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副博士、必读书目、学位论文

1956-08-16孙力

中国青年 1956年19期
关键词:书目学位社会科学

孙力

我觉得在青年向科学进军中,有些想法和作法值得好好考虑一下。

比如:现在许许多多青年拟定了争取副博士学位的计划,中国科学院和许多高等学校也正在招考副博士研究生。这当然是一种好现象。我们国家要制定学位制度是一件对发展我国科学事业有很大推动作用的措施。制定了学位制度可以更好地确立学术标准,树立尊重学术的风气,鼓励学术研究。有志于攀登科学高峰的青年们,努力争取学位也完全是正当的。但是,究竟怎样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争取达到副博士学位的水平,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就是说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副博士究竟应该具有怎样的“规格”,有一些看法就很值得研究。(自然科学方面的问题和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问题不完全相同,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不去说它。)现在许多青年朋友们简单地认为:只要一个已经具备大学毕业的程度,再进修几门规定的课程,念完规定的本门学科副博士必读书目,再写上一篇“学位论文”,经过论文答辩,就可以得到副博士学位。根据这种认识,于是很多青年朋友们就按照副博士“必读书目”一本一本地念。于是关于怎样写学位论文的文章,也就在有些杂志上一篇一篇地登了出来,甚至出了专书。有些高等学校也急急忙忙地让一些青年教师“脱产”(脱离原先的教学工作和研究工作)读书写学位论文,准备投考副博士。有的学校并且准备进行副博士基础课程的考试了。彷佛这种办法毫无疑问地是提高青年哲学社会科学水平的主要办法,是培养科学干部最好的办法。其实,这种办法如果不加以适当的改进,是会发生不好的副作用的。我觉得我们应当考虑到简单地采取这样的办法,有没有使得许多优秀青年发展成为教条主义的危险。

让我们看看现在所能找得到的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副博士必读书目吧。这些书目上规定要读的书份量是很大的。这样大的份量,要在短短二三年内看完(一般副博士研究生经过二三年就要经过“基础课程”的考试),大概除了读这些书以外,别的什么事情也不能作。这就是说,既不能参加别的实际工作,也不能读什么别的书。结果是所有的研究生“知识一律”,你有的知识我也有,你没有的知识我也没有,因为大家没有做过什么别的工作,大家都没有读过什么别的书,大家都看过规定的那一本书目上规定的许多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和别的重要著作。

当然,为了帮助青年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够上副博士的水平,写出一本和几本书目,帮助他们找到一些应读的书,本来并没有什么坏处,也可以说有不少好处,现在的毛病在于把这么大量的书籍都规定为必修书目,并且在这么许许多多书当中也不去区别什么是主要的和什么是次要的;在于是提倡读经典著作而没有留比较多的时间去吸收其他有用的知识。我觉得最好书目是多样性质的,不必硬性规定什么必读书目,让导师和研究生自己去选择要读的书。如果一定要规定副博士必读书目的话,那也只应该规定比较少的几本,其余的只是参考性质,很明显,一个人当他巳经够副博士水平的时候,应该是一个比较有学问的对某些问题作过独立研究的人,他的知识不应该限于必读书目所规定的范围内。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对于一个志在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来说,是应该好好钻研的。但是即使是马克思经典著作,也不是每一本每一章节都需要一字一句地精读。有些书,或者有些书的一部分,是只要浏览一下略知大概就可以的。打个比方说:列宁的“进一步退两步”这本书当然是极其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这本著作里我们可以学到列宁的建党思想,但是这本书里关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会过程中在各种问题上投票赞成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人数多寡的记载和分析,对一般读者来说就用不着仔细研究。一般读者应该着重研究的只是关于阐述共产党组织原理的那些部分就可以了。

一个副博士必须读经典著作和别的大量书籍,是因为一个学者应该有正确的思想指导,应该有比较渊博的知识。但是一个人的知识决不应限于书本知识,因此除了读书以外,有志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人,应该努力丰富自己的社会知识和政治知识,应该随时随地积累知识,吸取经验。一个人有丰富的社会知识和和斗争经验,可以多少补救书本知识的不足,相反的也是这样。对想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人脱离实际可以说是一个致命的弱点。

让我们再来谈谈学位论文的问题。一个人想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得副博士的学位,当然应该有自己的著作,这是可以不必怀疑的。但是按道理说只要一个人写的著作能够青明他确已达到相当水平,并且经过

考察确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就可以授予副博士学位。但是现在很多人却把学位论文定型化了。这就是说只有按照一定的规格写成的著作才可以算作“学位论文”,否则不能算数。副博士学位论文只应该是一篇,而不能是许多篇,只应该是比较长的文章,不能是比较短的文章。有的关于怎样写学位论文的文章里甚至为学位论文规定了大致的字数,大致的结构等等。

把学位论文规定得这样死,依我看来是没有必要的。不但不必要,我看还有坏处。因为规定得这样死,就把人们的活泼的思想束缚住了。我不明白,如果有人到我国某个少数民族地区对这个民族的历史,这个民族的社会经济状况,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文学艺术作了系统的调查。调查的所得在学术上是有价值的,并且写成了调查报告,但是没有按照现在“学位论文”那样格式去写,为什么就没有取得学位论文资格。我也不明白,如果有人写了许多篇比较系统的文章,每篇文章都经过独立的研究,解决了一个或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合在一起就可以看出这个人在学术上确是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为什么就不如写一篇学术论文。

并且一个人如果只是为了取得学位,而去读书写文章,往往写不出好文章。好文章应该是为了社会上的某种需要,为了解决学术上的某些问题写的,是确有研究心得想表达出来而写的。如果不是为了社会需要,不是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只是为了学位去写文章,要把文章写得好是很困难的。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懂得这个道理。远的不说,单从明太祖到现在几百年内,不知考取了多少状元、榜眼、探花,多少进士,多少举人、秀才,现在究竟有哪一篇文章流传下来?现在流传下来的,没有一篇是为了考进士、举人、秀才的文章。科举制度一旦废除之后,谁都把那些八股文的选本当作废物扔掉了。现在的情形和这当然不同,但是如果只是为了取得学位的目的,按照“学位论文作法”之类写成的文章,不能在社会上发生作用的危险,是完全存在的。

我曾经听见一个同志主张我们可以根据刊物、报纸上巳经发表的文章或是已经出版的书籍来授予博士和副博士的学位。我们觉得这个主张很好。因为这样来授予学位至少有两个好处。第一,可以避免产生这样的结果:副博士的学位论文虽然通过,但是这个学位论文却没有在刊物报纸上发表或者当作书籍出版的价值而锁在档案柜里。第二,可以从编辑部、从读者那里得到对这一个人著作的评价,和得到群众的监督,避免少数主持论文答辩人可能发生的不公正的评判。当然我想采取这种办法并不完全排除先经过论文答辩的办法。我想授予学位的办法应是多种多样的。有关部门能够对这一点作出规定,使大家有所遵循那就好了。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提意见说,上面你说的那种流行的看法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苏联在内授予学位的办法,不应该表示怀疑。我认为提出这种意见的同志,是对苏联最近对培养科学干部的看法注意太不够了。苏联过去确是采取类似上面说的那些办法授予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副博士和博士学位的:结果他们认为并不很好。现在他们也正在考虑改变方法。在“学习译业”今年第七期上,就有一则简讯介绍苏联培养科学干部的新办法。第一,过去有许多研究生是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他们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影响他们的研究工作,现在规定大学毕案生一般要工作两三年之后才能考研究生;第二,过去研究生入学之后,各种考试很多,妨碍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现在规定只在入学时考试一次,以后不再考试;第三,可以具体的独立的研究工作代替论文答辩;第四,保证科学成果的出版。苏联采取这种新办法,就是为了克服过去研究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过去有许多研究生用很大力量写学位论文,而论文往往脱离实际,有时长达三百页的论文中,找不到一点独立的思想。苏联培养科学干部办法的改变,是值得我们加以注意的。

以上是我个人以及和周围一些同志交谈后的不成熟的想法,这些想法可能不对,希望能够引起讨论。

猜你喜欢

书目学位社会科学
推荐书目《初春之城》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俄罗斯儿童教育:超80%入园率与供不应求的学位
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国内ERP研究现状——基于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
“工士学位”不只是一纸文凭
本刊邮购书目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