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版”春节,过出“非一般”的年味

2025-02-19何勇海

风流一代·青春 2025年1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中华文化文化遗产

2024年12月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通过评审,决定将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中国已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数量位列全球第一。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是中国内涵最为深厚、内容最为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传统节日。数千年来,它不断维系和强化着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情感联结,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绵延赓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人过春节,过的是辞旧迎新的“时间之节”,更是情意深厚的“文化之节”,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

放眼世界,春节深植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人们着新衣、吃饺子、舞龙舞狮、互相拜年,春节因此得以在世界各地扩散。据报道,全球已有近20个国家将春节定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2023年12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更是推动中国春节向国际化迈进迈出重要的一步。近年来,每当中国过春节,从东方到西方,从北半球到南半球,很多国家点亮“中国红”,共享欢乐喜庆的节日氛围,感受绚烂多彩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

春节之所以越来越国际化,在于它不仅是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祈福纳祥的日子,还传承着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国家和平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人与人和睦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既然承载着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春节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春节文化得到更广泛的国际传播,对于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正如相关人士所说,希望春节所蕴含的和睦、和谐、和平的价值追求,能让世界各地消弭冲突,不同文明和谐共处,各国人民相知相亲。

有专家撰文指出:中华文化秉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追求“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高远理想,推崇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这些都是中华文化可供全球治理借鉴的思想智慧。春节恰恰是中华文化、价值取向和高远理想的集大成者。春节成为世界“非遗”,“中国年”成为“世界年”,可为全球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当然,春节申遗成功,意味着在保护和传承春节文化方面承担更多责任与义务。

首先要保护好春节的传统习俗,才能推动春节文化进一步“走出去”,让“欢乐春节”“四海同春”等海外春节活动品牌越办越红火,不断把春节的世界影响力推向新高度。像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给压岁钱等,是每个中华儿女过春节时的共同文化记忆。此外,还要深挖细抠其他春节文化,比如年画、窗花、花市、醒狮等习俗,又如拜神祭祖、纳福祈年,还有各地知名或不知名的春节习俗。

春节成为世界“非遗”,其传承更需要青少年参与,春节只有在代表未来与希望的青少年中广泛传播,才能在新时代社会背景和媒介环境下实现继承与创新。要将春节传统文化融入校园、家庭和社会生活,让青少年“日用而不觉、日学而不察”;要对春节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拓展、补充和完善,为春节注入新的活力;要创造性地使用短视频、全息投影、VR等新技术和新传播形式,为青少年打造新颖的春节文化传播场景和内容,让传统的年味儿融入现代的元素,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时代的朝气。

(编辑" 张建" 445718228@qq.com,西米绘图)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中华文化文化遗产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见证中华文明的甲骨文正在从高冷变得亲近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