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提问题——答文艺爱好者

1954-08-29萧殷

中国青年 1954年11期
关键词:本质矛盾同志

(来信)

××同志:

……我是一个很爱好文艺的青年,我很喜欢阅读文艺作品,以及文艺理论和文学史方面的书藉,有时也试着写一些东西……现在,我已下定决心,我一定要以文学这武器来为祖国服务,而且一定要达到成功的目的。

不过,这几年来,我总觉得学习收获不大,进步也不快,因此我希望你能给我解答这样的一些问题:我怎样才能获得系统的文艺知识呢?我应该怎样学习文艺作品?应该怎样学习文艺理论?文学史又该怎样学?以上几方面应如何结合起来学?除了以上所提到的之外,还应学习些什么?更重要的是:我应如何订我的学习计划呢?……

以上问题,请你具体地详尽地给以回答,并希望举一些例子加以充分的说明。总之,越具体越详尽越好……

此致敬礼

×××

三月十四日

(覆信)

×××同志:

……你志愿以文学为武器来为祖国服务,是很好的。青年人应该有自己的志愿,并且应该根据主观的条件与祖国的需要,逐步地脚踏实地地去实现这种志愿。只有如此,你才会感到生活得充实和有意义。

不过,从你的来信看,从你所提出来的一连串的“问题”看,你还没有经过较刻苦的劳动(实践),至少,你还没有将你在劳动中(在实践中)所碰到的问题的性质加以较认真的思索和分析,因而,你不能把你在文艺学习中用存在的问题很具体地提出来。

你向我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在这之前,我也曾接到过许多青年朋友提出的类似的“问题”,这说明青年同志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也说明无数青年迫切地需要具体的指导与帮助。

但是应该恳切地告诉你,这样笼统地、抽象地提出“问题”的方法,会妨害你取得别人具体的帮助。因为只有具体地提出具体事物中的具体矛盾,别人才可能根据这具体矛盾,提出较具体的较切实的方案来。只有将你自己在文学实践中所存在的具体矛盾(具体问题)提出来,别人才可能提出适合于你的具体情况与具体条件的方案。可是,你现在所提出来的,只是一般性的问题,就是说,你没有把你在实践中用存在的思想上或认识上的矛盾具体地提出来,而仅仅用疑问的口吻开列出许多你想知道的东西的项目,希望别人按照你的项目逐条给以“具体详尽”的回答。这怎么可能呢?老实说,即使按照你的要求勉强地回答了,这对你也未必会有实际的用处。

像你这样提出问题的人,并不是个别的。这些青年朋友之所以这样提出问题,当然各人有各人不同的原因,有些同志因对文学知识懂得很少,又想在这方面去努力,亟希望别人能给自己指出一个方向,以便朝这方向去努力,这自然是好的。但另外有些同志,他们虽然不时练习写作,可是当他们在写作中碰到困难时,却不首先将自己所遇到的具体困难提出来,更不说明困难在什么具体情犯下产生,只抽象地提出一些难以捉摸的问题,希望别人告诉他一套具体的写作“秘诀”,而且期望依靠这些“秘诀”顺利地走上“文学大道”。其实,这种想法和这种心情,是不正确的。这里边包含着对文学劳动不正确的看法。

没有一门学问是可以凭别人传授的“秘诀”获得的,也从来没有一个优秀的专门家是靠别人所传授的“秘诀”成功的。不管任何一种科学,都需要经过自己刻苦的劳动;而且还要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吸取经验和不断地改进方法,才可能逐渐地取得较好的成果。文学,当然也不能例外。

那末是不是说,学习任何一门科学都没有一定的方法呢?当然是有的。但也只能有基本方法与基本规律,绝不可能有一种“谁都适用”的具体“秘诀”。因为每个诗人、作家或文艺评论家,都有各人不同的历史与不同的道路。他们各人的生活经验、社会知识、政治修养等不完全相同,彼此对各种文艺形式的兴趣与修养基础,也不完全一样,因而,某甲

的具体方法不可能“一成不变”地是某乙的具体方法。

我们吸取作家的基本方法(如认真地深入生活、熟悉生活并研究生活;努力提高思想与品质的修养;不间断地提高艺术概括的能力与表现生活的能力等)是有益的,但要真正从作家的基本方法中吸取到营养,也必须经过自己刻苦的劳动。因为只有经过自己刻苦的劳动,经过自己用心思索,经常研究自己工作中或学习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你才可能正确地具体地理解和运用别人的经验;因为一切优秀作家的成功经验都不是什么“秘诀”,它仅仅是一个指向光明大道的“指路标”,至于如何走路,如何在路中克服各种困难与障碍,还必须依靠自己的摸索与努力。

因此,问题已经很明白,要想能得到别人切实的帮助或有益的启发,首先必须认真地去实践(如写作、研究等);其次,必须认真地思考自己在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分析构成问题的各方面的原因或根据。

为什么需要这样呢?因为每个人认识真理的过程都不相同,各有其不同的具体矛盾;这具体矛盾,就是为他自己所特有的条件与特有的情况所规定的。因此,如果我们不能把自己在研究或处理具体事物(实践)中的具体矛盾褐示出来,别人如何能够提出切合你的具体实际的方案呢?“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①

为了把我的意思说得比较明白,请允许我顺便举一个例子。这是一位在志愿军后方机关工作的同志从朝鲜寄来的信,信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我总觉得我周围的生活太平凡,许多同志不同于我的,只不过有时能有机会下部队去检查三五天工作,除此之外,大抵也是埋在文件堆里,根本没有值得构成创作的材料。何况机关的同志又大多数是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不合于“先工农兵”的创作方向,为人们所大忌哩。……

应该承认,这位志愿军同志所提出的问题,比起你所提出的“问题”来,要具体得多。其所以具体,就因为他用脑筋分析了自己的情况,提出了他自己的具体矛盾,揭示了他在实践中存在着的障碍,暴露了构成这障碍的思想原因和思想根据。

因此,人们读完了这段话,就会明白地看出:这位志愿军同志之所以产生了矛盾(“想创作”与“不能创作”的矛盾),主要是由于他在思想上还存在着不正确的认识。那就是:

(一)把“构成创作的材料”与他周围真实的生活状态对立起来。换言之,就是只承认武装部队在前方的轰轰烈烈的对敌斗争是创作的材料,不承认武装部队在后方的生活中的冲突(思想斗争等)也是创作材料。

(二)把“兵”和“武装部队的后方机关的人员”对立起来看待。

(三)把革命武装部队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笼统地称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而不从思想实质上去区别他们,也会产生观点上的错误。如果这样说:“我们机关里有一部分干部还保留着相当严重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恐怕能更恰切地反映出实际的情况。

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凡是能具体地把自己在实践中所遇到的矛盾提出来,暴露了构成矛盾的思想根据的,他们总能得到比较切合实际的答案。同时,提问题的人也比较容易领会这样的答案。

另外,还有一些同志是这样提出“问题”的:

……请你确切明白地回答我,下面两种说法是否有矛盾?(一)“典型绝不是某种统计的平均数。”②(二)“文学家如果能从二十个——五十个,不,几百个商人、官吏、工人的每个之中,抽取出最特质的阶级的特徵、习惯、趣味、动作、信仰、谈风等——拿来统一在一个商人、官吏、工人身上,那末,文学家就可以藉着这样的手法,创造出典型来。”③

对于这样提出“问题”的同志,应该立刻反问他:“你自己怎样看呢?可否先把你对于这种说法的理解谈谈?”

如果他能说出自己的见解,问题的解答就更容易切中要害。因为,这种提问题的方法,从形式上看,把两种说法对立地排列起来,好像提出了“矛盾”,而这两种说法实际上并无矛盾。提问题的人可能在观点上是模糊的,如果能明确地说出他自己的理解,不正确的观点就会暴露出来,问题的本质就容易看得清楚。只有这样,别人的回答才能帮助他进一步地认识问题。

一句话:提问题必须经过自己的脑筋,只有通过脑筋提出问题的人,别人的答案才可能回到他的脑筋里去起作用。

不经常分析研究具体事物,不仅不能提出具体事物的具体矛盾,同时也不能理解别人根据无数经验所总结出来的理论。

这种现象已不是个别的。比如有几位青年同志去听学习方法问题的报告,作报告的人不仅分析了问题,而且分析得非常深刻。这些青年同志都详细地记了笔记,可是,他们除了记得几个概念之外,在思想上却没有得到多少启发。这是什么缘故呢?这里当然还有别的原因,但最主要、最带关键性的原因,却是由于他们平日很少或根本不去思考“学习方法”的问题。在平日学习时,这些同志总是“囫囵吞枣”地或“不求甚解”地满足于表面字句的了解,至于如何与实际结合,如何运用理论的原则去分析实际事物……等,却很少认真地思考过。听了报告以后也没有联系自己学习中的问题深入思考。

既然如此,当作报告的同志深刻地分析“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各方面的问题时,他们怎么会感到亲切呢?怎么能充分理解和吸收别人根据许多经验所概括起来的理论呢?既然如此,这些有价值的理论怎么能完全进入他们的大脑?它们又怎么会不从右耳朵钻进去马上又从左耳朵跑掉呢?

这种情况也同样发生在读书的时候。

举例说,有个同志读到“理论一旦把握着大众,就要变成物质的力量”④这一句话时,就觉得无法理解。字面上的意义,却是很清楚的,但对这句话的实质,却完全茫然。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主要原因是由于他只知道片面地向书本里寻求知识,而对社会生活中或工作中的许多实际知识,却不太有兴趣。他对于日常工作中或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很少分析,甚至于对自己在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也很少分析。他不太注意去研究某种具体事物的特有本质;既然如此,他怎么能够理解别人根据许许多多特有本质所概括起来的共同本质呢?

但据我所知,另外有些同志学习的情形,却不是这样。他们一方面固然认真地从书本上汲取知识,同时也不断地从社会生活中和革命工作中去汲取大量的知识。汲取知识的方法,不是满足于感觉印象的记忆;而是深入地去分析各种现象,挖掘产生各种现象的社会根源或思想根源,探寻现象的根柢;然后找出各种现象之间共同的本质和共同的规律。因而,这些同志能获得丰富的知识。以这种知识作基础,所以他们有较高的理解能力,不仅能够更好地吸收和消化书本的知识,并能创造性地运用这种知识和发展这种知识。

比方说,有一位同志,听说一个志愿军战士,在深入敌人后方时,表现得非常勇敢和坚韧;当时这个战士已负了伤,也得不到口粮,但他毫不气馁,想出各种办法去克服困难,最后他不仅完成了任务,而且还回到部队。——对于这种现象,起初这位同志觉得惊奇:这股坚强的力量从哪里来的?经过稍稍思索之后,肯定这种种行为都是战士自动自觉去进行的。但这样的认识,显然还没有找到事物的根柢;于是又了解了一些情况并经过仔细的分析之后,才发现了这种坚强力量的根源。那就是:他从自己的实际生活中体会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不可分”和“集体巩固之后,个人利益才有保障”的真理。这真理已深深植根在他的心灵深处。这是阶级觉悟,也是力量的泉源。

又比方说,不久之后这位同志又看见一个炼钢工人,这工人不仅在上班时间积极、认真地工作,晚上回到家里,还为着改进一种机器而苦苦思索;为了工作,他常常废寝忘食,他对工厂的关怀远胜过他对他的儿女。——这股力量又是从哪里来的?他运用分析战士的经验,发现这个工人在旧社会曾受尽了各种非人的待遇与折磨;解放之后,他从自己的经验中体会了“工人是国家主人翁”的真理。这就是现象的本质,也是力量的泉源。

当然,这位同志不止分析了这两种现象,但仅就这两种现象的分析,就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共同规律。这规律是:“只有当人们真正地接受了真理的时候,他们才会用行动去为实现这真理而出力,也只有在这时候,人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才会充分地发挥出来。”

这位同志已从生活分析中认识了这条规律,那末,一旦当他读到“理论一旦把握着大梁,就要变成物质的力量。”这句话时,他会多么狂喜啊。这时,他不但能根据自己认识的基础深刻地理解马克思这句话的精神实质,而且这句话还会引导他去理解许多他没有分析过的事物:譬如如革命队伍为什么这样强调自觉性;我们为什么经常强调“打通思想”;一切反动阶级的兵士为什么不可能像我们的战士那样积极和富有创造性……等等,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也只有这样来理解理论,才不会是皮毛的理解或词句的背诵;这样理解的过程,其实就是把理论消化为自己的思想的过程。

说到这里,问题已经明白了:所谓理论并不是随便从头脑里想出来的,它是从许许多多特有事物中的特有本质、规律、方法所归纳出来的。因此,如果我们不喜欢分析事物,或对事物抱着“不求甚解”的态度,就无法认识事物的本质。如果不能认识各个事物各别的本质,当然就无法理解由许许多多各别的本质所归纳出来的共同本质。

在这封信里,我没有正面地回答你提出来的“问题”,却在“提问题”的问题上谈了很多。因为我感到这是关系你如何正确进行学习的问题,也是关系你今后研究文学的根本问题。如果你这个问题不解决,在学习中不常分析事物,不常研究问题,因而也就不能很好地吸收别人所总结的经验——理论,既然如此,那末,想获得文学的系统的知识和研究文学问题,当然会感到茫无头绪了。

当然,在这封信里,我不能把“提问题”的各个方面都谈到,只是根据你的来信,谈谈我对这问题的一些零碎的感想而已。

最后,希望你继续努力!只要在思想方法上有所改进,再加上你的决心,我相信,你会得到应有的收获的。敬礼

萧殷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七七七页。

②马林科夫在苏联共产党(布)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所作关于苏联共产党(布)中央委员会的报告。

③“马克思主义与文艺”(周扬编),解放社出版一九五○年三月中南第二版九九页,高尔基:“我的文学修养”。

④马克思语,转引自“马恩列斯思想方法论”(解放社编)五五页。

猜你喜欢

本质矛盾同志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同志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大元帅』与『小同志』
OVER THE RAINBOW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严良堃同志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