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表达精准到位的方法与路径
2025-02-20刘冰

提升新闻表达水平,需要从新闻实践中总结、学习。在新闻实践过程中,新闻表达出现缺陷、错误的情况并不少见,这些反面案例值得我们警醒。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陈效卫博士具有丰富的媒体工作经验,他认真观察记录,对新闻报道中常见错误进行归类、分析,提炼出鲜活的洞见。我先是有幸看到陈效卫博士的底稿,并积极帮忙联系过几家出版社。最终,这部著作与人民日报出版社结缘,并以《人民日报记者说:表达如何精准到位》(以下简称《表达如何精准到位》)为题正式出版,这是非常值得庆贺的事情,我也由衷地为作者感到高兴。该书对提升新闻业务能力非常有益,值得新闻工作者以及有志于从事传媒工作的新闻学子认真研读。
系统梳理典型错误案例
新闻表达出现谬误并非个别现象,这让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大打折扣,也损害了新闻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无论新媒体技术如何发展,新闻表达都是新闻工作者的核心职业技能。新闻表达需要我们娴熟地掌控语言,对新闻事实的反映要精准到位。新闻表达做到精准到位并非易事,它具有挑战性,需要我们具有长期学习的精神,养成字斟句酌的习惯。对待新闻表达,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应该孜孜以求,常抓不懈。
该书系统梳理了新闻报道中的典型错误案例,为新闻工作者提升新闻表达能力、规避新闻表达谬误提供了案例支持,让我们举一反三,有利于系统认识错误表达的类型,掌握正确表达的方法和技巧。全书分为新闻要素、报道内容、文字逻辑三篇,上篇针对时间、地点和人物等三大新闻要素,共计三章;中篇针对政治外交、经济科技、法律军事、自然等报道内容,共计四章;下篇针对文字词语、语法逻辑、数字量词、标号字母(词),共计四章。作者选取新闻报道中的典型错误案例,有针对性地从历史、文化、语言等多个角度展开溯源,系统剖析新闻表达错误形成的原因,进而给出合理修改方案,总结出有效规避错误的方法和技巧,供广大新闻工作者参考。
陈效卫博士将新闻报道中常见的表达错误分为相互交叉的五个主要类别。一是赘述:有的表达冗长繁琐,挤压了重要信息的空间,没有做到避繁就简。二是遗漏:本应该是完整的表述,却漏掉了关键字词,如将“零的突破”写成了“零突破”,遗漏了“的”。三是混淆:把甲说成了乙,张冠李戴,如把“级”说成“届”,把“任”说成“届”。四是臆造:违背真实客观原则,自己生造词语,传递了错误信息,如把“美洲豹”写成压根不存在的“美洲虎”。五是出“格”:表述不规范,标号错位,该换算的不换算,汉语表达中字母词满天飞。
上述五种分类较为全面、系统,有利于我们清晰认识新闻表达出现的问题。分类标准是相对的,在新闻实践中出现的表达错误往往具有综合性,会出现同时表现为多种类别错误的特征。对表达错误的认识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需要在此基础上找到修改的方法和技巧,切实提升新闻表达水平。
新闻写作要讲究,不能将就
“新闻行业越来越需要从业者具备高度的技术敏感性和学习能力”,从事新闻工作,需要勤于学习、思考,不断廓清认识,对于拿不准的问题要多方探究确认,不能得过且过,马虎大意。我们写作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拿不准的情况,比如“1970年代”这样的表述是否合乎规范?类似“1970年代”这样的写作表述简洁,不易算错,便于表述第一个10年,有利于与国际接轨,越来越得到了人们的认可。陈效卫博士作出了具体分析,明确了这种写法是完全可以的,廓清了认识,让我们以后遇到类似情况不再犹豫不决。
时间要素是新闻合法性的体现,每一篇报道都要凸显事实发生的时新性。新闻报道中涉及时间的描述大多要交代日期,人们经常耳闻阳历、阴历、公历、农历等历法称谓,有时就容易混淆,拿不准。其实,阳历是基于太阳的历法,阴历是基于月亮的历法。现代公历是国际通用的日历,公历也称阳历。农历则是阴阳合历,属于中国传统历法。我们工作中主要采用公历,但在过节、涉及农村生活及传统表述时则会采用农历。央视《新闻联播》主持人在节目开头播报当天日期,通常用的是类似“晚上好!今天是10月10号,星期四,农历九月初八”这种表达方法,其采用的就是先说公历再说农历日期的做法。但对于“日”的表述,广播电视节目是念出来的,用“号”;报纸及网络页面报道是用文字呈现的,用“日”。陈效卫博士说,与季度相关的传统表述,不能用阳历来衡量。汉语涉及月份和季节的传统表述用的是农历,但报道采用公历日期出错的情况也不少,应该注意核实。如“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烟花三月”指的是农历三月,对应的是公历4月或5月,新闻报道就不应该直接写成公历的“3月”。
有的报道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混淆了视听。其实,火烧圆明园是英法联军1860年攻入北京之后的恶行,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是1900年的事情了。出现类似情况,说明我们记者历史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又没有及时去查阅相关文献。我们在新闻工作中要注意加强各类相关知识的学习力度,更要增强防范意识,不可马马虎虎,粗心大意。
新闻写作要讲究,不能将就。我们下笔要谨慎,要想一想这样写是否合理,效果好不好。新闻报道《全球华人线上线下同拜轩辕皇帝:炎黄子孙心相连》用“炎黄子孙”表征“中华儿女”,这个说法是不妥的。《表达如何精准到位》一书对此作了分析,令人深思,也增强了我们的认知。黄帝、炎帝、蚩尤被尊为“华夏文明三始祖”,“炎黄子孙”主要指汉族,蚩尤后人有的融入了汉族,有的演变成了今天的苗、瑶、畲等少数民族。大陆的藏族、满族、蒙古族、俄罗斯族以及台湾的高山族等都有各自独特的民族历史,同样不属于“炎黄子孙”范畴。早在1985年,中宣部就要求在党和国家机关文件及领导人的正式讲话中,用“中华民族”而不是“炎黄子孙”来代称“中国各族人民”。今天,我们也在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事情,否则,我们的报道就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也不利于民族团结。新闻写作要充分考虑客观事实,考虑传播效果,不能马虎大意。
语言表达要恰当得体规范
新闻工作者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熟练掌握新闻语言。总体上讲,新闻语言是一种白描性的语言:简练而直接地写作,文笔质朴,力避浮华,不做作,不卖弄,返璞归真。新闻报道要求运用准确、具体、通俗、清晰、简洁的语言叙述事实,这种要求看似简单,但对缺少专业训练和新闻实战经验的人来说却实在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新闻语言的运用要得体,选用恰当的字词,注意职业伦理及表达的规范性。同样是写“死”,就有不同的表达方法,“死了”“逝世”“心脏停止了跳动”“作古”“驾鹤西行”“撒手而去”“吹灯拔蜡”等不一而足。如果把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放错了地方,就不合适了。2020年7月30日,台湾地区前领导人李登辉在台北病亡。李登辉在破坏祖国统一方面起到了恶劣作用,大陆和台湾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广大同胞对他没有好感。新华社公众号的新闻标题是《台湾当局前领导人李登辉病亡》。考虑到李登辉的所作所为以及两岸两党关系的实际情况,新华社使用中性词语“病亡”,遵循了客观原则,措辞是恰当的。“病逝”“逝世”等词语含有敬意,如果用在李登辉身上,容易激起读者的愤怒,是不妥的。此外,“谢世”“仙逝”“作古”“驾鹤西行”“撒手而去”等词语多是文学作品中的委婉语言,并不符合新闻文体的要求,新闻报道中一般也不用这类说法。我的一位朋友说,应该用“病死”。其实“病死”与“病亡”都属于中性词语,区别不是很大,都可以用。
一些自媒体的标题则充满了仇恨,如《三姓家奴李登辉吹灯拔蜡,台独末日如丧考妣》《台毒教父李登辉死了,遗臭万年的炮灰!》《老贼李登辉,终于死了!》《最新消息!中国当代最大汉奸李登辉,死了!》《突发!李登辉去世这次是真的!他的日本爹正在蓄谋搞大事情!》。这些标题的表述没有遵循新闻客观原则,采用了感情色彩极其强烈的词语,甚至变成了谩骂,不如新华社的报道专业。新华社稿件的正文很短,只有一句话:“据台北荣民总医院消息,台湾当局前领导人李登辉30日在台北病亡,终年97岁。”不要小看这一句话报道,它也是很有玄机的。第一部分,“据台北荣民总医院消息”,交代了消息来源于医院,表明新华社没有专门派记者采访,暗含对李登辉的轻视之意;第二部分对李登辉身份的介绍是“台湾当局前领导人”,这是规范用语,有政治意识;第三部分“终年97岁”,“终年”也是个中性词语,恰当得体,若用含有褒义感情色彩的“享年”就不合适了。新华社的这篇报道保持了克制和理性,没有把新闻报道变成骂大街,体现了专业操守,其用语很有分寸感,可谓是深思熟虑。
新闻表达中写错别字的情况非常多,如把“主旋律”写成“主弦律”,“血脉偾张”写成“血脉贲张”,“勠力同心”写成“戳力同心”,“捅娄子”写成“捅篓子”,“一览众山小”写成“一揽众山小”。稿件中出现语病的情况也不少,主要表现为冗余、残缺、搭配不当、句式错位。记者缺乏数字意识,导致数字量词表述不正确,出现表述失当、多算、少算、漏算和不算等想当然的错误。在常见的10多种标点符号中,记者较容易出错的有间隔号、连接号、着重号、书名号、引号等。《表达如何精准到位》一书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归类分析,从文字词语、语法逻辑、数字量词、标号字母等4个方面展开阐释,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我们应该注意阅读学习,提升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写得恰当得体。
不管记者学历有多高,都要有终身学习语言的意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很多高学历人士写文章,仍然存在语病和错别字现象,有的情况还很严重。我们要毫不松懈地学习汉字,字典是最好的老师。即便到了网络时代,我们从事文字工作仍然需要配备一本字典,遇到拿不准的字词要马上查阅字典。我们写完了文章还要认真校对,一是使用软件校对稿件,将查找出的错别字消灭一遍;二是采取人工校对方式,让文章更加干净利落。
(作者为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