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学校人际关系差,根源居然在家庭
2025-02-20晓林
被家长漠视,使他自我价值感严重不足,加上情绪管理能力较弱,心中的敌意就会默默地滋生,遇到不开心的事就会爆发
小牧如果总是这样找同学的麻烦,在班里很快就会变成孤家寡人,不仅影响学习成绩,还会影响他的心理健康
高一男生小牧最近频繁与同学发生冲突,引起班主任祝老师的注意。
周一上午大课间,数学课代表抱回老师批改过的练习册,分发给同学。小牧正在聚精会神地查字典,练习册“啪”的一声落在他面前,吓了他一跳。
“干什么!”小牧抗议,“乱扔别人的东西,你连这点礼貌都不懂吗?”
课代表是名女生,连忙道歉:“对不起啊,没看到你正在用功,下次我一定注意。”
“我用功不用功关你什么事?”小牧不依不饶,“查字典而已,不劳讽刺!”
“我没有讽刺啊……”课代表几乎被气哭。
同学们看在眼里,都认为小牧过度敏感,但见他火气正盛,不想火上浇油,只好把课代表拉到一边去安慰。
在宿舍,小牧的矫情是出了名的,有一次差点儿引起肢体冲突。周五下午放学,室友们收拾好各自的物品准备下楼回家,小牧突然大喊:“谁偷了我的笔记本电脑?”
室友小李发现自己拿错了东西,正准备道歉,但听到“偷”字,忍不住骂道:“你会说人话吗?偷什么偷,就你这台破电脑,开机要两分钟,送给我我都不要!”
小牧冷笑,挖苦道:“我的电脑是不咋地,但里面存有我总结的‘化学知识链’,某人觊觎很长时间了。”小李正在为化学考试不及格烦恼,闻听此言大怒,扔下手里的行李就要与小牧厮打,幸好被室友拦住。
祝老师给小牧的妈妈史女士打电话,建议她带小牧看心理医生:“小牧如果总是这样找同学的麻烦,在班里很快就会变成孤家寡人,不仅影响学习成绩,还会影响他的心理健康。”
如果一个人小时候总是被忽视,需求得不到回应和尊重,长大后很可能出现敌意化投射行为
我与小牧聊了两个小时,没有发现他有社交恐惧、迫害妄想之类的心理障碍,但消极情绪非常明显。最终,我认为他频繁与同学发生冲突的心理原因是“敌意化投射”。
“敌意化投射?”史女士问,“这是一种什么病?严重吗?”
我告诉她,敌意化投射不是心理疾病,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当我们内心有恐惧、愤怒、焦虑等消极情绪时,会感觉痛苦,为减轻自己的痛苦,我们会不自觉地将这些消极情绪向外投射,认为自己的困扰是外界因素造成的。
“比如,”我举例说明,“昨天我去学校接女儿,我把车停在盲道上,被交警罚款200元。正生闷气,女儿上车,说学校要组织春游,每人交200元交通、食宿费。我火气上头,厉声道:‘你以为我的钱是风刮来的吗?’我冲女儿发火,其实是在自责停车不守法。”
史女士说:“就是找替罪羊发泄一下。是这样吗?”
我说:“可以这样理解。但必须说明,这种投射通常是无意识的。当人习惯性地认为自己的恐惧和不安来自其他人时,就无意中为自己制造了理由来怀疑、不信任他人,觉得他人充满威胁。因此,您不要责怪小牧。”
史女士不解:“他心里哪儿来那么多敌意呢?”
我告诉她,出现敌意化投射行为,原因大致有以下4种:
1.内心压抑着恐惧和不安
具有敌意化投射行为的人,内心深处往往压抑着恐惧和不安。他们可能经历过创伤、挫折,这些经历让他们对世界充满不信任和恐惧。为了保护自己,他们会通过攻击他人来建立一种虚假的安全感,以为只要自己先攻击他人,他人就不会伤害自己。
如果一个人小时候总是被忽视,需求得不到回应和尊重,长大后很可能出现敌意化投射行为。因为他不知道应该尊重别人,一旦他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心意,就会变得自私和不耐烦。即使在亲子关系中,这种现象也并不鲜见。
2.低自尊和自我价值感不足
低自尊和自我价值感不足的人也容易出现敌意化投射行为,因为他们对自己不满意,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为了弥补这种内心的空虚,他们会通过攻击他人来提升自己的价值感,认为通过贬低他人,可以让自己显得更强大、更有价值。
3.情绪管理能力较弱
有些人有愤怒、焦虑、沮丧等消极情绪时,不知道如何用正常的方式表达和释放,于是就会选择攻击他人来缓解自己的情绪压力。
4.模仿他人
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的行为模式有重要的影响,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周围的人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他很可能模仿这些行为,形成敌意化投射的习惯,破坏人际关系。
我问史女士:“您觉得小牧出现敌意化投射行为,原因符合哪一种?”
史女士垂泪:“好像都符合……”
她告诉我,她与丈夫性格不合,经常吵架,多次打算协议离婚,都架不住亲友的劝解而搁浅。每次吵架,丈夫都要摔东西,碗碟、椅子、台灯、钟表、电视机,抓到什么就摔什么,闹得邻里不安。最离谱的是,吵得不可开交时,史女士就打电话向婆婆告状,丈夫为了报复,打电话向丈母娘告状,两位老人便来评理,各自护短,于是夫妻俩的矛盾扩大为两个原生家庭的矛盾。
我问:“大人吵架的时候,小牧在干什么?”
史女士迷惑地看着我:“不知道,我们哪里顾得上他。我想,他可能在自己的房间里学习吧。”
“他在自己的房间里瑟瑟发抖!”我不客气地说,“小牧告诉我,爸妈吵架、摔东西的时候,他害怕极了,用卫生纸塞住耳朵,可是仍然听得见。上初二的时候,他听到打耳光的声音和您的尖叫,差一点儿就从窗口跳下去……”
史女士用哭声制止我说下去。
真正的成长不是改变他人,而是改变自己。当我们能够坦然面对并接纳原生家庭的全部时,我们就能以宽容、理解的心态对待他人
我告诉史女士,小牧出现敌意化投射行为,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根源是家庭环境不佳,他的内心长期压抑着恐惧和不安。被家长漠视,使他自我价值感严重不足,加上情绪管理能力较弱,心中的敌意就会默默地滋生,遇到不开心的事就会爆发。
史女士问:“敌意化投射有哪些危害?会不会影响小牧的心理健康?”
我说:“敌意化投射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目的是自我保护,无论投射得到怎样的反馈,小牧都会有发泄的快感,感觉心里好受一些。但长期来看,这种行为必然破坏人际关系,影响他的社会适应能力。若不及时矫正,心理健康堪忧。”
史女士用乞求的眼神望着我:“您快说说,我该怎样拯救我的儿子?”
“您只需要做一件事:改善家庭环境,杜绝暴力。”我说,“您和丈夫最好能言归于好,给小牧一个完整的家。如果实在无法共同生活,可以分居、离婚,但不要吵闹,不要摔东西,不要打扰邻里、亲友,更不要伤害小牧。我们都是成年人,应该有这份担当。”
史女士郑重地点头:“小牧的爸爸是讲道理的人,只是脾气不好,如果他知道我们吵架对小牧造成了这么严重的伤害,他一定会醒悟。”
经史女士授权,我对小牧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心理辅导,帮助他克服敌意化投射,重建人际关系。辅导要点如下:
1.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
我告诉小牧,当他对他人产生强烈的愤怒情绪时,一定要问自己:“这件事值得我发脾气吗?如果不值得,我的愤怒情绪从何而来?”这样的自问要重复多遍,直到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事后,还要进一步思考,追根溯源。当觉察到自己发脾气不过是借题发挥时,心理就获得了成长,开始做情绪的主人。
2.勇敢面对过去的家庭环境
家长经常吵架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耻辱,他不愿向他人提起,于是压抑在心里,成为难以释怀的心理包袱。我要求小牧讲述父母吵架的情形以及自己的感受,引导他宣泄压抑在心里的愤怒和委屈,然后告诉他:“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夫妻吵架很正常,大多吵着吵着就离婚了,你的父母吵了十多年没有离婚,说明他们的感情基础不错,你的家庭仍是完整的。至少,这方面你是幸运的。”我这样引导,目的是让小牧坦然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放下心理包袱。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所说:“当我们看清了自己的阴影,我们就获得了真正的力量。”
3.培养他的同理心
我与小牧玩角色扮演游戏,我扮演他来发脾气,找同学的麻烦,他扮演无辜的同学。游戏的目的是让他站在同学的角度体验被攻击的感受,进而消除他心中的敌意。“原来我的嘴脸这么可憎!”小牧十分惊讶,“我以为自己是受害者,没想到自己是霸凌者,至少是情绪霸凌者。不行,我得找机会向同学们道歉!”
4.原谅父母
我语重心长地对小牧说:“你的父母不太会营造家庭氛围,给你造成了困扰,但请你不要恨他们,因为他们是第一次做父母,没有经验。你原谅他们,受益的是你自己,因为仇恨是压在你身上的负担,会令你一生不安。只有放下它,你才能轻装前进。”
我告诉小牧,真正的成长不是改变他人,而是改变自己。当我们能够坦然面对并接纳原生家庭的全部时,我们就能以宽容、理解的心态对待他人。
“我不会恨他们。”小牧向我表示,“我只希望他们捐弃前嫌,过好下半辈子。”
我把小牧的希望转告史女士,她在电话里感动得号啕大哭。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