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欣赏漫画中的比喻?

1956-08-16华夏

中国青年 1956年2期
关键词:纸老虎反革命武松

华夏

像说话和为文章一样,漫画家也经常用比喻的手法画漫画。华君武的“黄鼠狼给鸡拜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华君武政治讽刺画选集”第十二页),以及苏联画家库克雷尼克塞的“给死人贴膏药”(人民美术出版社:“苏联政治讽刺画选集”第五十八页)等漫画,都用了比喻的手法,为群众所热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比喻的手法,最主要的好处,是能够把主题表现得更形象化,更明白易懂,更深刻,因而也更能获得讽刺的效果。

比喻的作用不是这件东西代替另一件东西,不能在比与被比的事物之间划等号。比与被比的事物之间只有相接近、相类似或相通的地方,那就是它们之间的某种共通的特征。由于这种特征表现在比喻物的身上更显著、更为人所熟知,所以用它来做比喻才能把被比的事物的特征突出显现。譬如用“纸老虎”来比喻外强中干的美帝国主义者就是一个最鲜明的例子。

既然比喻是用某一事物某些方面的特征来比喻另一事物某些方面的特征,那么,在欣赏漫画的时侯,就必须首先要看两者的特征有没有共同点,能不能说明问题,会不会起副作用,然后才能肯定比喻是否恰当。要求面面俱到,要求比与被比的东西完全一致,是不必要而且也是不可能的。所谓“比喻总是跛脚的”,——比喻总是有局限性的道理,也就在此。

不过,漫画家也决不能随意乱用比喻。比喻不恰当,不但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而且是会引起相反的副作用和群众的误会的。去年二月号的漫画月刊上有一幅题为“采茶扑蝶”的漫画,作者的原意似乎是想藉“采茶扑蝶”的舞蹈活动来揭露美帝国主义者对其仆从国家的掠夺阴谋的;可是结果适得其反,不但使美帝国主义者与仆从国之间的狼狈为奸的关系更模糊起来,而且将优美的民间舞蹈丑化了,给人以一种恶劣的印象。因为“采茶扑蝶”是表现人民欢乐情绪的带舞蹈性的游戏,玩蝶与扑蝶者之间是友好的玩耍的关系,怎能把这种关系拿来比喻美帝国主义和它的仆从国的关系呢?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共同之处呢?因此,读者是有理由反对片面的、不伦不类的、违反人们的习惯和缺乏阶级观点的比喻产生的。

但是,也有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有的比喻本来并没有错,而是读者误会了,以致提出一些不大合理的要求和过苛的指责。例如,有人对用猪来比喻美帝国主义某种特征的漫画“无声的回答”(发表于

(图片见原版面)

给死人贴膏药库克雷尼克塞作

美国的财阀们,直到今天还在援助着蒋介石

采茶扑蝶萧方作

扑蝶舞,采茶灯,来去穿梭,为“美援”,一心想把便宜讨,当心老本被骗掉。

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人民日报)就提出了责难,他说:“难道猪是动物中最坏的家伙么?为什么要用猪来比美帝国主义者呢?”

如果单从意见本身看来,似乎也有道理,我们当然不能把美帝国主义者仅仅比成一只猪,猪也并不能和美帝国主义者相等。可是,问题是这个批评者没有把这个比喻所此的内容弄清楚。猪,的确不是动物中最坏的东西,不但不是最坏的东西,而且对于人类还是有用的东西。猪肉可供人食用,猪鬃、猪皮也都有各种用处。然而,人们对于猪也有另一方面已经习惯了的看法,那就是把猪看成是贪吃而懒惰的东西,蠢笨无能的东西。人们总是习惯于用猪的这些特点来打比。在这个漫画里也就是用猪的贪婪、愚蠢、无能的特征,来比喻美帝国主义者贪得无厌的侵略野心,和遭受惨败时的所谓“狼奔豕突”的丑态。漫画作者并没有把猪对于人类的用处来比美帝国主义者,更不是笼统地把猪的一切都比为美帝国主义者的一切;也不是孤立地来比,而是按照主题的需要在某一些方面来打比。群众不是常把愚蠢或贪吃的人比做猪鸣?斯大林同志在警告侵略者的时候不也这样说过:“……使他们以后再不敢把自己的猪嘴鼻,伸到我们苏维埃的菜园子里来。”由此可见,“无声的回答”用猪来做比喻是并没有什么错误的,批评者之所以发生误会,主要是不懂得所比的应该是什么和可能是什么,这是不妥当的。比喻是漫画的重要手法,如果都面面俱到地来要求比喻的话,那就等于非把比喻这回事取消不可了。

以上所谈的是关于比喻的作用的问题,现在我想谈谈比喻在运用上的灵活性的问题,因为在这方面也常引起误会。比如:我们曾经用纸老虎来比喻过美帝国主义,而现在我们又用真老虎比喻反革命分子。难道说,反革命分子与美帝国主义者在本质上有区别吗?不是的。任何比喻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比喻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面为了一定的目的来使用的。用纸老虎来比喻美帝国主义者,是在解放初期,当很多人还存在着恐美思想的情况下,为了使他们认识到美帝国主义外强中干的特征,从而树立抗美援朝的信心才用的。而现在用真老虎来比喻暗藏的反革命分子,是因为在今天,很多人为胜利冲昏了头脑,以为天下太平而松劲、麻痹的时候,为了使他们能认识到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危害性,以便提高警惕才用的。虽然纸老虎与真老虎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东西,但它们所代表的两种特征(外强中干和凶恶、危险)都是敌人身上同时存在的。还有,我们常用的古人的一句话“死有重于泰山”,这是用山的重量来比喻死的价值;而另外,毛主席曾告诉我们: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这里却又用山的重量来比喻敌人的压迫了。前面比的是好事情,后面比的是坏东西,这是不是矛盾呢?一点也不矛盾。两个比喻的性质虽然完全不同,然而,两个比喻都非常确切而又深刻地说明了问题,尤其是把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比成两座大山,这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人民的教育作用是很大的。

在比喻的运用上还有更灵活的地方,那就是把比喻和虚构、象征等手法结合在一起。去年在“美术”七月号发表的“东郭先生故事新编”(特伟作)和去年“中国青年”第十三期发表的“武松为什么不打虎”(华君武作)就是运用这种手法的。“东郭先生故事新编是用东郭先生来做比喻的,但作者又在这个比喻的基础上加以虚构赋予象征的意义,把原来要做狼的保护人的东郭先生改变为觉悟了的要打死狼的新的东郭先生,用新的东郭先生来象征今天的对暗藏的反革命分子提高了警惕的有阶级觉悟的人。“武松为什么不打虎”也是用虚构的“武松”来象征今天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存在着严重麻痹思想的人。这两幅漫画都采用了传统的民间故事,而又将故事加以改变,使它能更确切地隐喻现实,更增加漫画的幽默性,这种做法在漫画和其他幽默性的文艺形式里也都是允许的。可是,对这种方法,也有人提出了怀疑,甚至表示反对。有人对“武松为什么不打虎”就提出了这样的意见,说:“武松对猛虎根本就没有失去警惕。”而且特别指出,“武松为什么不打虎”是歪曲了武松的英雄性格。为什么有这样的看法呢?这是因为批评者机械地对待比喻,不懂得比喻的作用和局限性的椽故。应该首先要弄清的是这个漫画所画的人不是真武松,而是今天的人,今天为胜利冲昏头服而存在严重麻痹思想的人。其所以要用武松来做比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动那曾经像武松一样勇敢机警地和猛虎(反革命分子)搏斗过而现在却麻痹了的英雄们醒悟过来,标题的意思也就是说:你们原来不是像武松一样的人吗?为什么当猛虎扑来的时候,还躺着睡大觉呢?这是把比喻和虚构结合起来灵活地运用比喻的办法,这样既可以在较少的篇幅上说明更多的问题,同时还可以收到幽默的效果,因此,不但不能认为是缺点,而且还应该懂得这正是漫画创作上可贵的地方。

猜你喜欢

纸老虎反革命武松
武松历史原型卞元亨
我家里的武松
从“政治刑罚”到“法律刑罚”
——从“反革命罪”的存废谈起
武松:喝酒好赚钱
教你识破化学考题中的“纸老虎”
“纸老虎”并非毛泽东创造
武松的醉与不醉
鲁迅的绕口令
纸老虎
Ideology Manipulation Reflect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Selected Works of Mao Zed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