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选集”第一卷介绍

1956-08-16于一

中国青年 1956年19期
关键词:著作散文诗鲁迅

于一

四卷本“鲁迅选集”的第一卷,巳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在这一卷里,共收入小说二十五篇,散文诗九篇和回忆文十三篇,此外又收入“呐喊自序”一篇。在这二十五篇小说中,从“狂人日记”到“社戏”等十一篇,选自“呐喊”;从“祝福”到“离婚”等九篇,选目“彷徨”;从“补天”到“出关”等五篇,选自“故事新编”。散文诗“秋夜”等九篇,选自“野草”。鲁迅的回忆文集“朝花夕拾”除了“小引”和“后记”而外,全部都收入这一卷;另外又把和“朝花夕拾”内容很接近的几篇:“我的种痘”、“我的第一个师父”和“女吊”也编辑在一起。可以说,鲁迅的重要创作都包括在这里面了。

广大的青年读者们,对于我国伟大作家鲁迅的著作一向就是怀着很大的兴趣来阅读的,但是他们有一个困难,那就是由于鲁迅著作的篇幅太多,不知从何读起。现在,这部“鲁迅选集”的出版,对于他们学习和研究鲁迅著作,可能会有一些帮助。出版者编选这部“鲁迅选集”的最主要目的之一,也就正是为了适合现在许多青年读者这样的需要。青年的读者们由于时间上的限制,很希望先读到鲁迅著作的主要部分,然后再进而阅读和研究鲁迅的更多的以至于全部的作品。其次,对于青年的读者们感到困难的是鲁迅著作中的某些内容不易了解,因此,在这一卷的后面,又附加了一些简要的注释,以供阅读时的参考。

第一卷中选目“呐喊”的十一篇,是作者1918年至1922年间的作品;选自“彷徨”的九篇,是1924年至1925年的作品。作者的这些精心结构的短篇,最初地显示了从“五四”时代开始的中国新文学的实际成绩,并由此奠立了我国现实主义新文学的牢固的基础。在这一些光辉的作品中,鲁迅刻划了一系列不朽的艺术形象。通过了对于“狂人日记”里的狂人、“药”里的夏瑜、“孔乙已”里的孔乙已、“故乡”里的闰土、“阿Q正传”里的阿Q、“祝福”里的祥林嫂,以及其他等人物描写,鲁迅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中反动统治阶级的黑暗和腐朽,吃人的礼教、旧制度的罪恶,如作者自己所说的,他用短篇小说的形式把“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反映出来,以促醒人们的注意,鼓动人们来改造这一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并为着人民的解放和幸福来进行艰苦的坚决的斗争。选自“故事新编”中的五篇,作于1922年至1935年间,这是以历史故事和传说为题材的作品。作者通过对于历史人物的描写,来歌颂我国古代人民的创造和他们的英勇的反抗和复仇的精神。选自“野草”的九篇优美的散文诗,是1924年至1926年的作品,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写作这一些作品期间的情绪。选自“朝花夕拾”的十篇回忆文,都是1926年的作品,这是作者回忆幼年和青年时代生活最美丽的散文。“我的种痘”等三篇是作者晚年的作品,而它们的内容和上述的回忆文性质是相同的。

从阅读这一卷并不十分完备的“选集”开始,读者们将踏入无限丰富的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最可宝贵的遗产——鲁迅著作的宝库中。读者们将通过每个人自已的不同感受,并经过自已的独立思考,来理解这一些作品的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它们的艺术表现方法。在这一卷“选集”选入的“呐喊自序”一篇里,作者生动地叙述了他自已如何抛弃“很美满”的学医的“萝”,在当时十分“冷淡的空气”中开始寻求改变这“愚弱的国民”精神的办法,这使他选择了“提倡文艺运动”的道路。文艺为人民的解放事业服务,这就是鲁迅的文艺思想中最中心的主导思想。这一个主导思想贯穿在他的全部作品中,自然也从他的短篇小说、散文诗和回忆文中反映出来。鲁迅就是这样的一个伟大作家,他从最初的文学活动时期开始,就是以被压迫、被剥削人民的代言人的姿态出现的。鲁迅的革命文学活动是和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密切相结合的,他的文学创作深刻而具体地反映着中国人民的思想情绪。在鲁迅的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在两本著名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中,他真实地反映了人民所经历的解放斗争的艰巨性。他多方面地描写了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时期起,到1925年的五卅运动之前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国农村的深刻的阶级变化,农民的革命情绪的发展,农村社会各阶级的变化和变化中的人物的心理和面貌。在鲁迅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从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封建阶级的腐朽和反勃本质;中国资产阶级的无能、儒怯,他们决不能够把革命引问胜利,打破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对于人民的双重束缚;只有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人民的解放才能够得到最后的胜利。这就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鲁迅在他的作品中所反映的具有深刻意义的客观的历史内容,和他的作品与人民解放斗争相联系的真实情况。——这一点是我们在阅读这一卷“选集”时首先应该注意到的。

猜你喜欢

著作散文诗鲁迅
2024 《散文诗》征订
柴文华著作系列
赵轶峰著作系列
杨大春著作系列
李帆著作系列
鲁迅,好可爱一爹
散文诗八骏
散文诗(选二)
鲁迅《自嘲》句
《散文诗》刊征订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