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不是梦、一九六六年河南农村访问记

1956-08-16华怒

中国青年 1956年1期
关键词:社里社员

华怒

十月,正是秋收的季节,在一个睛朗的日子里,我们应金星奖章获得者全面模范社主任魏来同志的邀请,前去访问河南省的“远景”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参加他们的庆功大会。我们先从北京到郑州,飞机掠过那金黄色的水稻田,白花花的棉田,还有那翠绿色的一条条像棋盘格子似的防护林带;在耸立着数不清的烟囱的郑州城上盘旋了一下,就降落了。我们没有时间多呆,一下飞机就赶紧搭上黄河大轮船。

现在黄河的航运跟长江一般热闹了,打上海、天津开上来的五百吨大拖船,装满着各式各样的产品,有的往东,有的往西。沿河两岸是国际闻名的黄河大堤,人们都叫它做“新的长城”。堤上奔驰着十轮大卡车,那几辆竖着红色旗帜的,准是合作社送公粮的汽车。堤那边,是一望无垠的田园,在远处,可以隐隐约的地看见一些红色的点点,我想,那不是苹果,就是红叶。

“远景”社原是一个普通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一个月以前,我们都还不知道它。本来嘛,全国有几十万个社,哪能一一搞清楚呢?我们还记得十几年前,全国有几万万个体农民,那时把它比成“汪洋大海”。后来,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组织成了几百万个初级社,数目虽比个体农户减少了几百倍,可是还不算小。到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都先后转成了高级社,又展开了并社运动。三五个社一并,每个社差不多都有几百户或是千把户。但是祖国实在太大了,就这么并,到目前也还有几十万个社哩。

在这几十万个社里面,每年都要选拔出一批各项生产好,文化学习好,而且政治表现更好的全面模范社。当选为模范社的社主任,就在国庆节的时候,被接到北京去见毛主席。

“远景”,就是今年的全面模范社之一。

老魏亲自驾了一部大马车来接我们。

为什么还没有小汽车呢?大家有点奇怪。他好像猜透了我们的,心思,于是笑着说:“这匹老马是我多年的伙计,早年还拉过双轮双铧犁呢!总舍不得离开它。现在到底要完成它的历史任务了。”原来这次农业部奖了他一部第二汽车制造厂新出的吉普车。坐在马车上,老魏兴高采烈地告诉我们,他刚参加了县委召开的电话会议,县委书记在电话上检查和布置了工作。这几天,全省棉花千斤(籽棉,以下同)县的竞赛,正闹得热火朝天。这个县去年的每亩平均产量,就已经突破了一千斤,可是被人家一千零几十斤的抢夺了锦标。今年他们特别加油干,听说能靠近一千一百斤。拖拉机站站长也在电话里向各处的康拜因手安排工作。老魏还骄傲地告诉我们,他们这里的康拜因,都是第三拖拉机厂的新出品,质量好,效率高,从来不出毛病。

在这个过去一直被认为偏僻的乡村里,家家都装上了电灯。屋顶上的电力扩音器,正在播送着悦耳的音乐。我们就在社主任的办公室里,跟北京通了一次长途电话。

晚上,社的副主任谢芳枝同志给我们介绍社的基本情况。她原来是社里的劳动模范,后来被送到省里高级农校去学习,才二十多几,当上副主任还没有多久。

全社一共一千一百多户,有两万多亩田地(都是水浇地)、两千多亩果园和山林。田地中有一部分原来是沙荒,在种植了防护林带以后,才逐步开垦成良田的。至于那些果树和山林,都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他们制定了全面规划以后才种植起来的:现在已是鲜果满枝、绿树成荫的花果山了。另外,他们社里里还养了两千多头羊,一千多口猪。要是把社员自己养的加起来,至少还要加一倍。因为现在再也不闹什么猪丹毒、猪霍乱、猪肺疫……了。养一窝长一窝,发展得特别快。

第二天一早,谢芳枝同志陪我们去参观。他们几个主要的社干部现在都是“脱产”(专职)的了。他们生产上最出色的是,实行了棉麦两熟制,麦子平均每亩五百多斤,籽棉上千斤。三门峡水电站

建成后,他们立刻搞起了电力灌溉,引种了水稻。水稻的产量一开始就有八九百斤,今年已超过了一千斤。不过种的还不多,看情况他们将逐步扩大水稻的栽培面积。这个合作社的稻田大部分巳经收割,正在忙着准备秋翻地呢!

棉田里却还很热闹,康拜因正在忙着。我们走过去看看,也不知道种的是什么新的品种,植株矮得很,才半人来高,果枝很短,一看就知道不是人工整的,是植株的原来形态,因为节间也那么短呀。棉桃几乎一个挨一个,简直像芝麻杆子了。一亩约有上万株。一个老社员在旁边逗趣地说:“早年我们这儿种的棉花,高高大大的,一亩地的棉柴,时常比籽花还重。那时山上没柴,煤又贵,多收一些棉柴不正好吗?现在可不同了,有了电,一斤籽花可换十度电,再便宜也没有了。所以我们只要它长棉花,不要它长棉柴了。”

正说着,头顶上掠过了一架农用飞机。原来这是给冬小麦施基肥的。为冬小麦施基肥的办法在这里还是刚开始,明年还打算搞棉花根外施肥,也是用飞机。

离开棉田,她引我们到那片一连一千多亩的果树园,主要是梨和苹果。这几年他们把东北和山东的苹果都引种到这儿来了,而且都长得不坏。果园旁边有一排新建的房子,走过一看,原来是用电发热的温室,里面种了许多夏季的蔬菜,还有好些花卉。我笑着问谢芳枝同志:“这大概是你主持的了。”她笑了:“你们还以为只有学农艺的人才种花吗?回头你们到我们那些社员家里去看看,有哪一家不能上几盆呢。”

从果园回来的路上,谢芳枝告诉我们,他们早已消灭了害虫,像蝗虫、螟虫、钻心虫、红铃虫……基本上已绝迹;麻雀、老鼠也只有在城里动物园或书本上才能找到,庄稼再也不受它们的祸害了。粮食、棉花和水果都是年年丰收。最后她又带点开玩笑的口吻说:“可怜的是啄木乌都饿瘦了。”

我们继续参观了俱乐部、医疗所及供销社。参观俱乐部的时候,还不到上午十点钟,当天北京的“人民日报”就贴在墙上了,原来这个县也在喷气式飞机送报的范围之内。

这个俱乐部还不算是最大的,有两个半脱产干部。设备可真不简单,有国产的手风琴三个,中国乐器像胡琴、二胡、锣鼓……等全套齐备,演出梆子、坠子时,都是俱乐部的乐队和乐器。谢芳枝同志为我们介绍了俱乐部的副主任黄玉梅同志,一个活泼愉快的姑娘,共产主义青年团员,她是个半脱产的干部。生产上是能手,搞文化娱乐活动又是天才。她所领导的一个青年文工队,曾在全县文艺大会演时,得过歌咏和戏剧的二等奖,她本人获得独唱一等奖。俱乐都不仅青年们欢迎,老年们也把它作为最好的休息场所。经常有四五十几的叔叔大爷们在他们举办的晚会上演出节目。

俱乐部的一个组成部分——图书室,布置得像个小新华书店一样,架子上填满了书,墙上挂了许多画。管理员是个脱产的干部,他说,农忙的季节,社里没有星期天。一到冬天过年的时候,放假就多了一些。那时候就成了借书的“旺季”。

医疗所跟托儿所办在一起,有一个兼职的护士。我翻翻他们的日记表,病人很少。是的,既消灭了苍蝇、蚊子、跳虱、臭虫……,又提高了生活水平,怎么还会有许多病人呢。

供销社的规模可不小,业务也忙,因为社员连穿内衣、鞋子都要上这儿来买了。为什么呢?你算笔账吧,缝一件衣服,做一双鞋,得花多少劳动日。劳动日是有价钱的呀,再加上买材料的成本,当然比供销社的还贵了。

谢芳枝同志让我们到供销社旁不远的一户社员家休息一下。我想,她准是想让我们看看社员们的幸福生活。一个十几左右的小姑娘出来欢迎我们,她刚刚放学回家。她告诉我们,她有奶奶、爸爸、妈妈,还有两个小弟弟,但是到屋里时,却只看见一个老大娘,戴着眼镜在看画报。原来大人都带着午饭下地了,两个小弟弟全送到日托的托儿所,白天都不在家。

这位老大娘六十多岁了,到五十岁时才开始认字,最初不好意思,也不方便去上学,是她儿子和媳妇教的,后来越学越有兴趣,也越舍得下功夫,去年一年她竟看完了一本获得毛泽东文学奖金的小说。这事儿,县里小报上还登过的。可惜她年纪大了,不能和青壮年一样下地去干活。但是她自己家里,喂了一窝猪,一窝鸡,两箱蜜蜂,也够她忙的了。

她儿子是个生产能手,媳妇是个饲养员。去年两人一共做了五百多个劳动日,一共分到一万多斤粮食,三千多斤棉花,还有不少水果、猪肉和一千多元人民币。所以,打前年起他们就买了一座收音机。

她要留我们吃饭,我们不肯。最后她硬要我们喝杯牛奶再走。她还说,起先社内喂奶牛时,很多人都不赞成,都说牛奶有一股怪味道,不能喝。后来,先让小娃娃试试,很不错;接着老大娘、老大爷都慢慢喝起来了,才晓得这玩意真是“补品”。不过现在社里的牛奶产量还不多,只能先尽小孩、老人和病人喝。

我们还想去参观运动场,但是广播筒已在大声报告:庆功大会就要开始了。我们便折道向礼堂走去。

礼堂前停满了脚踏车,姑娘们和小伙子们打扮得很漂亮,简直跟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的人没有什么两样了。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大家都爱戴手表,因为都把时间看重起来了。

礼堂可不小,足够坐一千多人。两边还摆着那么多农产品,有哈蜜瓜,有葡萄酒,有大拇指粗的落花生,还有各种一时叫不上名称的土产。你以为是开农业展览会吗?不是的,是他们的分社带给庆功大会的礼物。

“远景”社在第一、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就到外地去办了个分社。男女青年先后去了两三百人,现在他们都在那边成家立业了,这次特别派了十个人组成的代表团;回老社来参加庆功大会。

除了上边那些礼物之外,他们还带来一些照片:张家老三和新娶的媳妇,李家二妞新养的娃娃,还有他们那儿的生活照片和风景照片,看样子他们那边的日子过得比这儿不会差。

正嚷着,社主任、副主任、会计主任……还有县委书记、拖拉机站站长都进来了,这中间还有个白发的老头儿,不知是谁。

老魏胸前挂着一朵大红花,站起来致开会词,这几年他们都学会了讲标准国语,虽然比起年轻人来,不算太流利,但也勉强够标准了。

接着是县委书记讲话,他把这次陪老魏上北京见毛主席的经过,生动地向大家作了详细的介绍。当他说到毛主席身体非常健康时,大家都欢呼着一齐站起来,拼命地鼓掌。

那个白发的老头儿也讲了话。原来他就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的许友农院士。十多年前,他就在这个社里搞了一个试验研究的“点”。后来社里搞长期规划时,他和社里的干部一起工作了大半年。所以全体社员都对他非常敬爱,他对这个社也好像自己的家一样,一草一木,都很熟悉。

许友农院士说:“我们的‘远景越来越美了。十年规划,已经九年完成;现在水稻、棉花,块块都是千斤亩。全体社员,没有一个是文盲,而且大部分都达到了初中文化水平。几年来,对于每一次党和国家的号召,总是带头响应,超额完成任务。所以今天才得到这个全面模范社的荣誉,连毛主席也知道你们了。作为你们的老朋友,当然非常高兴。不过,我们在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路上前进的时候,正好比在运动场上赛跑一样,一定要鼓足劲儿,一直往前奔,不能歇一歇,停一停。现在整个北方粮食产量,每亩平均已经超过六百斤,整个南方已经超过九百斤。至于个别的丰产记录,双季稻已出现了三千多斤的,棉花已出现了两千多斤的。明年,世界农业展览会要在莫斯科举行,我们‘远景社一定要争取参加。”

晚会的节目很精彩,社的剧团演出了两个剧:一●是古装的河南梆子“蓝桥会”;一个是他们自己编的话剧“生活在前进”。社里的歌咏队,唱了五支新歌,都是在广播里学会的。

最后,放映了五彩纪绿片“一九六六年的国庆节”。

当我们离开“远景”农业生产合作社回北京的时候,老魏同志满怀信心地对我们说,明年(一九六七年)国庆的时候,他还要争取到北京参加国庆节观礼呢!(王德娟、苗田插图)

猜你喜欢

社里社员
胡耀邦:让社员们多搞点“小自由”
人教社70 周年:始于筚路蓝缕,志在止于至善
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权的涵义辨析与概念界定
In situ synthesis ofhydrophobic magnesium hydroxide nanoparticles in a novelimpinging stream-rotating packed bed reactor☆
声 明
Comparison of plasma microRNA-1 and cardiac troponin T in early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九三学社社员绘画作品选登
九三学社社员绘画作品选登
许愿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