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冬日的花样冰雪运动
2025-02-19侯印国
提起冰雪运动,你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八成是冬奥会赛场上的花样滑冰运动员,其实在中国古代,就有非常专业的冰雪运动和冰雪娱乐项目,如冰上速滑、冰上杂技乃至冰上足球、冰上射箭,不仅有专业的冰雪运动队和专业赛事,也有广泛的民间参与者。
采冰
古人很早就把冰视为重要的资源,周代有专门负责藏冰的机构,官员称之为“凌人”。这个机构有数十名工作人员,负责冬天在深山凿取冰块并储藏,等到天气炎热之际或者礼仪需要之时再来取用。《诗经·七月》里“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入凌阴”的诗句正是对采冰、藏冰过程的生动描述,诗句中的“凌阴”也叫“凌室”,就是专门用来藏冰的仓库。
从商周以来,不同时期的采冰和藏冰仪式和方法都有不同。到了清代,政府采冰往往是在腊八这天,不再从深山采冰,而是就近从京城的河湖中直接取冰。汉代的凌室位于著名的未央宫内,清代冰窖数目众多,有皇家内窖,也有各种土窖。明代以来还有民间采冰销冰的行业。
“木马”与冰床
虽然采冰、用冰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想象在冰雪上的嬉戏和运动必然也很早就已经展开,但史料里能看到的冰雪运动的雏形一直要到南北朝以后,而且出现在对北方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的描述之中。《北史》记载北室韦人生活的地方“地多积雪,惧陷坑阱”,所以他们“骑木而行”。《新唐书》中描述拔野古人“乘木逐鹿冰上”,在冰雪上乘着一块木板追捕鹿群,可以想象这两则史料中的“木”,都是类似雪橇之类的设备。
《新唐书》还记载有“木马突厥三部落”,他们乘着一种叫“木马”的设备在冰上飞驰。从文字来看,乘“木马”的人一只脚的脚下有块木板,腋下夹着一根曲棍,用另一只脚向后踩踏冰面,使得人在木板上飞速向前滑行,踩一下就能滑行百步之远。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无疑就是滑雪运动了。
宋代以来汉族中流行的冰上工具是一种冰床,宋代称之为“凌床”。这种“凌床”既可以用来拉货,也可以用来坐人。“冬月载蒲苇,悉用凌床,官员亦乘之。”沈括《梦溪笔谈》中说他在河朔一带看到大量“凌床”,询问用途,被告知都是供官员使用,拉冰床的人纷纷说这是“运使凌床”“提刑凌床”,听到的人哈哈大笑。这是因为“凌床”的发音和死人用的“灵床”一样。明代以后称之为“拖床”,明代太监刘若愚的《酌中志》中记载:“至冬冰冻,可拖床,以木板上加交床或藁荐,一人前引绳,可拉二三人,行冰如飞。”这本书中还记载,嘉靖二十一年(1542)正月十六日,皇太子去宫中见皇帝就是乘坐拖床前往拜见,当时内阁首辅夏言有诗云“胡床稳坐度层冰”,描写的正是这个情景。当时北京入冬后,有不少贫民便临时从事“拖床”挣钱。清代冰床更为常见,乾隆皇帝就喜欢乘坐,我们现在可以从图像中看到乾隆的拖床。乾隆曾写过《御制雪中坐冰床即景》诗,宫廷画家钱维城据此绘制了《御制雪中坐冰床即景卷》,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如果是大户人家,庄园巨大,配有自家专用的冰床,《红楼梦》中大观园里便有专门拉冰床的仆役。
清代的国家冰雪运动会
冰雪运动的国家赛事和国家队是清代初年才开始出现的。康熙年间,北京八旗士兵组织冰上运动,主要形式有娱乐性的冰上“拖床”和带有军事训练色彩的“冰球”。所谓的“拖床”,康熙朝大臣高士奇《金鳌退食笔记》记载,“以木作平板,下用二足,裹以铁条,一人在前引绳,可坐三四人,行冰如飞”,是一块下面装有铁条的大木板,三四个人坐在木板上,由一人用绳子挽住木板在前拖行。当时的冰球和今天的赛事中的冰球运动不同,今天的冰球是用冰球杆击打冰上的圆球,八旗士卒们则是兵分两队抢夺一个皮球,“每队数十人,各有统领,分伍而立。以皮作球,掷于空中,俟其将堕,群起而争之,以得者为胜。或此队之人将得,则彼队之人蹴之令远。喧笑驰逐,以便捷勇敢为能”。
乾隆开始,冬天八旗的冰上赛事成为定制,称之为“冰嬉”,当时一般则称之为“跑冰鞋”,目的在于“习武行赏”。《皇朝通典》卷五十八记载:“国朝定例,每岁冬太液冰坚,令八旗与内府三旗简习冰嬉之技,分棚掷彩球,互程趫捷,并设旌门,悬的演射,校阅行赏”,冬至太液池结冰坚实后,就会举行冰嬉大典。“分棚掷球”延续了康熙朝冰球的基本形式,更加富有挑战性。“互程趫捷”字面意思就是“互相较量矫健敏捷”,实际上类似冰上速滑比赛。“悬的演射”则是在场内悬挂靶子,一边滑冰一边射箭,是对滑冰和射箭水平的双重考验。
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对冰嬉项目有详细的介绍,分为“抢等”“抢球”“转龙射球”等精彩环节,“冰鞋以一铁直条嵌鞋底中,作势一奔,迅如飞羽。始曰抢等”,这是以竞速为目的的滑冰比赛。“抢球”则是“兵分左右队,左衣红,右即衣黄。既成列,御前侍卫以一皮球猛踢之至中队,众兵争抢,得球者复掷,则复抢焉。有此已得球,而彼复夺之者;或坠冰上,复跃起数丈,又遥接之”。两队分别穿红衣和黄衣,比赛开始时,御前侍卫用力将皮球踢到两队中间,两队进行激烈的争夺,这段文字将争夺的场景写得栩栩如生,读来仿佛遥看一场冬奥会一般。“转龙射球”则是“走队时,按八旗之色,以一人执小旗前导,二人执弓矢随于后,凡执旗者一二百人,执弓矢者倍之,盘旋曲折行冰上。远望之,蜿蜒如龙。将近御座处,设旌门,上悬一球,曰天球,下置一球,曰地球。转龙之队疾趋至,一射天球,一射地球”。“运动员们”按照八旗次序列队滑行,其中有一两百人手执旗子,更有数百人手持弓箭,大家在冰面上一圈圈盘旋而行,好像蜿蜒游走的神龙,这就叫“转龙”。在靠近皇帝御座的地方架设有一个旌门,上面悬挂着一个大彩球,地上还放置着一个彩球,分别叫“天球”和“地球”,飞滑而过的“运动员们”分别弯弓射击两个彩球。嘉庆帝《御制观冰嬉诗》说“飞矢射时全命中,彩球抛处又分堋”,可见水平极高,箭无虚发。
根据学者研究,一次冰嬉的参与人员,前后大约在五千人,冰嬉期间的观众也有数千人,堪称大型冰雪运动会。冰嬉大典的时长约为十天,皇帝会多次前往观看,例如乾隆十七年(1752)起居注记载,乾隆分别在当年的十二月初一、初三、初七、初八日,幸瀛台阅冰嬉。乾隆帝曾亲作《冰嬉赋》,其《御制诗集》中也有不少关于“冰嬉”的诗句,如“待引鱼龙辉火树,先招鸾凤试冰嬉”“冰床南渡阅冰嬉,行赏多因恵八旗”之类,可见他对这项活动的高度重视。乾隆帝还会亲自乘坐冰床参加比赛,嘉庆帝就说“皇父(即乾隆)亲御冰床,第其高下,以次颁赏”。据《清稗类钞》,乾隆的冰床“以黄缎为幄,如轿式然,以八人推挽之,罽帱貂座”,堪称冰上龙舟,非常豪华气派。嘉庆之后,将“冰嬉”称为“冰技”,更加突出了其专业性,在《嘉庆实录》《道光实录》中,可以看到大量“上幸瀛台,阅冰技”“上幸北海,阅冰技”的记录。
(编辑 郑儒凤 zrf91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