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一个高尚的诚实的人
1953-08-17孟凡
孟凡
一
最近,许多青年对特里佛诺夫的“大学生”发生了很浓厚的兴趣。这不仅因为小说对学生生活的描写是生动、丰富的,而更能吸引大家思索的,还是作者所提出的重要的主题思想:因为向人们意识中的资本主义残余斗争,培养起共产主义道德品质这个问题在我们青年一代的现实生活中是太重要了,也最有吸引力了。这本书无异是一面镜子,它会帮助照亮我们生活中间同样存在的问题。
小说描写了两种类型的青年。瓦吉木、安德莱、奥里格、拉果简科、加鲁司江等等是一种人。他们明确知道,自己生活的意义在于为祖国为人民工作。被迫种思想支持着,他们有着纯正的道德品质和诚挚的友谊与同志爱。而生活是愉快、活跃、辛勤、向上的。巴拉文和列娜是另外一种人。巴拉文是个利己主义者,他经常考虑的是如何使个人成名得利。列娜把个人幸福看做是主要问题,她只愿意享受生活而不愿对生活负责。他们和同学之间缺乏真正的同志关系,她们的生活实际上是空虚、可笑的。——一种人是具备着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而另一种人却是被资本主义思想影响和毒害了的。由于时代的不同,在苏维埃现实生活中,前一种人是多数;后一种人是个别的成员。
我想,在你们周围的青年当中,也还是有这样两种人的。当然,今天的青年们经过一系列的社会改革运动,火热的革命斗争,觉悟水平是空前提高了,青年们的道德面貌比之解放以前已大大改变,我们的生活中每天正在产生着新人新事。但这并不能使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说是“一切都没问题了”,这样看法是不合实际的,并且存在危险的。它会使我们放松警惕。马林科夫同志说道:“凡是对于思想问题的注意放松的地方,就给敌对的观点和观念的复活造成肥土沃壤。”(注一)看了“大学生”这本书,应当能够回转头来,洞察我们中间存在的问题。也许你会惊异地发现,有些思想间题,和巴拉文的特点有着多么多的相同相通之处!
二
“大学生”所写的两种人的区别在哪里呢?我以为,是在他们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活目的。这方面正确或错误是形成两种品质的根本问题。
把瓦吉木、奥里格、安德莱和巴拉文、列娜对比一下,我们就会看到在这个根本问题上,他们有着本质的区别。瓦吉木这一类青年人心有着共同的生活理想,他们把为只有“引导人民靠近幸福的时候,(个人)才是幸福的”。他们自觉地感到每一个人对祖国对人民所负的社会责任。这具体表现在瓦吉木决心在毕业之后到库页岛去教书。和他一样,拉果简科愿意到海滨去,安德莱愿意到西伯利亚的沼泽地带或者阿尔泰山去。奥里格则一心想到斯大林格勒的种植场去,因为“防护林带的场所是植休战线上顶重要的地方”。他们没有个人打算,有的只是到祖国最需要人的地方去工作的纯真的志愿。从书中许多篇幅。我们看到这些年青人是热爱着莫斯科,迷恋着莫斯科的风光和生活的,但他们愿意到远离莫斯科的地方去。他们对怎样爱一件东西有着更深刻的思想感情: 去把祖国每一个偏僻角落建设起来,去到最艰苦的“前线”奋斗,莫斯科就会在组团日益灿烂的大地上更加显出光辉。对个人最幸福的不是享受现成的东西,而是能尽自己的力量,去为供全体人民享受的东西增添一些光彩。这种思想是如此牢固地成为他们指导自己一切行动的原则,因此他们才能够在正确的生活轨道上大踏步地前进。他们知道这是决定一个人品格高下,有无前途的基本问题,因此经常关心着自己和别人在这方面的情况:瓦吉木一再和列娜谈论生活的目标;他们喜欢讨论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他们更不能容忍巴拉文在这个基本问题上走入歧路。
但巴拉文的生活目的恰恰和前一种有觉悟的人相反。他们追求的不过是想在文学系的学生研究会上宣读自己的论文给人留下惊人的印象;不过是要所有的人佩服他的才能;不过是要在第一期刊物上发表作品;不过是要得到奖学金使自己生活更舒服更有“荣誉”,不过是为了去列宁格勒参加大学生学术会议,为了将来要做一个“出人头地”的“学者”。他不相信别人有“高尚的动机”,不相信别人优良的道德品质,他以为人人都免不了是“个人主义”的。这些可怜的渺小的个人打算,这些错误的思想主宰了他的生活,使他成为一个只为自己利益着想的人。只有个人目的,结果使一个人变成什么样子了呢?特里佛诺夫给我们刻书出来的巴拉文的形象是: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他是不择手段的。他偷来别人的思想完成自己的论文,把别人的劳动成果据为己有;他明明也不满意考塞尔斯基的教学,但
为了奖学金却对他谄媚拉拢;他为了表现自己就不愿尼娜认真修改她的文章,企图抓住她原来论点中一些短处,来“打击别人,抬高自己”;他先为了出风头高谈退出学生研究会,但一听研究会将要出版刊物就马上改变态度;他玩弄和伤害了华丽雅的感情,却阴险地像“一条鳗鱼”一标光滑,叫人抓不住他任何错处。他一方面狂妄地认为别人称是庸才,一方面却嫉妒和害怕别人超过他的表现;他拒绝批评,把真正的批评看做是同志们想抢上他前面去而对他的破坏。由于名利思想,自私自利,生活在新社会里的巴拉文,却浑身是市侩气息,庸人作风,充满了令人厌恶的剥削者的思想意识。至于列娜,她没有一定的生活目的,甚至不知道也不去想大学毕业了应该做什么,一会想当教师,一会想当歌手,甚至想出嫁成为“家庭装饰品”。盲目地随波逐流,没有自觉到应负的社会责任,没有事业理想。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形成了有天渊之别的两种人。
从这里告诉了我们:正确的人生观(从而产生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是一个人世根本问题。加里宁曾一再强调青年要尽早形成坚定的人生观。他说:“如果他打定主意,说要成为一个动物学家,那么他的一切也应当针对着这个方向。并且他要把自己的一切能力,都贡献在动物学方面,以便为祖国谋福利。苏联的动物学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动物学家之间的区别,也就在这里。苏联的动物学家要说,我必须在这一活动场所替自己祖国造成最大限度的福利。他也就定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定能成就大事。而这样的人同那种没有固定人生观,没有固定使命和固定思想的人比较起来方能够容易百倍地渡过生活上的各种病症,苦痛和悲剧。”(注二)还是每个青年人自我修养的首要问题,是容不得丝毫放任和含糊的。
有些缺乏明确的生活理想、不注意树立自己革命的人生观、放松自我锻炼应有的主观努力的学生,常常用一种籍口来掩饰自己(实际也欺骗了自己)。他们说是社会既然变了,反正谁毕业了也不能不为人民服务,因此树立巩固的正确的人生观与否,就不是什么重要问题了,在这方面就用不着经常地艰苦地努力了。在这种藉口或不自觉的蒙蔽下面,实际上容许了个人主义的泛滥。
马林科夫同志说道:“社会上义思想的任何削弱,都是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增强。“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
三
特里佛诺夫的小说教育了我们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一个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生活态度。老老实实,实事求是呢?还是不老实的,投机取巧呢?
我们觉得瓦吉木、安德莱、奥里格这些青年可爱,也因为他们是认真地老实地对待生活的。瓦吉木尊重一切和平的劳动,他彻底而辛勤地进行学习。缓慢但是非常严肃地写自己的论文,他不肯接受巴拉文把自己论海涅的文章送给他用的建议,而宁可不要“虚名”。他们依靠踏实的努力,使自己达到很高的学识水平。
但是利己主义者常在心底嘲笑人们的理想和道德原则,她们以为最实际的莫过于个人名利。他们想爬上个人名利的峰巅,但并不肯刻苦地去做真实的努力。巴拉文有一定的天资,但他平常并不认真钻研功课,却常用几杯咖啡一包烟草来帮他开夜车;他在考试时候,总等着和成绩不好的同学一齐进去受测验,以便轻易地显出自己高人一等;他不惜盗窃别人的劳动果实。利己主义常常自以为会这样打算,能这样做,是聪明的有办法的。但却不敢正视:在这样的“名誉”和“地位”背面,实质是空虚无物。他们更不敢正视这样的投机取巧往往要受到生活无情的揭露。我们只要看看,巴拉文在研究会第一次宣读的论文,他没有得到别人帮助的文学考试,他写的小说,就都是失败的。他本来是有一点聪明的,但没有真才实学,不做艰苦努力,仍然是什么也办不成的啊!巴拉文的真实品质上虽然伪装了很久,但终于被揭发了,在群众面前原形毕露。因为新社会所有的原则是和这种剥削阶级的生活态度不能相容的啊。
个人主义者往往见不到自己的缺点,他们善于把自己装点成很有学问很有才能的样子,日子长了,甚至自己也相信自己是“最有才能的分子”,而别人不过是些“庸才”,是些“砖头瓦块”,因而洋洋自得不知道天高地厚。这样的人应该听听奥里格的话,她批评巴拉文道:“他称得起是真正的演员。知道他叫我联想到甚么?春天的雄松鸡,阁阁地叫苦,听不见别的,只听他自己的歌儿。”不老老实实承认自己究竟有多大本事的人,在群众眼中不过是如此罢了。有个人主义打算的人常常误以为自己有倔强的性格,误以为个人目的能支持一个人经受挫折。那也完全是骗人的。看看巴拉文被揭穿之后的表现吧,他丧失了生活的信心,他想远远地逃开去,这里暴露了他原来是十分脆弱、怯懦,经不住考验的。不老实的人,当他虚假的面目被揭开的时候,确实是一无所有,空虚到了可怜的地步。
四
马林科夫同志说过:“在我们国家里占统治地位的是社会主义思想,这种思想的不可摧毁的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但是在我国还有着资产阶级思想的残余,私有的心理和道德的残余。这些残余是不会自行消亡的;它们的生活力很强并且是能够增长的,因此,必须对它们进行坚决的斗争。”(注三)在中国,工人阶级的思想是领导思想,但由于我们国内还有非无产阶级存在,与工人阶级思想“背道而驰的观点、思想、和情调的侵蚀”就正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存在”并不可怕,问题是在看到没有,态度如何?“大学生”这本书的现实作用,就在可以帮助提高我们对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作用的警惕性。向我们指出了提高青年共产主义觉悟水平和政治思想水平,向人民思想中的资本主义残余和各种僵死的传统与习惯进行坚决斗争的必要。
奥斯特洛夫斯基有两段话,他说:“利己的人最
先灭亡。他自己为自己而生活。如果他没有了这个‘我,那他就无法生存了。他的前面一片昏暗,只有利己主义,和注定的悲哀。”又说:如果一个人“个人问题占很大的地位,社会问题占的地位很小,那么个人生活的失败就几乎是完全破产。那时这人就会怀疑了:人为什么活着”?通过巴拉文的形象,使我们更深刻体会了利己主义思想对一个人的危害,而引起了高度的戒心。
这本书也教育我们必须对自己和同志们的缺点采取原则的不可调和的态度。用批评和自我批评来清除我们的缺点。绝不要逃避斗争。加鲁司江劝巴拉文“不要逃之夭夭”时就说:“要克服自己的性格是困难的……可是你还是非回来不可。你犯错误的时候,是在我们这伙人当中犯的;正因为你是我们这伙人当中的一个,你才得纠正你的错误。”不要因为“友情”而放松对同志的原则精神,“正因为我是他的老同志,我应该比其他一切人更无情。”瓦吉木这样做是我们的好榜样,只有这样做才能挽救走下坡路的同志,姑息却正是害了他。
书中的老教授克雷洛夫说得很对:“……我们已经创造了新的社会、新的人民。可是旧日的残迹还没有完全消灭,它们仍旧残存在有些人的思想意识里面。我们当中仍旧有渺小的利己主义分子,个人王义分子,喜欢牺牲别人以便自己过好生活的分子,名利思想分子,庸俗分子。对他们做斗争,对我们思想中的利己主义、自私自利、庸俗的成见作斗争,也正是为道德,为共产主义的巩固和最后完成做斗争。现在,当你们念书的时候,你们对自己,对别人越是严格,你们将来的创造工作的生活就越是丰满,越是优美,这句话你们务必要记住。”
对克服资本主义思想影响,帮助人们走上光明大道,我们有着充分的信心。苏联“青年布尔什维克”杂志对“大学生”的评论中说:“在这里,表现了青年团组织和大学生团体的一切教育作用。就是同一个团体,即因其过失和缺点如此激烈和无情地惩罚巴拉文的团体,后来居然扶助他,帮助他走上正当的道路。”像巴拉文这样的人,也还是能够改造的,他究竟还是个青年,究竟还有向上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在他四周。有着“健康的人,广大的健康的生活的脉搏,这种环境能够提高人们,使他们适合这个时代”。瓦吉木、加鲁司江和他的同志们对巴拉文批评处分以及对他的热诚争取加帮助的态度是正确的。无论对自己或是对同志,只要紧紧依靠着集体,就会胜利地超过斗争。使我们摆脱旧思想习惯污积的沾染。这是只有在苏联和我们这样的国家,才能有的幸福。
末了,我想引用我们挚爱的领袖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的话,作为对我们每个人的勉励。毛主席说的是: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这正是瓦吉木、安德莱、奥里格等人努力的方向,是苏联国家在培育他们,要求他们具有的道德品质。这也是我国青年努力的方向,是我们伟大祖国要求她的儿女具有的新的面貌。愿我们的青年们,在迎接祖国大规模建设的时候,努力提高自己的品质修养,准备担当保卫祖国与建设祖国的重大责任。
“大学生”这本小说的缺点,是没有按照生活的真实情况,使肯定人物和整个集体成为作品的核心和起着事件发展的领导作用,他们的形象反被表现得不如否定人物那样鲜明生动。以致于缺乏一个“值得做别人的模范和仿效对象的普通人的明朗的艺术形象”,来鼓舞我们前进。但批判是深刻的,他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利己主义者的丑恶。这也就加强了我们力求去掉自己身上任何一点和巴拉文相同相通之处的决心,从而也就使我们向树立新的道德品质前进了一步。
(注一)、(注三)马林科夫在苏联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
(注二)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外国文书籍出版局版第七六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