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光蓄热温室,建在身边的“菜篮子”

2025-02-19张建

风流一代·青春 2025年1期
关键词:日喀则海拔大棚

来自西藏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的次仁曲宗进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读书时,发现南京的蔬菜品种多样,价廉物美。相比之下,自己老家的蔬菜价格贵了不少,秋冬季更是吃不上蔬菜。南木林县海拔4900米,属于典型的高寒气候区域,可种植的蔬菜品种极为有限。秋冬季,蔬菜种植受到气候的制约面临挑战。此外,由于地势偏远且交通不便,蔬菜运输同样困难重重。

能不能让老家的乡亲们随时吃上价格实惠的蔬菜呢?2022年,她与来自东部地区的同学陈炫佑、刘义凤组建团队,力争让家乡的乡亲们实现“蔬菜自由”。

获悉次仁曲宗和团队的创新构想后,学校高度重视,并立即着手调配资源,将次仁曲宗和同学们成立的小规模团队进行扩展,成立“日光蓄热温室——高原边民家门口的菜篮子”项目团队,周志轩是项目的指导老师之一。

项目推进初期,周志轩和团队成员去西藏实地调研,足迹遍及西藏六个市,深入考察了一百多座蔬菜大棚,累计行程达到15000千米。调研发现,在中海拔地区如拉萨,蔬菜供应相对充裕,当地相对适宜的种植条件与高效的物流网络,能够保障蔬菜的稳定供给。但到了中高海拔地区,如日喀则、阿里等地,吃菜成了当地民众的生活难题。

周志轩说,部分高海拔地区已建有若干大棚,那些大棚在春夏季可以种菜,一旦进入秋冬季,平均温度较低,大棚内的设施难以保障蔬菜生长所需。团队决定从提升大棚性能的角度出发,力求通过技术创新,让西藏同胞在寒冷的季节也能吃上新鲜蔬菜。

团队要面对一系列难题。

一开始,团队想过筑土墙、搭架子、盖塑料薄膜建大棚,后来发现建造这样的大棚需要使用大型机械,租金贵不说,南木林县海拔较高且道路崎岖,大型机械进入有点困难。

项目指导教师和江苏省农科院取得联系,在省农科院的帮助下提出了水基蓄热的方案。

团队自主研发了核心技术。针对西藏种植积温低的问题,他们研发了太阳能集热发电一体板,利用电力和废热双重加热水体,使棚内四季如春;针对昼夜温差大的“痛点”,通过动态水循环,使棚内昼夜温差缩小;针对管理水平不足的困境,构建了温室环境自动检测与控制系统,实现了多模态感知与反馈调节,减少了85%的人工操作。

团队分别于拉萨、日喀则、林芝以及南京进行传统大棚的试点改造,成员们在西藏与南京之间频繁往返,以确保试验的顺利进行。试验结果令人欣喜,特别是日喀则的试验大棚,即便是在寒冷的秋冬季节,蔬菜依然能够茁壮成长。

周志轩和团队并未因此自满,他们在试验中发现了若干挑战,大棚的建造成本过高成为规模化市场推广的一大障碍。后续,团队将对大棚的设计进行改进与优化,周志轩说:“项目肯定要继续做,我们并没有完全实现目标。”

团队的不懈努力不仅赢得了江苏援藏指挥部的认可,也收获了西藏当地的高度评价。在整个项目推进过程中,次仁曲宗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调研、试验、研发,再到市场推广,每一个关键环节都活跃着她的身影。在“挑战杯”的舞台上,她更是以流利的普通话,自信地展示团队与项目的风采。

猜你喜欢

日喀则海拔大棚
大棚妹子
大棚换茬季 肥料怎么选
谨防大棚房死灰复燃
高海拔的甘南
原地翻建大棚 注意啥
日喀则脱毒马铃薯原原种薯雾培生产技术
日喀则,天堂的邻居
南美三大高海拔球场
海拔4000米的父爱
日喀则“118”大到暴雪天气诊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