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疗愈与心理课的碰撞和融合
2025-02-19徐冰沁
摘要:艺术疗愈是通过艺术创作、欣赏,帮助人们表达、探索和促进心灵成长的过程。作为一种专业疗法,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医疗、咨询、教育等领域,且效果明显。在心理课上,心理教师可以通过绘画、泥塑、拼贴、沙画、音乐等形式,将艺术疗愈融入心理课,帮助学生更好地释放情绪、探索自我和疗愈自我。
关键词:艺术;疗愈;创作;心理课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06-0024-03
一、艺术疗愈的内涵与起源
艺术疗愈作为一种专业疗法,已被广泛地使用在医疗、咨询等领域中,它主要是通过艺术创作(如绘画、雕塑、音乐创作等)、艺术欣赏(欣赏画作、聆听音乐等)以及艺术表达帮助人们体验和处理情绪、减轻压力、探索自我。
艺术疗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在古代,艺术就在健康方面发挥着作用,象征性表达是治疗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1]。近代,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弗洛伊德、荣格等心理学家的理论也对艺术疗愈产生了影响。弗洛伊德强调潜意识的重要性,他认为如果能把梦画出来,病人就会减轻无法描述梦境的挫败感,这使得人们开始关注艺术作品背后隐藏的心理内容;荣格对曼陀罗图画和病人的画有一定的探索,让人们意识到艺术在挖掘人类深层心理方面的巨大作用。20世纪中叶,人们越发相信艺术创作能促进恢复、改变和成长,艺术疗愈逐渐成为各界承认的专业领域。
二、艺术疗愈的作用
(一)情绪释放
艺术疗愈能够帮助人们释放情绪。它是一种非言语的表达过程,人们在创作艺术作品时,能够将内心的情绪和想法通过符号、图案等形式表达出来。在创作过程中,大脑中能调节情绪的血清素增加。同时,艺术疗愈还可以提升积极情绪,比如,在欣赏一些艺术作品(如听轻音乐、欣赏画作)时,内心会唤起愉悦感和宁静感。
(二)探索自我
艺术创作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有些很难通过言语表达情感、经历和想法,可以通过艺术创作,将这些潜意识或者被自己压抑的经历和情感表达出来。
(三)朋辈互助
团体的艺术疗愈活动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交流。例如,在进行小组作画或者拼贴时,每个成员轮流作画,会使得每个人要整合自己与他人的创作,并在此过程中的思考、磨合、分享、讨论,促进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实现朋辈互助的效果。
(四)自我疗愈
研究发现,创伤性经历常常会以图像形式被人们记住[1]。而对于经历过心理创伤的人,艺术疗愈可以作为一种温和的方式帮助他们面对、理解和整合,释放压力和情绪,达到自我疗愈的效果。
(五)感官体验
个体需要自己思考和行动才能进行艺术创作,过程中包括触摸、揉捏、塑形、粘贴、涂色等触觉体验,触摸这些材质会给人带来放松和愉悦的感觉。除此以外,还有视觉、听觉、身体运动等其他感官体验的参与,这能有效提高我们对周围环境的认知与理解。
三、艺术疗愈与心理课的融合
(一)艺术疗愈与心理课融合的方法与实践
1.绘画涂鸦
绘画涂鸦是心理课最常见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绘画表达艺术是通过绘画表达个体内在情感、思维和精神状态的艺术创作过程[2]。在绘画表达艺术疗愈中,学生可以使用线条、色彩、笔触等绘画元素,从而达到表达个人情感和体验,探索自我的效果。表达情绪时,可以通过画表情包或以颜色涂鸦的方式绘画;外化形象时,可以通过画笔将影响自己的事物以拟人、拟物化的形式,如画出“拖延怪”“喷火龙”等;探索自我时,可以通过画自画像、为自己设计名片、海报等方式;还可以通过曼陀罗绘画来表达自我、宣泄情绪和挖掘资源。有时在绘画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有“不知道画什么”的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随意用彩笔涂画出任意的线条、颜色等,也可利用一些意象设计绘画模板,例如树、花、太阳、气球、无性别人等,让学生用彩笔随意涂鸦。
2.以泥塑型
在学校听课时,经常会发现学生悄悄在抽屉里玩轻型黏土。轻型黏土颜色艳丽、质地柔软,学生接触以后往往爱不释手,会不自觉地产生兴趣[3]。且学生通过给黏土捏造型的过程,会有一种在“玩”的感受,从而回归到生命早期心理阶段,防御也因此下降,有助于情感的表达和自我的探索。泥塑可以弥补学生在绘画中“不会画”“不知道画什么”的缺憾,当学生将黏土放在手中揉捏时,疗愈就开始了。此外,黏土的可塑性很强,可以不断地进行改造和完善。在一节关于“接纳缺点”的心理课中,教师指导学生用黏土捏出大小不同的“泥点”,代表自己的缺点,并问学生“有没有哪些泥点是可以变小,甚至拿掉的呢?”指导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泥点”,让一些泥点变小甚至消失。这类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缺点是可以改变的,同时也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身上的哪些缺点是可以通过努力而变少的。黏土也可以当作颜料在纸上进行作画,例如用在各种情绪的主题中,可以用各种颜色的黏土任意地混合、在纸上铺展以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
3.剪裁拼贴
拼贴画心理疗法是结合毕加索美术拼贴画和箱庭疗法的一种心理疗法[4],利用拼贴画心理疗法布置课堂或者课后作业,可以帮助学生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表达自我。能进行拼贴的素材有很多,常见的有杂志、报纸、彩色胶带、手账贴纸、树叶及花瓣等。拼贴可以弥补学生“不会画”“不知道画什么”的情况,当素材在眼前时,学生通常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产生触动的素材去拼贴。例如,在一节关于“烦恼”的心理课上,心理教师让学生选择树叶,对树叶进行涂画、撕碎等操作,拼出烦恼的样子,外化出烦恼的形象。在关于“认识自我”主题的心理课中,心理教师让学生在杂志或者报纸上剪裁自己喜欢的字、词、句、图案,为自己创作一首拼贴诗或者拼贴画。还可以采用小组集体拼贴的方式,每人剪裁自己喜欢的文字和图案,与组员共同创作一幅拼贴画。在拼贴过程中,组员之间可能会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但可以在组员分享和讨论中,不断地磨合、完善中修改作品,最终形成小组的共同成果,达到朋辈互助,共同成长的效果。
4.以沙作画
在课堂上使用沙画,学生既可以体验到沙子的流动性带来的舒适和放松,又可以通过彩色的沙子表达自我,疗愈自我。教师可以使用彩色石英砂,也可以用细盐和彩色粉笔混合代替沙子。如果是用有黏性的纸作为沙画纸,教师可以在关于“生命的不确定”“生命彩蛋”等主题上,让学生自由地混合沙子,堆砌在沙画纸上,最后将沙子抖落后形成作品,就像开盲盒一样令人期待和惊喜。如果使用普通A4纸作为沙画纸,就可以将彩沙当作颜料直接平铺在纸上进行创作,也可以像绘画一样,提供各种意象模板,在模板内进行创作。还可以结合曼陀罗,为每个小组提供一个大型曼陀罗模板,把曼陀罗模板平均分为小组人数的份数,每个成员在对应的模块内用沙子进行共同创作。
5.乐动身心
音乐疗法可以通过听音乐、创作音乐和参与音乐表演等活动释放和调整情绪从而提升心理状态和认知功能[5]。因此在心理课中融入音乐,能够帮助学生通过节奏、旋律等音乐元素,改变个体的情绪、思维和生理反应。例如在热身活动时,采用欢快的音乐,让学生跟着音乐一起舞动,不仅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也能唤醒学生的情绪,带来愉悦感。在学生创作作品或者冥想时,可以使用舒缓的轻音乐辅助创设安全舒适的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索自我。在小组互助,生生互动时,也可采用轻快的音乐营造温暖欢快的氛围。在课程结束时,可以用一首与主题相关或者较为轻快温暖的音乐,带领学生一起律动。
在选取音乐辅助课堂时需要注意,音乐的节奏和曲风要符合当下的活动情境,例如探索难过的情绪可以用节奏缓慢、听起来较为悲伤的轻音乐,不宜选用轻快活泼的音乐。在学生自我探索时音乐音量应调至适中或者偏小,并且不宜选用鼓点很强的音乐。
(二)运用艺术疗愈设计心理课的灵感来源
1.源于生活
生活中许多素材都可能启发艺术疗愈心理课的选题。在商场中看见儿童在娱乐区玩沙子、做陶艺、做沙画,在逛街时看见商家有创意的广告,都可以是艺术疗愈心理课的来源。同时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也可以作为心理课艺术疗愈作业的模板和素材,例如奶茶瓶、报纸、杂志、书、手账贴纸、拍立得相纸等。心理教师需要善于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素材。
2.源于自然
落叶、鲜花、树枝、沙子都可以成为艺术疗愈的素材。在春、秋两季,许多心理教师都会设计与自然有关的心理课,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收集物品,进行创作,让学生在亲近大自然和艺术创作中舒缓压力。
3.源于媒体
各路媒体也给心理课提供了许多素材,比如用网上的某个有趣简单的舞蹈视频进行热身;汲取社交平台上他人分享的经验、艺术疗愈工作坊的体验,作用为改进心理课的思路重新审视心理教师们常用的“小土堆与三座大山”“这烂泥一样的人生”“缺失的一角”等动画,利用其中“土堆”“泥点”“一角”等意象作为艺术疗愈作业模板。
4.源于学生
学生本身也是灵感的重要源泉,心理课源于学生,而又应用于学生。在课前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访谈,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能够让心理课更加贴近学生的内心,真正满足他们的成长需求。例如学生喜欢的游戏、动漫、影视作品、音乐、食物等,都可以成为艺术疗愈的素材。
(三)艺术疗愈运用于心理课的注意事项
1.不对学生的作品肆意评判
学生的作品作为自我的表达的一种形式,并没有优劣、美丑之分,心理教师不宜根据美术标准或大众审美来评判学生的作品。学生的一些作品能够通过意象投射出本人想法甚至是更深层次的问题,心理教师为更好地保护学生、尊重学生的隐私,在课堂上不宜直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分析,可以在课后与学生进行个体咨询来了解和帮助这类学生。
2.作品的分享应由本人自愿进行
学生在创作时,心理教师通常会在教室内巡视,有的教师发现有不错的时作品会直接拍下来进行展示,这会让部分学生感到局促和不适。作品分享需要经过本人的同意,同时,作品的解释权也在学生,教师不宜帮学生分享和解释他们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凯西·马奇欧迪. 以画疗心[M]. 黄珏苹,谢丽丽,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2]缪婷婷. 绘画表达艺术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 教师,2024,(23):18-20.
[3]张琳. 幼儿园泥塑活动游戏化实践[J].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4,(14):141-143.
[4]杨青青. 用拼贴画心理疗法叩响转学生的心门[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17):63-65.
[5]冯仁君. 心理健康与音乐干预[J]. 云端,2024,(36):34-36.
编辑/黄偲聪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