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考高等学校的几个问题答问
1957-08-16丁华
丁华
近来,很多青年非常关心着今年高等学校招生的问题。这里,我仅就几个一般性的问题,提出我个人的看法,供准备报考高等学校的青年同学们参考。
首先,谈谈招生计划的问题。
同学们嫌今年高等学校招收107,000人的计划太小,希望国家多办学校,多招学生。这种要求升学的迫切原望是好的。问题在于要了解教育事业的发展展应该以工农业发展为基础,并且不能脱离它本身原有的基础和可能条件。
几年来,为了适应社会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就数量来说,高等学校人数解放后的七年中由11万7千多人增加到40万3千多人,增加了28万6千多人;从发展的速度来看,解放后七年中增长了254%,这个速度不但远远超过了旧中国,也远远超过了工业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那么,今后是不是能够长期地以这样的速度前进呢?我认为是不能够的。建设初期各方面迫切要求解决的主要是干部的数量问题,高等教育发展较快,是必要的。以后设计事业要稳步发展,如果高等教育仍然保持过去几年的发展速度,就会带来许多严重后果。
第一,办高等学校是要花很多钱的,要盖房子,要购置仪器、图书等设备;培养一个大学生,平均每年大约需要一千二百元。如果不顾各方面投资的合理比例,片面增加教育事业的投资势必削减其他方面首先是工业的投资,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的根基,而最终也必然会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今后国家建设对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提高培养干部的质量;不恰当地扩大招生数量,对于培养干部的质量的提高将是很不利的。首先,保证新生的质量,是提高培养干部的质量的前提条件。如果扩大今年的招生任务,录取新生的选择余地就会缩小,质量就会降低。过去几年,招生任务和高中毕案生的比例,最高的是1:1,一般在1:1以下,虽然动员了大量的在职干部报考,选择的余地仍然很小。这种情况是不正常的(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是三个以上乃至二十多个高中毕业生中一人获得升学的机会,在社会主义的苏联这个数字也是9.36:1),必须加以改变。今年录取新生的选择余地能够较往年大一些,今后随着高中毕案生人数的增加还应该适当扩大。其次,没有一定数量具有相当水平的教师,要保证培养干部的质量,是不可能的。高等学校教师的培养和生长,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不适当地扩大招生数量,师资的增长远远赶不上学生的增长,形成师资的严重不足,必然严重影响培养干部的质量。
第三,国家建设事业对于干部的需要,是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的,如果培养干部的计划超过建设的需要,将来部分毕业生将无适当的工作可做,造成人力、财力的巨大浪费。
情况很清楚,如果不考虑这些问题,盲目扩大招生计划,对国家和报考的青年来说,都是不负责任的。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今年的招生计划比去年少这样多呢?是不是“冒退”?1956年我国各项事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在高等教育方面也是如此。但是,由于对需要和可能估计不足,去年高等学校多招了一些学生,带来了许多困难,影响培养干部的质量,应该说,这是工作中的缺点。为了把培养干部的计划放在稳妥可靠的基础之上,所以要适当压缩今年的招生计划。这个计划虽然比去年小,但连同过去四年已招收的学生,五年招生的总数已达到56万3千人,比五年计划规定招生54万6千人的任务还超额3.1%。适当缩减今年的招生计划,并不影响国家建设对干部的需要,而对于提高培养干部的质量却有极大的好处。
其次,谈谈选择升学的专业志愿问题。
每一个准备报考高等学校的青年,现在都会在考虑报考什么专业的问题。选择什么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年的爱好和志愿,并意味着将来学成之后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具体道路;青年们在确定专业志愿时,反复考虑,慎重选择,是完全必要的。
党和政府一向鼓励青年树立远大理想,而且为青年实现理想设法提供可能条件。高等学校招生,以往几年,绝大部分青年都是按他们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志愿录取的,计划分配的人数很少。当时,在考生来源极端不足的情况下,采取了计划分配的办法,对保证全面完成招生任务有一定好处。今年,为了进一步照顾青年的志愿,并由于考生来源比较充裕,决定录取新生时,一般不采取计划分配的办法,而是按照考生的报考志愿录取;在选填报考志愿的办法上,也比往年有所改进。采取这些措施,能够更好地照顾考生的志愿,使他们在入学之后能安心学习。
青年们应该怎样来选择专业志愿呢?我以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对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的认识,要有全面观点。应当认识国家建设对于人材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凡是纳入高等学校招生计划的各种专业都是重要的。今年全国高等学校招收107,000人中,各种专业的初步分配大致是这样
专业类别招收人数占全部人数%
工科37,150 34.7
师范36,000 33.6
理科 7,8507.3
医科 8,5008.0
农林 7,2006.7
文法财经 8,5708.1
体育艺术 1,7301.6
各种专业招生人数的多寡,是决定于国家对各种人才的需要情况,并不代表它们的重要与否。有些青年,片面地题为只有某种算业重要,其他的算业似乎可有可无;有些青年,认为学某些专业有前途,学某些专业没出息;也还有少数青年,名利思想较重,专从地位、待遇出发来选择专业。(例如,有人怕艰苦,不愿报考地质、采矿等类专业,有人嫌待遇低,将来不能成“家”,因而不愿学师范。)很显然,这些看法都是不正确的。应当认识,升学的目的,是为了通过高等学校的培养,获得一项专门知识,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专业服务。高等学校各个专业培养的人材,专业后担任的工作虽然不同,生活和工作条件虽然也会有差别,但是对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来说,这只是劳动分工的不同,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且这些工作是互相依存、互相协作的,缺少了任何一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会受到影响。学习和从事任何专业的工作,只要肯于努力学习,辛勤劳动,个人的才能和智慧就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对国家就会做出有益的贡献。至于从地位、享受出发,来选择升学的专业,和高尚的理想、志愿根本没有什么相同之处,实际上是一种应该加以鄙弃的庸俗想法。
(二)应该了解高等学校专业设置情况。目前我国高等学样设有320多种具体专业,各个专业的增养目标、学习内容各不相同。究竟选择什么专业好呢?这是每一个报考青年所关心的问题,要得到正确的回答,首先对这些专业,要有一定的了解。有些青年只凭一时的感触,或者是为了赶一时的“浪头”,就轻率地确定了志愿;有些青年对选择专业志愿,拿不定主意,甚至一天变更几次。由于对专业情况缺乏必要的了解就选定专业,将来即使录取入学,也可能产生不安心学习的情况。为了减少选择专业志愿的盲目性,青年们应该看一些介绍高等学校专业设置情况的材料,如“升学指导”(各地书店都有卖的)、高等学样编印的介绍专业设置的小册子等,也可以请学校行政、老师和青年团组织作些有关高等学校专业设置情况的介绍,或者到一些高等学校参观、访问。
(三)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来选择升学志愿。
高等学校设置的各种专业,对于学生的学业、健康等条件的要求,是不完全相同的。在选择专业志愿的时候,要结合自己的学业、健康条件和志趣等几方面来考虑。比如,理科成绩较好的青年,选择理工科方面的专业就此较相宜,文科成绩较好的青年,选择文科方面的专业就比较相宜,一般女同学学文教卫生等专业,也比较相宜;从健康条件说,一个色盲的青年,学文史、政法、财经是毫无妨碍的,学医科和理工科的部分专业就不很适合。选择切合自己的学业、健康条件的专业,不但录取的可能性较大,入学后也会学得更好。
爱好和志趣,是一个人学习有成效的重要条件之一,在选择升学的尊业志愿时,适当考虑爱好和志趣是必要的。但是,应该把志趣和需要、可能结合起来考虑。国家招生是有计划的,青年的志愿是自发的,两者之间不可能完全吻合。如果自已的志愿与国家需要发生矛盾,未被录取(根据自己的志趣报考某某专业,但由于考试成绩不合录取标准或已额满而未被录取,这是常有的事),还有重新选填志愿的机会,选择别的专业志愿。一个人的志趣是可以培养的,特别是我国生产还不够发达,综合技术教育没有普通推行,青年们的生产知识非常有限,很多人的兴趣并不是从生活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更不能说是坚定不移的,对于重新选择的专业,只要注意培养兴趣,努力学习,是可以在学习上取得良好的成效的。
(四)选填升学的专业志愿,不宜过于集中,应该在规定的范围内多选几个。从以往青年报考高等学校的情况来看,有些考生在填写专业志愿中的最大问题是过于集中。不少的青年只填写一两所学校或一两种专业有的学生甚至只填一个志愿。考试是一种竞赛,志愿过于集中,录取机会就少。比如,某一个考生,只填了一个专业志愿,尽管他考试的成绩还好,但如果没有达到志愿学校的录取标准或名额已满,志愿学样是不能录取的;由于他没有填写其他专业和学校的志愿,其他专业和学校也不会录取他。结果,只好等到重新选填志愿,甚至根本失去录取的机会,这对国家对考生自已,都没有好处。今年,考生选填专业志愿的办法有所改变:过去一共可以选填五个专业志愿,每一个专业志愿包括三个学校志愿;今年改为一共可以选填十二个专业志愿,而每一个专业志愿只包括一个学校志愿。这种改变,对考生来说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过去工科是按专业类填写志顾,今年规定改为填写具体系科;这种改变,对于照顾考生志愿和学校特点,都有好处。
最后,谈一谈不能升学的同学怎么办的问题。
应该明确,升学不是高中专业生唯一的出路。中等
教育是一种普通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具有一定的社会主义觉悟、文化教养和身体健康的劳动后备力量,也为高等学校输送一定数量的合格的新生。每年有一部分甚至有较大部分的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学,应该说是一个正常现象。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形成一个金字塔形,下面大,上面小,这是世界各国共有的现象,也是教育发展中的一个共同规律,并不只是我国才是这样。
现实情况既然如此,同学们应该怎么办呢?埋怨吗?当然不能这样。前面说过,我们把所有的高中毕业生都招收到高等学校学习,显然是不可能的,而且政府也不应该这样做。没有考上学校的同学,唯一正确的态度是正视现实,认清前途。今年考不取,再准备一年,明年再考;或者,争取就业,参加工作。同学们能够受完中学教育,应该说是比较幸运的,具备了必要的基本知识,为劳动生产和进一步学习科学文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目前的问题是要端正对劳动的认识。有的青年虽然口头上承认劳动是光荣的,但是在骨子里仍有轻视劳动的思想,认为高中毕业生参加劳动“可惜”。应当认识,学习的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劳动。目前我国劳动队伍的文化水平不高,并不等于说他们不需要文化,而是由于过去在反动统治时期,没有受教育的机会,这在新社会不能认为是正常的,因此我们的国家正在努力改变这种状况。逐年输送一批有较高文化的青年充实劳动大军,这些青年既可以用自已的劳动直接为祖国创造财富,又可以逐步提高劳动队伍的文化水平,这是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利益的。所以,参加劳动不但没有什么可惜,而且是可喜的光荣的事情。至于说,有的人认为只有在高等学校学习才能掌握专门知识和技能,那也不一定,诚然,高等学校是培养专门人材的场所,但这不是唯一的途径。在历史上和现突生活中,很多有卓越成就的人,并不一定都是从大学毕业的。我们现时所处的环境要比他们当时优越得多,只要在工作中努力学习,同样可以成为有用的专门人材。
也应该估计到,国家增加职工的人数应该服从建设的需要,不能无限制地增加;有些高中毕业生如果暂时没有就业的机会,那就需要在家自学,准备将来升学或就业。只要好好自学,不虚度光阴,将来也是有前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