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1956-08-16任继愈
任继愈
庄子姓庄名周,是战国时代宋国蒙(现在的河南省的东北部)地方的人。庄子和孟子同时,比孟子略晚一些。据有人考证,孟子见齐宣王、梁惠王时,巳到了老年,这时庄子在政治上和学术上还没有展开活动。孟子和庄子没有见过面。
庄子的出身不很清楚。据推测,庄子可能出身于没落的贵族。他和当时一般没落贵族不同的地方,就是他是一个博学能文的学者。他非常看不起当时那些为了个人名誉地位到处奔走找官做的读书人。他希望过着自由的生活。
有一个比较短的时期,他做过蒙这个地方“漆园吏”(管理漆树园的小官吏),这个职位他也没有干了多久。后来他可能也和战国时代其他的思想家一样,开始讲学著书。庄子的生活很贫困,在穷得没有办法时,曾向监河侯(一个管理河道的小官吏)借过米;有时靠打草鞋过活;他曾穿着补了又补的粗布衣服见过魏王,连草鞋上的带子也是断了又结起来的。
庄子的著作保留下来的共有三十三篇,这部书名就叫做“庄子”。这部书中只有极少数的几篇是后人伪造的。有些人认为止有开首的七篇是庄子自己写的,这种说法不正确。
“史记”上写庄子的为人,有这样一个故事:楚威王听说庄子有学问,有才干,派了两名使臣,带着贵重的礼物,聘请他作楚国的宰相。不料庄子笑着对楚国的使臣说:“千两黄金确是很重的聘礼,宰相也确是尊贵的职位。你们没有看见过祭祀天帝时供神用的肥牛吗?养了好几年,把它养肥之后,宰杀了,给它盖上绣花的单子,抬到太庙里去。试替这只被宰杀的肥。牛着想:这时候他即使想当一只又瘦又小的猪崽,办得到吗?你们赶快走开,不要沾污了我。我愿意终身不做官,只图个精神痛快。”
穷困的生活,并没有压倒庄子的理想,他穷得有志气。庄子书中记载着一个生动的故事:
宋国有一位叫做曹商的人,宋王派他出使秦国。他去的时候只得到宋国的几辆车子。到了秦国,秦王很高兴,赏给他百辆车子。他回到宋国,见了庄子,对庄子说:“您住在破旧的巷子里,穷得织草鞋,饿得颈子细长,面孔黄瘦,这是您的长处;至于一旦见了大国的国君,就能搞到上百辆车子,这就是我的长处了。”从曹商的话中,不难想见这位暴发户是怎样在他的同多面前炫耀自己的财富和能干,显然有些昏头昏脑,得意忘形了。庄子对他说:“我听说秦王得了痔疮,找医生给他治。谁能把痔疮弄破,就得到一辆车子;谁能舐他的痔疮,就得到五辆串子;治病越治得下流,得的车子就越多。你是不是给案王治过痔疮?怎么得到这么多的车子呢?去你的吧!”
庄子和惠施是好朋友,惠施曾作过魏国的宰相。有一次惠施路过孟诸(地名),有车马百辆相从。这时庄子正在钓鱼,他见到惠施那种植赫的气势,很看不惯,连自己的鱼也觉得是多余的东西,就把它抛到水里了。
庄子这种不慕富贵、不求荣利、对当权派的恶势力采取轻视、嘲笑的态度,但又不顾意走革命的道路,就是所谓“清高思想”。有“清高思想”的人,虽然不免常常被恶势力所利用,但比那些甘作恶势力帮凶的势利小人,要好得多。庄子的“清高思想”,开辟了反传统、反权威的先例。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进步思想家,在反传统、反权威、反宗教迷信这些方面,确实吸取了庄子思想中的这些积极因素。
庄子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聪明的哲学家,他在哲学的根本问题上,有不少的创见。庄子观察了自然界事物的变化,他提出:一切事物没有停止不变的时候,而且这种变化不是什么神的意志使它变的,而是事物自己在变的。他继承了老子思想中的辩证法因素,这是我们对他的哲学要加以肯定的。古代的科学还没有今天这样发达,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变化和发展,为什么有生,为什么有死?为什么有人富贵,为什么有人贫贱、受压迫?为什么有春夏秋冬的分别?这一系列的问题不能得到解答时,宗教迷信思想就活跃起来。当时的进步思想家,像庄子这些人,针对宗教迷信所宣扬的上帝安排一切的谬说提出了要从自然界本身中找寻解答。庄子的伟大贡献就在于他反宗教、反迷信。
但是,他把辩证法引向了消极的方向。他说,既
然有新生的东西,就会随着新生的东西添了新的麻烦,如果没有新东西的产生,这新的麻烦也不会产生。所以庄子看到事物在飞跃地变化矛盾中,他无能为力,又不能制止,于是就感到有些悲观、消极,甚至发出了无可奈何的慨叹:
“人们和所处的环境之间,有时违逆,有时顺适。人生就是在这种违逆顺适的情况下,像快马一样地奔驰过去,谁也不能使这种情况停止下来,这不是很悲哀的吗?终身忙忙碌碌,而看不见成功,困顿辛苦而不知哪里才是归宿,不也是很哀痛的吗?”
庄子的思想,反映了没落贵族阶级的思想意识。在战国时代,阶级变化非常剧烈,贵族中间有一些人由贵族的地位下降为平民,而这种变化,在没落陨级看来,既是不可避免的,又是不被欢迎的。在被历史的规律所决定的阶级看来,这确是一个悲剧。
矛盾对立的原则,是客观的存在,庄子也看到了这个事实。但是他不敢正视矛盾,迎接矛盾,克服矛盾。他认为既然有永远克服不尽的矛盾,最好是:少做事,少行动,少出主意,少变革,这样就可以少遇到新的麻烦。这种消极退守的人生态度,就是今天我们还经常遇到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人生态度。从这里出发,庄子在处世接物上,说变成了玩世不恭的态度。庄子说:他若像婴儿那样,我就也跟着他学婴儿那样;他若没有威仪,我便也和他一样没有威仪。庄子的人生态度是极不严肃的。这一点和儒家、墨家大不相同。儒墨的人生态度,尽管也有偏见,但他们可以为了他们的理想牺牲性命,他们能产生悲剧性的“殉道”者。庄子学派的人生态度却是随随便便,得过且过的,他们中间不可能产生殉道者。中国历史上也有不少的不敢面向现实、不敢对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正面斗争的思想家,他们往往是采取了庄子思想中这些消极因素。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不免遭遇到一些和主观愿望相违背的事。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首先使人感到痛苦的是阶级所造成的贫富贵贱的对立。被压迫的阶级不自由,要进行反抗,压迫人的也要费尽心机,镇压人民的反抗。在自然条件方面,人们总是希望长寿,不愿意天死。许多人对于这类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办法。庄子认为世界上的万物万事都在变化着、发展着,没有一刻暂停的时候,因为世界上任何东两只是相对的存在,不是绝对的。比如说,古代传说有个长寿老人(彭服),活了八百岁;但在庄子的眼光看来,寿命的长短是相对的,比起整个宇宙的寿命来,彭祖只能算“天折”。他说:
“算一算,四海在天地之间,不就像瓦罐在大湖中吗?中国在四海之内,不就像粟米在太仓中吗?人类在万物中,不过是其中的一物。人类在九洲之中,能够耕种的地方,身体所能通行的,也只是共中的一部分。”
总之,他认为人在整个自然界中,仅仅占一个极不重要的地位。从自然界的观点来看,世界上的一切,不论贵贱贫富、生死、毁誉、大小、美丑……都是一样,都是相对的。庄子书上有一个故事,说庄子妻子死的时候,庄子不但不哭,反而“鼓盆而歌”。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开始我也有些悲痛,但又一想:天地间本来没有人,后来才有的,现在人死了,是又归于无。这是很自然的事,所以反而觉得高兴了。还有一个故事说:庄子快死的时候,他的弟子要“厚葬”他。庄子反对。他说:我以天地为棺廓,以日月星辰为珠宝连璧,以万物为食物。我什么东西都有,为什么还要“厚葬”?弟子们说:我们怕乌鸦吃你呀!庄子说:你们怕乌鸦吃,却把我埋在地下让蝼蚁来吃,这太不公平了。
自然界的任何变化发展,人都不能有所改变。由于自然界的变化,才使得万物有变化。所以庄子要以自然界为老师。他对伟大的自然界发出由衷的歌颂:
“老师阿,老师阿!您粉碎了万物,但不能算作暴戾,施给万世的恩惠,但无法 称作仁慈;您比辽远的上古还悠久,但不足以说明您的长寿;您包罗大地,雕刻出万物的形象,而无从称赞您的技巧。”
这就是说,自然界本身是伟大的造物者,它是永恒的,无限的,是第一性的存在。在这样的意义下,庄子是个唯物主义者。
承认客观世界的独立存在,并服从它的规律,这是庄子思想中正确的地方。但庄子却完全做了“自然”的俘虏,他说,最好的政治,即使像尧那样好的君主,他使天下人以生活为快乐,也是破坏了人生的自然状态,算不得幸福;如果有像杰那样的坏君主,他使天下人感到生活的困苦,使得人们失去了人生自然安静
的状态,更说不幸福。真正的幸福是大家都过着极度自由的生活,无拘无束,好似互不关心,但是却有最大的快乐。他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来攻击当时儒家和墨家竭力宣傅“仁义”的学说不妥当:
“天干了,一群鱼失去了水,挤在泥塘里,它们用睡液互相湿润,像这样的互相关心,愿能比得上在江湖中自由地游来游去的互不关心呢?”
庄子认为,一切社会政治、文化、礼教,都是限制人性的自由发展的,人性中没有这些。像孔孟这些学派,尽管讲的是什么仁义,要大家互相关怀,其实这种办法只能给人带来痛苦,倒不如不谈什么仁义,大家像鱼在江湖中互相忘记,倒是幸福的。
在自然的面前,一切人为的东西都显得是那末渺小,不足道。所以庄子大胆地嘲笑那些服从权威、信仰旧传统的保守分子。庄子认为那些谨守古训的“君子”,不过是抱着古人的尸体不放,建反了自然的规律,实在可笑得很。他们开口“先王”,闭口“圣人”,“圣人”早已死了,他所留下的一些制度,不过是束缚人性的绳索罢了,都是骗人的。庄子在这里,的确看到问题的一方面:因为当时虽然有许多人在那里讲仁义,说道德,制定出礼乐制度,然而,人民的生活还是很痛苦的。但是庄子为了反对剥削制度的文化,他就归罪于文化本身,认为人类的苦难是文化带来的。照蔽子的见解,非要把人们引向蒙昧的原始状态不可。这在事实上既不可能,在理论上也是讲不通的,庄子没有看到文化给人类带来的幸福。庄子看见自然界的作用,而没有看见人类的主观的能动作用,所以荀子说庄子的缺点是“蔽于天而不知人”。这种批评是中肯的。
庄子处在战国时代,那时在学术思想上是百家争鸣的时代,每一家每一派都有他的主张,都用他们的主张向不同的学派展开斗争。庄子是怎样对待这个问题呢?他主张“齐物”。所谓“齐物”就是根本无所谓真理,一切都是相对的,对这人是对的,对别人也许是错的。所以,无所谓对的错的,“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庄子曾举过一个有趣的比喻说明他的观点。
“人们唾潮湿的地方,就会腰痛半身不逐,难道鳅鱼也是这样吗?人们上到树上就害怕,难道猴子也这样吗?这三种动物(人、鱼、狱子)中哪一种知道真正的住处?”
“人们吃牛羊肉类,麋鹿吃草,蜈蚣喜欢吃蛇,猫头鹰喜欢吃老鼠,这四种动物哪一种知道真正的口味?”
“毛嫱丽姬,人类认为漂亮,可是鱼见了她们就沉入水底,鸟见了她们就高飞,麋鹿见了她们就飞快地跑掉,这四种动物哪一种知道天下的真正的美呢?”
庄子从此得出世界上没有绝对真理的结论,这种看法显然是不对的。因为庄子所举的例子首先混淆了事物的分类,不同类的事物不能拿在一起相比,人和鱼不同,鱼和鹿也不同,怎能有一个共同感觉的标准呢?当然不能。庄子却企图用不同的类之间没有共同标准这一事实,来证明世界上根本没有绝对真理。
庄子认为,真理既然没有客观的标准,那还有什么争论的必要呢?他说,各家各派的辩论胜了的也未必对,失败的未必不对。也许两者都不对,也许两者都对。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辩论,对任何问题都不了了之。世界上的是非,本来就是无所谓,如果还他一个无所谓,也就自然解决了。任其自然,自然也就明白了。这就是庄子所说的“以明”的方法。
从前有一下棋的高手,他的弟子向他请教,怎样才能必胜;他说必胜很难学,他自己也没有把握,倒是有一个办法可以不输。弟子们觉得能不输也很好,再三向他请教,他说要不输很容易;就是不下棋。这虽是个故事,倒也不是现实世界不存在的。这种“诀窍”庄子早就提出来了。
庄子看来,世界是太大了,世界上的事物也确突太丰富了。而人类的寿命有限,知识有限。以有限的寿命、有限的知识要想对世界的事物作出正确的认识,是不可能的。认识总难免不全面,做事总难免犯错误.他说:强琴时,弹了悲哀的曲调,就不能同时表现快乐的感情。最好表现感情的方法就是不弹琴,这样没有表现,也就没有欠缺。
庄子认识到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极丰富多采的,是无限的。就这一点来说是正确的。但是他的没落贵族的阶级意识的偏见,使他不能采取正面的、积极的方法从实践中逐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从实践中纠正错误,消灭错误。相反地,他是从消极方面着想:怕认识错误,就不去认识;怕行动错误,就不去工作。当然这样确实可以不犯错误,可是我们试想想,这样一个人,尽管他活着,和一个死人有什么区别呢?
庄子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应当说,比他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更为重要,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流的文学家。庄子的作品成为几千年来中国文学家所必读的文章典范之一。庄子能把极深刻的理论用生动的、文学的语言表达出来。他的著作中有诗的想象,有引人入胜的人物对话。庄子书中的人物是有生命的。庄子这部书是一部优美的寓言和故事集。他的寓言和故事充满了有生活气息的、大胆的、奔放的想象力。从庄子的著作中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素朴的、丰富的幻想。它不加雕饰而清新活澄。
庄子的文章启发了人们思想的道路,他的文章中没有板起面孔说教的气息,而是那末平易近人,使人读了感到亲切自然。鲁迅称道庄子的文章是“汪洋癖阖,仪态万千”,在先秦诸子中没有人能比得上他。这种称许,一点也没有夸张,实际情况确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