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卒”于未然,守护“脑”健康
2025-02-19张建
每年7月22日是“世界脑健康日”,在2024年7月21日举行的2024脑健康大会上,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陈竺介绍,我国脑卒中各项流行病学指标数据居高不下,发病率、死亡率占全球三分之一,患者数量占全球的28%。数据显示,1990年至2021年,我国脑卒中发病率上升143%,患者数量增加145%,造成沉重的疾病和社会负担。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俗称“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疾病,通常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及经济负担高的“五高”特点,被称为“健康杀手”。
如果患者是轻度脑卒中,症状不明显,且急救及时,再加上遵医嘱正规治疗及康复锻炼,可达到临床上的治愈效果。但大多数脑卒中患者不能被治愈,特别是治疗不及时或者重症患者,会留下明显的后遗症,如偏瘫、言语障碍、智力下降等。
假如能提前进行筛查,找出可能导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对潜在患者的健康可谓极大的福音,南京邮电大学“神巡护脑——国内首创脑卒中早筛仪”团队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团队的成立,源于队长霍程阳和另外两名同学都有创业的想法,且都关注到生命安全这个领域。之后,在多家医疗单位调研时,他们发现脑卒中患者不但治愈困难,有的患者甚至因病致贫。基于此,他们想研发一种便携式脑卒中早筛设备。
霍程阳发现,脑卒中其实是一种慢性积累、快速发病的疾病,比如缺血性脑卒中,因为脑血管有堵塞物,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突然发病,在短时间内不采取急救措施,患者可能会偏瘫甚至死亡。
传统的脑卒中筛查,居民要到正规的三甲医院做医学造影,而社区医院或乡镇医院不具备筛查脑卒中的条件。当前,脑卒中诊断存在三大“痛点”:检测流程长、疾病发现晚、时效性差。
霍程阳和团队设想中的早筛设备可以实现家用场景的实时监测,一旦检测出高危风险,可以对潜在患者开展早期干预。
依托南邮“双一流”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团队集智攻关,基于生物柔性材料和脑电信号解析技术,研发出操作简单、便于携带的穿戴式脑卒中早筛仪。在研发过程中,团队攻克了三个核心技术:第一是脑电的采集,柔性电极不仅优化电导率,而且极大提高了生物相容性;第二是脑电波信号功率放大器的设计;第三是构建脑中风机器学习模型。
2023年5月,霍程阳和两名同学共同成立南京芯柔绘脑科技有限公司。随后,他们带着早筛仪前往泰州市人民医院、美年大健康体检中心进行产品测试,获得试用反馈报告。目前,团队面向居民累计公益体检8000余人次,逐步推动脑卒中从“治已病”向“防未病”转变。
本科毕业后,霍程阳进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读研,南京的公司照常运转。
产品的技术迭代得到了学校课题组的支持,霍程阳说:“我们的项目起步相对较晚,能在‘小挑’的比赛中夺金,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校和老师的帮助,团队其他成员也沉下心,认真做好产品技术提升。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肯定是南京、深圳两地奔波,继续推动项目走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