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四千”精神中探寻奋斗的真谛

2025-02-20刘学民

人民周刊 2025年2期
关键词:企业家精神企业

人民日报出版社近日出版的《奋斗的足迹:“四千”精神的践行者》一书的作者汪李萍,以其敏锐的视角、独特的角度、深邃的内涵、质朴的语言,聚焦20余位浙商民营企业家在创业、创新和发展过程中,通过弘扬“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展现的奋斗传奇故事的深刻意义和当代价值。该书读后令人振奋、催人奋进,具有极强的时代感染力和启发性,是新时代在“四千”精神中深入探寻奋斗真谛的一部力作。

国务院总理李强在2024年3月13日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记者会上,谈及民营经济发展时,特别提到了“四千精神”的重要性。他强调,“四千精神”代表着一种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的创业态度。鼓励广大民营企业家在新时代背景下,继续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坚定信心,勇攀创业高峰。

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贡献了中国经济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就业岗位,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以及强大的创新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民营企业家一路走来充满诸多艰辛和不易。浙江民企数量多,企业家们用汗水和智慧凝结而成的“四千”精神,既体现了浙商敢为人先、勇于开拓的胆识,也展现了他们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毅力,成为在企业发展道路上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

作者通过深入访谈、促膝交流,真情实感地记录了他们在创业创新中弘扬“四千”精神的艰难历程、优秀品质和辉煌成就。书中人物跨越时间、年龄与行业的界限,既有深耕实业的匠心企业家,也有科技创新的领军人物;既有新兴产业的引领者,也有新近接班的创二代。他们虽起点各异、做法不同,却都怀揣着共同的梦想与追求,勇于挑战自我,共同绘就了“四千”精神的生动画卷,深刻诠释了“千辛万苦”的坚韧与执着。该书不仅是时代精神的缩影与奋斗者群像的生动展现,更是从企业家起步的源头寻找奋斗者“活水”的真实写照。

在创业中体现“四千”精神

展现出奋斗的新足迹

作者在书中记述的具有影响力与代表性的企业家们,其共同的特点是坚守使命、深耕企业、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在创业道路上,他们历经风雨、筚路蓝缕,面对重重挑战与困境,始终保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他们夜以继日地奋斗,为突破困境而擦干眼泪,为赢得市场而跋山涉水,为奠定基础而付出艰辛努力,集中展示出企业家在改革开放之初敢于改革、善于拼搏、勇于担当的品质。他们满怀家国情怀和鸿鹄之志,立足浙江,走遍全国,走向世界,创造了中国奇迹。

漫漫创业路,流逝的是年华,不变的是追求卓越的初心。王敏良、朱重庆、邵建雄等企业家在创业起步阶段,或者白手起家,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奇迹;或者锐意进取,在创新发展中升华高度;或者拥抱世界,在发展对外经济中展现海纳百川的胸怀。在创业过程中,他们有过成功的喜悦,更有过山重水复的迷茫、受挫的无奈与泪水,以及重重困难和挑战,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

1963年出生的丁列明,现任贝达药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他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后作为访问学者赴美留学,其间,获得阿肯色大学病理学博士学位,成为一名病理科执业医师。在别人看来,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他实现了人生梦想,堪称人生赢家,但在他内心,异国他乡十余载,始终牵挂着祖国。丁列明说:“我们选择回国开发,虽然充满艰难,但有国家的支持和大家的助力,才有机会完成整个过程。”2011年6月7日,中国第一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盐酸埃克替尼(商品名:凯美纳)获批上市,打响了国产创新药的“第一枪”,一举打破进口药的垄断,开启了中国小分子靶向药物研发的新纪元,成为中国医药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

科润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荣说:“创业这么多年,经历过很多挫折,但是我一直坚守着主业,这是我最值得骄傲的地方。”从做开关产品销售开始,他就与电力设备产品结下了不解之缘,这种情感,支撑着他不断将主业“做强、做优、做精”。

这些企业家以开放包容的胸怀、互利共赢的理念、锐意进取的精神与务实苦干的意志,将浙商精神发扬光大。在当前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更需要弘扬和践行企业家的创业精神。

在创新中坚守“四千”精神

谱写了奋斗的新历程

创新是浙商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法宝。作者通过挖掘、描述企业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发挥聪明才智,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使企业跃入发展快车道,展现出非凡的创新能力和领导才能,推动企业形成独特的精神内核与品质,不断延续企业新的生命周期。

1971年出生的吴华聪,现任金浪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创建的金浪动力有限公司,承载着他要走出路桥、走出浙江、面向整个中国的创新梦想,力争将金浪打造成摩托车中的兰博基尼。星月集团有限公司总裁胡济荣,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作为集团创新发展的三面旗帜。在谈论星月为何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时,他表示,最核心的理念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强盛民族企业。“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谁不能创新,谁就无法在市场博弈中立足。”从研发到涉足新材料、新医学领域,星月已成为涉足药、械、门、农机、新风、地毯等十大产业的无区域企业集团。

书中提到的每一个产业,都聚焦从创业到创新的艰难历程。创新让人才有更好的用武之地,创新让企业完成华美转型,创新也实现了企业家的雄心壮志。王跃斌、陈海伦、胡济荣、俞巧仙等企业家,他们在时代洪流中不懈奋斗、稳步推进创新的坚韧与执着,对激发更多企业家的奋斗精神和创新意识都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无论是企业处于创业还是创新阶段,都需要在工作中具备“四千”精神,它能让我们在面对挑战时保持积极的态度,在遇到困难时不轻易放弃,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在传承中牢记“四千”精神

赓续着奋斗的新传奇

作者在书中运用大量篇幅为我们展示了多位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成长型年轻企业家,重点突出他们紧跟时代步伐,适应市场变化需求,抓住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执着追求,为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的事迹。

1982年2月出生于台州市的叶丽君,现任腾达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面对数字化时代企业管理的新要求,建筑行业如何在转型中提升效率?叶丽君提出强化数字技术赋能,提升工程管理能效。为此,他们自主研发了智慧管理平台“腾达建设云”,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自主研发的先进智能化企业管理系统,补齐了传统建筑领域的管理短板,实现互联协同、智能生产、科学管理等多元化功能。同时,他们还引入数字孪生技术,建立了实时态势感知系统,为施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有效保障施工过程的安全,真正达到盾构隧道施工的信息化、数字化与智能化。

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荣获浙江省首届十大杰出青年、首届风云浙商、全国劳动模范、浙江省改革开放三十年功勋企业家、中国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等荣誉称号。在几十载商海中,他用智能书写永恒,注重科技赋能,将创新当作发展的首要动力,将人才作为做大做强的根基,使企业保持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势头。

1975年出生于瑞安市的陈晓宇,现任浙江力诺流体控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白手起家的他,带领企业逐梦商海。他把企业发展归纳为从1.0版、2.0版到3.0版的三个阶段。在现代信息科技时代的背景下,信息化管理成为必然,为进一步提高集团的科学管理水平,他们不断突破和超越自我,逐步建立起较为系统和完整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他们把发扬当年“四千”精神的功夫,扎扎实实用到创新发展上,生产的产品不仅满足国内新需求,而且走出了国门。他们满腔家国情怀,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发展空间,心里始终装着企业生命周期,视同自己的生命一样,向新而行,用智慧才能和拼搏精神,不断地创造更新企业生存发展周期。他们始终顺应时代科技发展的新潮流,及时转型升级,充分发挥企业的内生动力,使企业保持旺盛发展的生命力。这是“四千”精神在现代优秀企业家身上的突出体现。

当前,浙江民营企业正进入代际传承的关键时期。据统计,浙江省约10%的上市公司董事长、约20%的专精特新和“隐形冠军”企业主要负责人、约40%的独角兽和准独角兽企业合伙人是“80后”。年轻一代企业家或自主创业,或继承家业,正逐渐成为民营经济的新生力量和主力军。同时,不少人也是创二代的杰出代表,在牢记前辈使命、传承“四千”精神、赓续奋斗目标中发挥着示范和引领作用,展现出新时代新型企业家的风采与担当。

书中介绍的作为创二代的宗馥莉,接班后以创造性思维发展企业,推动企业不断创新发展。她认为,无论是接班,还是创业,首先都要看自己是否有决心将这份事业专精地做下去。她对创业有独特的理解,即“创业从来不是完成式,而是进行式”。她认为制造业是非常辛苦的行业,但一步一个脚印带来的踏实感,是其他行业不能比拟的。在企业管理中,她始终如一地强调做长期主义者。正如她所讲的“对待事业总是抱着去创造、去突破的心态”,她认为“四千”精神的核心内涵之一就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做强企业,必须有长远的战略规划以及开阔的视野,而不能只注重眼前的利益。

由腾达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完成的杭州地铁1号线工程龙翔桥站、西湖文化广场站、杭州石桥立交工程,其背后的叶丽君也是一位睿智果敢、勇于奋进的“创二代”。她作为企业的掌门人,坚持父辈精神的传承和自身理念的创新,带领腾达建设在众星云集的企业中脱颖而出,在大型综合性建设工程领域闯出一番天地。

我国民营企业第一代“50后”企业家,开始逐渐淡出中心舞台。而其子女开始陆续浮出水面,接过父辈的旗帜,继承和发扬老一辈企业家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四千”精神,以继续“赶考”的心态、接力奔跑的状态、不懈奋进的姿态,不畏艰难,不惧挑战,以坚韧的毅力和无限的创造力,推动着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扛起创新创业创造的新担当,展示出强有力的领导才能和创新意识。

有数据显示,未来5至10年,我国将有300万家民营企业面临接班换代的境况,这已成为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企业要基业长青,要成为“百年老店”,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后继有人,这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才能穿越历史的洗礼,驶出风暴的考验,在面临各种未知危机的汪洋大海中,成功抵达“家业长青”“企业不败”的彼岸,书中记叙的几位企业家的事迹,可以为我们找到答案。这些年轻企业家的事业虽然是以父辈的艰辛创业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为起点的,这也使得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了更多的优势,但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面对突如其来的严峻困境和棘手问题,他们做到了从容、淡定和积极应对。他们的故事各不相同,但都深深烙印着“四千”精神的印记。他们将吃苦耐劳当成习惯,将谋求发展当成全部,将企业的发展、事业的传承根基牢牢扎向纵深,赓续着奋斗的新传奇。他们的成功,不仅仅表现为个人的成功,更彰显着“四千”精神的力量和奋斗的真谛,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去传播、去弘扬。

此外,本书还蕴含着的深刻启示就是:成功从非偶然之果。书中企业家的成功经历说明,成功是每个人心中都想要追求的目标,很多人也都有着丰富的才华和巨大的潜力,但只有少数人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因为他们有着比别人更多的汗水和泪水。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他们时刻铭记“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源于日复一日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坚持”。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走得更远,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实现更大的成功。也就是说,成功要有走遍千山万水的决心,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都要坚定地迈出脚步;要有说尽千言万语的耐心,与人沟通交流,寻求合作与支持;要有想尽千方百计的智慧,面对问题时灵活应变,寻找解决之道;要有吃尽千辛万苦的毅力,不怕吃苦受累,为了实现目标而努力拼搏。让我们从“四千”精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继续探寻奋斗的真谛。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前进路上仍然会充满荆棘和困难,仍然需要“四千”精神,“四千”精神也不会过时。正如本书作者、人民健康工会主席汪李萍在《奋斗的足迹》新书发布会暨“四千”精神践行者座谈会上所说的,能在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倾听创业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分享失败与挫折的教训,并记录这些故事,以期将“四千”精神发扬光大,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奋斗的足迹》告诉我们,“四千”精神所形成的向上力量,发挥着楷模引领、价值导向、影响深远的重要作用。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春风化雨,更是企业家迈向新时代的榜样力量。将激励企业家以力争上游的气概持之以恒地追逐梦想;鼓舞企业家以坚韧不拔的担当矢志不渝地攻坚克难;陶冶企业家以永不放弃的精神锐意进取地追求致远;促使企业家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坚毅和勇气阔步前行,共同谱写奋斗者的崭新篇章。

该书由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第十五届中央常务副主席刘晓峰,第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会长张首映作序。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苏士澍题写书名。全书立意高远,深入浅出,细腻真实,内涵丰富,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好教材。

(作者为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专家咨询委员)

猜你喜欢

企业家精神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