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漫笔
1957-08-16魏巍
魏巍
苏联造型艺术的特色就在于关怀人民的事业,关怀祖国的进步,关怀人的精神品质的提高,坚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绘画方面党对于新生力量的培养是非常重视的,而他们的成绩也有较高的水平。这里介绍的阿·鲁曾科作的“垦荒者的第一个孩子”就是陈列在苏联第四届高等美术学校毕业生作品展览会上的展品。
这位青年画家把垦荒者的生活作为画题是很有意义的。我们知道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在一九五三年苏共中央九月全会之后,对于农业生产的提高有了更进一步的重视,因而动员了很多青年到东部地区去开垦荒地。“垦荒”这句话在苏联人中间是很流行的。在旧俄的沙皇时代,东部地区是可怕的流放地,是毁灭青年革命者的青春的监狱。而现在却成了青年创造新的城市和新的乐园的基地,成了祖国创造新的财富的源泉。因此有关垦荒的题材成为青年画家乐于描绘的对象,这决不是偶然的。但垦荒,这虽然是很富于诗意的工作,可是也是十分艰苦的任务,因而有一些在困难面前低了头的青年,走到垦区之后不久就又回到莫斯科了。他们没有在垦区安家落户长期居住成为新的城镇的创业者的崇高理想。因而青年画家歌颂了在垦区生下第一个孩子的垦荒者,我们就不难理解这幅图画的积极的主题思想了。生第一个孩子,这本来是十分平常的事。然而作为从西部来到苏联东部地区从事垦荒的青年人来说,在那里生下第一个孩子就有无限深刻的意义,这件事对于他们内心所起的感想就是特别丰富的。这第一个孩子象征着垦荒者和自然作斗争的最后胜利,象征着他们在东部地区建疫的成绩。通过这个孩子的诞生显示了垦荒者成为胜利者的欢喜心情,显示了这些胜利者的幸福的生活前景。
我感到这幅画的取材和构思是很有意思的,是不一般化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它的艺术表现方法。
这幅画的构图是一个祝贺的场面,好象孩子已经满月了,主人的朋友和同志们来给他庆祝。来宾都带着礼物,有的拿着鲜花,有的抱着糖果盒……。这些礼品,一面造成了画面的祝贺气氛,一面也有助于看画的人一目了然地识别谁是主人翁,谁是来宾。当然画面的“导具”是起着帮助读者理解图画内容的作用的,但识别宾主,更主要的还应从人物的姿态表情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上来看。显然根据画面人物的视线和表情我们可以看出站在左边的手托在椅背上的那个青年是男主人翁,他当着来宾拍着他的肩膀向他祝贺时,从他的表情上看似乎还有点不自然,有点害羞,这往往是初做了爸爸的男人难免的心理状态。那么哪一位是女主人翁呢?这好象比识别男主人翁要困难些,因为在画面右边站着两个女人,她们的手里都不拿着礼品,一位身穿米黄色的上衣,一位身穿红色的上衣,这两位妇女究竟哪一位是孩子的妈妈是比较要费一番思索的,因为这幅画反映的是苏联人的生活,我们对他们的生活到底不象对我国人民的生活那样熟悉。但根据人物的姿态、表情、动作以及在画面上所处的位置来看,我们可以感到穿米黄色衣服的妇女是孩子的妈妈。当客人在欣赏着她的“作品”时,她面对着她的“合作者”表现了多情而会心的微笑。她的容貌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美丽的少妇的容貌,她的性格令人感到是如此的心地开朗,如此的多情而善良。说到这里那么那位穿红衣的妇女究竟是什么人呢?她可能是隔壁的邻人吧,她的手拍在主妇的身上,似乎颇为羡慕呢。画面人物的面向和视线时常是引导着读者去注意的地方,因此虽然孩子的形象未曾在画面上明确出现,但根据红衣女人和图画最前面的一个穿白上衣的来宾的动作和视线,把我们很快地引导到小床内了,使我们知道这个婴孩幸福地躺在那里。他(她)一定是生得很漂亮,所以引起了欣赏者们的醉心的爱慕。
从构图上来分析,这幅画基本上分成了两组,一组以男主人翁为中心,一组以女主人翁为中心,每组四人(婴儿没有画出,暂不算他‘她),通过女主人翁和一位女来宾的视线,使两组之间有了连系。而婴儿在图画的内容上说也是很重要的,所以作者使画中两个人的视线看着他(她)。这位看着婴儿的男来宾,他的身体俯下来,还有另一种作用,就是使得人物有了变化(不致于都是直立,形成画面的单调)。这种构图上的处理固然是根据画面的需要,但更重要的还必须首先根据生活的逻辑和生活的真实,画家必须以后者为主导使两者之间有机地结合起来,否则就会形成“以词害意”。即为了形式而损害了内容。
从画面的色彩来说,基本上是一幅热色的调子,这和图画内容的欢乐气氛很协调。
这位青年画家的意图,是想通过垦荒者的第一个孩子这一题材,来塑造共产主义教育下的苏联新的青年的思想品质和新的精神面貌。他刻划了一群性格明朗富有乐观主义精神的青年,这是我们可以从画面上感觉到的。
这是一位毕业生的作品,当然还难免有许多缺点,如男主人翁的形象还不够令人满意,垦荒者们的理想的坚强性格还不够突出……。但我想我们还不应该用列宾的水平来要求这幅画。作为一个学生的作品,就算不坏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