自己的努力,它们是不能自动地加惠于人的。

另一种是:战略上是蔑视困难了,但是,对待具体的困难,粗疏大意,漫不经心。结果,所谓蔑视,变为空空洞洞的豪言壮语,不着边际的美丽愿望。须知:战略上蔑视困难正是建筑在战术上重视困难的基础上的。

单有唐僧取经的决心,如果没有孙悟空遇到火焰山去借来铁扇;遇到牛魔王,钻到它的肚皮里去;如果没有猪八戒遇到柿子林,就用鼻子拱它一拱,火焰山、牛魔王、柿子林等等都是具体困难,如果不重视它,想办法去克服它,那么,徒有唐僧的决心也是架空的。

打仗,敌人的防线是一道道突破的,敌人的堡垒是一个个攻占的。对这些防线、堡垒,除去重视它、研究它,然后采取切实的措施,那就毫无办法。也只有无数防线突破了,无数堡垒攻占了,敌人才算被我们打倒,战略上蔑视敌人也才会落实。

建设,工厂是一个个建立的,农田是一亩亩耕种的。对这些工厂、农田,除去重视它、研究它,然后采取切实的措施,那是产生不出成品来的。

只有无数个工厂的建立,无数农田的丰产,才能够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任务。

在战略上蔑视困难,那是指我们的革命气魄;在战术上重视困难,那是指我们的求实精神,革命气魄和求实精神相结合就会无往不利;缺少哪一面,也会使我们裹足不前!

(八)方向明确,方法对头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这是方向问题;与此方向相应的种种措施,这是方法问题。决心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增强自己的工作能力,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方向问题,但是,究竟如何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如何增强自己的工作能力,又是方法问题。

方向明确,向我们指出了奋斗的目标;方法对头,为我们铺平了走到目标的捷径。

十分指标,那是方向;十二分措施,那是方法;二十四分干劲,那是对准既定的方向,按照正确的方法付诸实践。

单是力向明确,而方法不对头,那么,预定的目标,也是达不到的。

毛主席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

“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两个会计同志,都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都想不出差错,一位会计同志达到了自己的目标,另一位则没有达到,原因何在呢?其原因之一,是一位同志掌握了一套正确的方法,例如:“安心工作、思想集中、耐心细致、加强复核、合理安排”,等等。而另一位同志则暂时还没有掌握到。

客观事物的矛盾,客观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可以认识清楚的;解决矛盾的方法,驾驭客观事物运动的规律性的本领、也是可以掌握住的。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有心,一天两天,一年两年,钻进去,那么,我们所不熟悉的东西,总会慢慢熟悉起来的;不懂的东西,总会慢慢懂得的;不会的东西,总会慢慢会做的。既不悲观,也不急躁,有志者事竟成。天下事有难易乎?有志者则难者亦易,无志者则易者亦难矣!

(九)在克服困难中锻炼自己

克服困难的能力,只有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才能提高。

种过牛痘的人,遇到天花细菌就不怕;出过麻疹的人,就有抵抗麻疹细菌侵袭的能力;喝了几次水,就学会了游泳;在阶级斗争的大风浪中受过锻炼的人,遇到政治上的风暴,他就能指挥若定,“任凭风浪起,稳坐的鱼船”。

你不会做群众工作吗?你就千方百计地和群众生活在一起,向群众学习吧;

你的政策水平低吗?你遇到政策问题就思考、研究,并通过几个具体政策问题的解决和处理,你的政策水平就会提高的;

你不会讲话、不会写文章吗?你就在讲话和写作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吧;

你的工作能力弱吗?那就在你工作的实践中逐步提高吧。

不会做群众工作、政策水平低、不会讲话、不会写文章、工作能力弱,所有这些,都叫做困难。没有其它办法,只有你勇敢地和这些困难接触的时候,才能克服它。

露天的野草,经大风霜,历大苦难。风吹雨打,它不怕;天寒地冻,它不怕;飞沙走石,它也不怕。一切困难它都经历过,因此,一切困难都奈何它不得。那温室里的鲜花呢?可就不大相同了,一到露天,几阵风雨,就把它摧毁。

遇风霜就躲避的人,遇困难就低头的人,他们纵是一朵鲜花,青枝绿叶,逗人喜爱,也是体脆身弱,不能久持的。

知难而进,在克服困难中锻炼自己,你才能成为一个强者,而不是懦夫。困难,决然压不倒在困难中成长起来的战士。同志,还是昂起头来和困难战斗吧!

(十)简短的结论

困难是们么?困难是尚未解决、尚待解决的矛盾;困难是对客观事物运动的规律性,尚未认识,尚未掌握。

世界是可知的,困难的性质是能够认识的,客观事物运动的规律性是能够找到的。解决矛盾的方法是能够掌握的,客观事物运动的规律性不仅能够找到,也是能够驾驭的。

在困难前面,切莫做困难的奴隶,我们要做克服困难的主人。

在战略上蔑视困难和在战术上重视困难,要紧密地结合起来,两者不可偏废。

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克服困难的能力。一个人,只有当他和客观事物顽强战斗的时候,他的“力”,他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获得充分地发挥!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只有那些敢于、勇于、善于迎接困难、克服困难的英雄们,才是当代的风流人物,才足以成为大家的表率,引起人们的崇敬!

踏平难关,奋勇前进!

1959年4月20日

猜你喜欢

客观事物规律性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What Is the Hidden Card?
谈我对信息的认识及在课堂上的把握
选择困难症
公证改革发展若干规律性认识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规律性探析
模糊语言存在的价值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有困难,找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