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能等到孩子要成家了, 才让他去了解异性

2025-02-20远方

现代家长 2025年2期
关键词:同龄异性家长

【人物名片】

陈一筠,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研究婚姻家庭与社会工作,回国后依旧从事相关研究。她关注家庭、关心女性、关爱儿童,出版的专著有《走向婚姻》《解读性的奥秘》《读懂孩子青春期》等。

家长要把青春期孩子的异性交往视为“早练”,而非“早恋”

青春期爱的教育是一个更隐私的话题,我认为最好由家长来唱主角

笔者:作为一位研究婚姻家庭的社会学者,您始终非常重视孩子的青春期教育。这是为什么?

陈一筠:这与我在社会实践工作中的痛切感受有关。

这些年,我国年轻人的感情生活失意和婚姻失败率大幅上升,原因何在?为什么始于自由择偶、结合于浪漫爱情的现代婚姻会纷纷陷入困境?为什么许多青年男女无法享有期盼中的爱情?为什么饱尝失败之苦的男女再度进入婚姻会重蹈覆辙?

很多当事者把原因归于“性格不合”、“感情破裂”、“没有共同语言”等。然而,追溯成长经历,我发现他们大多在婚前没有获得足够的爱的教育,他们中的一方或双方对爱情很迷茫、对婚姻很无知。那么,一个人应当什么时候学习两性交往的人生必修课呢?答案是青春期。

笔者:这种教育由谁来做更好,老师还是家长?

陈一筠:现在学界普遍认为,孩子上小学四年级就算进入青春期,就要接受青春期教育。在学校,老师会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热心程度、观念和能力,对孩子提供青春期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的知识,但是青春期爱的教育是一个更隐私的话题,我认为最好由家长来唱主角。

北京海淀区某学校曾发生一起少女杀婴案。一名17岁女生怀孕了,家长、老师都没发现。结果,她在卧室把孩子生下来,慌乱中切断脐带,把婴儿扔到窗外。

这件事令人震惊:她上高二,物理、化学乃至天文知识都懂得不少,唯独不懂应该如何保护自己,更不知道扼杀生命是犯罪。我们曾组织专家、校长、家长、学生就此事进行讨论,得出以下基本一致的结论。

1.青春期爱与性的有关知识,作为科学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应当在学校统一传授。遗憾的是,由于没有这方面的课程指南,加上应试教育的压力,这方面内容不在考核范围内,多数学校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2.青春期的异性交往、性心理和性行为教育,较为个性化并带隐私性,建议这方面的教育还是由家长来承担。

因为孩子的身心发育有早有晚,加上每个孩子的生活状况不同,因此在学校讲解一般青春期知识的基础上,家长有必要针对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通过敞开心扉的交谈,完成对孩子青春期爱的教育。比如,和孩子一起做家务时,家长可以不经意地放出话题,即使谈话进行不下去,双方也不会太尴尬。家长也可以向孩子讲述自己年轻时遭遇过的情感经历,或者和孩子谈论从手机、电视、电影中看到的情感事件,这样孩子就不会感到难为情。

另外,孩子在家里更放松,更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感受或者提出疑问,而这也利于家长走进孩子的内心。

在学校,老师面对一个班四五十名学生,只能讲一些基础知识,很难有针对性,而且目前学校的青春期教育,普遍落后于孩子的现实需求,这更需要通过家长去弥补。

家长一定要把广义的青春期教育付诸实践,让孩子接受社会主流的性价值观

笔者:青春期教育包括哪些内容?

陈一筠:青春期教育,有狭义的定义和广义的定义之分。

狭义地说,青春期教育是以性健康教育为核心和主线的教育,讲生命的孕育和诞生的基本知识、青春期发育的生理规律、青春期体貌的变化,以及性的安全和身心保护等。

广义地说,青春期教育作为爱的教育,我们应当帮助孩子学习两性之间的友情、爱情、择偶、婚姻等人生课程,懂得性别差异与性别角色的基本概念,懂得男女相互尊重与平等的道德理念。

家长一定要把广义的青春期教育付诸实践,让孩子接受社会主流的性价值观。

性价值观问题,在任何一个多元社会都存在分歧和争议。西方部分自由派人士的“价值中立”、“无价值导向”的教育,我们认为是不可行的,我们认同的理念是—

1.性是一个人生命中自然而健康的组成部分,人类与动物的性本能,区别在于人类的性与爱是相联系的。

2.人类的性爱具有生理、心理、伦理、社会和精神等各个层面,把这些层面完整结合起来的性才是健康的。

3.每个人的性取向和性表现方式可能不同,但均有其尊严和价值;一切形式的性歧视、性虐待、性暴力都是对人权的侵犯,任何性行为都不应当带有强制性和剥削性。

4.任何性行为都是有后果的,因此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在性行为上做出对自己和对他人高度负责的选择。家长要明确告诉孩子:尚未成熟、不懂得性爱的意义就涉足性关系是冒险之举;少女怀孕、堕胎会伤害健康;因不洁性行为而感染艾滋病可能殃及生命,洁身自爱是远离艾滋病的最有效办法。

5.青春期孩子有权获得预防怀孕和预防性疾病的科学信息,以便做到知情选择;还要让他们知道在哪里可以获得性健康咨询、遇到紧急情况可以到哪里求助。

“公开放电,比较安全,私下放电,十分危险;集体放电,很是安全,个体放电,难免危险。”

笔者:很多家长尤其有女儿的家长,担心孩子早恋,他们对孩子青春期的异性交往严防死守。对此,您怎么看?

陈一筠:青春期的异性交往是孩子社会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他们不可剥夺的基本需求和权利。遗憾的是,目前仍有一些家长、老师对孩子青春期的异性交往围追堵截,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要知道,禁忌只能加剧饥渴,压制必然助长逆反。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性冲动、性压力一直困扰着他们,如果没有正当途径缓解,就会在歪门邪道上爆发。所以,家长有必要了解青春期异性交往的好处。

笔者:青春期的异性交往有哪些好处?

陈一筠:1.愉悦心情,释放性压力

如今,应试教育的压力从小学就开始了,然而孩子生性是要玩乐的。孩子小时候,有家长陪着、哄着玩。到了青春期,他们不愿意跟家长玩了,更愿意找同龄伙伴玩,尤其是同龄的异性伙伴。为什么?因为他们此时体内开始大量分泌性激素,少男少女注定要相互吸引。

记得教育部曾下通知,小学生可以跳集体舞,中学生可跳探戈、华尔兹。为什么?因为中小学生需要通过正大光明的手拉手的接触来释放性压力。“公开放电,比较安全,私下放电,十分危险;集体放电,很是安全,个体放电,难免危险。”家长要明白这个道理,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体验与异性交往的乐趣。

2.掌握与异性交往的基本要领,为今后的恋爱、择偶做准备

女孩到了青春期,会不自觉地被身边最亲近的异性所吸引,于是优秀的父亲就会成为女儿心中第一个异性偶像。男孩到了青春期,对母亲也有同样的心理。然而,如果女儿长期“恋父”、儿子长期“恋母”,会影响他们今后与同辈异性的交往,甚至形成择偶偏差。所以,家长要尽早帮助孩子把目光投向同龄异性群体,让他们靠近、了解同龄异性,掌握与同龄异性交往的基本常识。其实,这也是在为今后的恋爱、择偶做准备。

我们都知道,孩子不能等到要考试了再去读书,而要先读书再去参加考试。同理,孩子也不能等到要成家了,才去了解异性。很难想象,在青春期不曾有过充分的、自然的异性交往的人,到20多岁,突然就懂得与异性建立良好关系,进而组建幸福婚姻。

如今,有些孩子在中学埋头苦读,上大学后疯狂恋爱,甚至把同居当练习,合则留、不合则散。还有些孩子在青春期没有与异性交往的经验,到了该成家的年龄,不知如何选择,碰到谁就是谁,轻率结婚又轻率离婚。

社会实践工作中,我看到很多悲剧因此酿成,所以建议家长一定要把孩子的青春期异性交往视为“早练”,不是“早恋”,鼓励孩子多参与集体活动,而不是对孩子的异性交往围追堵截,同时指导孩子把握分寸、别做冒险的事。孩子有了与异性相处的经验,懂得建立和维护亲密关系,将来在婚姻大事上才不会“考”不及格。要知道,在婚姻大事上“考”不及格,比中考、高考失败的后果更严重。

3.友情互助,维护心理健康

青春期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很多烦恼,如,不悦纳自己的体貌、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不好等。此时,孩子就像掉入泥潭,需要有人拉一把。

谁来拉?首先是家长。可如今鲜有家长能够走进孩子的内心、理解孩子的困境,而是普遍将目光盯在孩子的考试分数上。那么,孩子还能指望谁?那就是同龄朋友、同学,尤其是异性的同龄朋友、同学。

青春期的孩子有了烦恼,来自异性朋友、同学的劝慰最有效。因为年龄相仿,他们的话最能设身处地,又因为来自异性,自带一种天然的魔力。这是家长、老师都难以替代的。

4.优势互补,促进自尊与自信的发展

脑科学研究告诉我们,男女在智商上并无差异,但在智力结构和发展方向上有所差异。一般来讲,男性长于逻辑思维、抽象记忆,地理方位感强;女性长于形象思维、机械记忆,语言功能强。男女在一起学习、交流,能够优势互补,克服性别带来的智力局限。

青春期是孩子建立自尊、自信的关键期。此时,他在乎谁,就会在谁的面前努力表现,以获取对方的好感,满足自尊的需要。如,一个初二男孩不注意个人卫生,老师、家长多次批评都不管用,后来不知从哪天起,他开始每天洗澡、换衣服,并对发型、服饰也讲究起来。为什么?因为他喜欢上了一个女孩,因此在意起了自己的外在形象。

笔者:没想到,孩子在青春期与异性交往的意义这么重大。广大家长一定要认识到,想让自己的孩子以后过得幸福,就一定要对青春期的孩子做正确引导。

【编辑:杨"子】

猜你喜欢

同龄异性家长
浦东美术馆·大玻璃·独异性
异性组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异性齿轮大赏
我心中的好家长
Let's play!一起玩吧!
家长请吃药Ⅱ
高个子不可怕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父 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