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家在场”展开淮北花鼓戏的新画卷
2025-02-18王安潮
中国的戏曲艺术因其地方风格而展现出多姿多彩的魅力,安徽省是地方戏曲艺术繁兴之地,早在明朝在汤显祖的《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中记载有“徽州调”“青阳腔”等剧①。明代昆山腔改革家中的张野塘就是安徽寿县人,清代的徽剧更是得到乾隆皇帝的喜爱,“四大徽班”进京入宫祝寿演出,是推动京剧形成的重要原因,也引起安徽地方戏曲活跃发展,泗州戏、倒七戏(庐剧)、黄梅腔等戏曲形式开始在街头巷尾的“草台”上演出,淮北花鼓戏就是其中之一,属于高腔腔系的剧种之一,此类的艺术形式在淮北地区出土的音乐文物中早有其踪迹。皖北戏曲发展有其深厚的民间文化传统,这使早有基础的淮北花鼓戏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快速发展,也在改革开放后为陈凤祥、崔琳、杨春、周治杰等学者所研究②,也有中央音乐学院的周青青、中国艺术研究院张庚等戏曲研究者到淮北调研,时白林先生也多次在论著中涉及到③。
在戏曲艺术的研究中,文化属地的学者占绝大多数,因为他们不仅通晓方言,而且还因“乡土情结”而更易倾力为之。淮北的文化馆工作者李俊民先生就是这样的人物之一,他在前不久出版的《淮北大鼓》就曾吸引钱国桢及笔者的关注④。如今,他又在国家“非遗”出版基金的资助下推出了专著《淮北大鼓》,以地方文化学者占据的资源优势而专题研究淮北花鼓戏,成果自然令人期待。阅读之后,觉得他比之前出版的《淮北大鼓》写得还要精彩。我想这是有其原因的,李俊民先生身处淮北花鼓戏的流传腹地,而且对地方戏曲艺术尤为喜爱,在与剧团或民间戏曲表演者深入接触的过程中而对其有了深解。他还积极倾力资助地方社团排演,笔者就曾见到过几次,到其排演处调研并在《音乐周报》写过专文评介。据悉,李俊民此次的撰写得到了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资金资助,以“国家在场”的语境而接受重任。因此,李俊民自然要慎重为之,推卸繁务,倾力而为。笔者对淮北花鼓戏的关注由来已久,从对淮北花鼓戏的繁多成果入手,深入到“非遗”活态传承的现场,在考察其传承发展的文化生态中,喜看像淮北花鼓戏这样的中小戏曲艺术如何走出活态发展之路,也是关注李俊民新著的又一原因。所以,我将对李先生的新著予以评品,以为更好地向业界推荐此作。
一、新的学术进程中的拓展
不同于其他的研究者,李俊民的淮北花鼓戏研究是因工作之需和自身喜爱而切入其中的。在此之前,淮北花鼓戏已有了大量成果,期刊所见的文章就有40余篇,著作有杨春、顾大海、张学仁等人的专著,摆在李俊民面前的困难可谓不少!但他能沉下心来,走进花鼓戏文化之中,与艺人促膝交谈,倾心交流,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并从文化工作者的视角,扩展了淮北花鼓戏研究的新路径,以史料的新发掘铸就其著的新篇章。
以笔者对淮北花鼓戏了解,作为地方戏中“年龄”中等的戏种,其涵容胸怀是其始终保持“年轻态”的内在原因。笔者曾在十余年前随上海音乐学院采风团到宿州市调研,此后不间断地再有所深入调研,包括单独带研究生到宿州市深入访谈杨春先生,在其《淮北花鼓戏音乐研究》之后,我又曾专程造访,对十几部传统戏的剧本与乐谱做了文本与音响的搜集,获取了华立仁所著的《风雨花鼓情:淮北花鼓戏剧团发展历程纪实》,搜集了淮北花鼓戏再排演现实主义题材“留守儿童”中的新作品,观演了晨见、淮北师范大学等人、单位的舞台作品。在逐渐认识淮北花鼓戏的过程中,我也深知全面研究这一地方戏种的难度,李俊民的扩展势在必行。
加强研究技术的丰富,从音乐本体到文化艺术,是其由内而外的动因之一。加强多种视角是多维认知由表及里的方法之一。加强学术视角的理论诠释以及田野调查的实践扩展,是新时代语境下像淮北花鼓戏这样的中小型戏种传承的关键所在。李俊民在直面戏种在地方文化受众认识上再深入到民间戏台的现实之中,以他所看到的去书写,直接反映戏种的艺术生命力强弱的实际情况,从而以数据化认知并传承戏种的有效数据而扩展其学理空间,以多种视角展现戏种文化价值,这是其直观学术视窗。
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就需要深入其内的“文化在场”,在“国家在场”的语境中,新的解读需要恰到好处的契合。李俊民先生正是这样一个适合的文化局内人,他以“文化在场”的身份长期致力于淮北花鼓戏的发展,参与其中,调研其中,助力其中。他直接接触淮北花鼓戏的民间艺人和地方专家,又以曾经的民族音乐学的学术训练而在其中融入了学术的理论与观念,这就使其调研带有很强的目的性,从基础数据搜集到资料库的建设再到传统戏的传承和新戏的排演,他在局内人、局外人的身份转换上游刃有余。尤为重点强调的是,俊民先生还甘于奉献,不惧辛劳,乐于钻研,将“国家在场”的使命化作“文化在场”的行动力,由此而呈现出这样一本厚重的淮北花鼓戏新论。
二、新的结构布局中的广纳
不同于既往的同类书作,李俊民的淮北花鼓戏新著在篇章布局上并没有走常态,它从戏曲文化的大语境中入手,分九章内容撰写,由浅入深,逐层展开,即使是没有接触过这一戏种的读者也能兴味盎然地阅读下去。
第一章的“戏曲艺术概论及我国各地花鼓戏的简介”属于宏观语境的切入,也让淮北花鼓戏的评述有了文化史论的基础;第二章的“淮北花鼓戏自为环境介绍”阐述了其诞生地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人文背景及隋唐大运河对淮北民俗文化的影响,这是著作的人文性视角的专题性先导;第三章是对淮北花鼓戏的渊源、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及民间演出团体和花鼓戏艺人传承情况的详细阐述,是戏种历史关系的纵向展开;第四章则属于本体诠释,从淮北花鼓戏的句式、板式、唱腔、调式、韵辙、语言、剧目、表演行当、伴奏乐器等艺术特点所做的详细分析;第五章则转换视角,以两个经典唱段为切入,在对其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意在挖掘淮北花鼓戏的学术价值;第六章在对淮北花鼓戏价值功能论述的基础上,意在评述其传承发展现状,这是“非遗项目”管理方更为重视的数据之源;第七章再次转换视角,在对淮北花鼓戏研究成果及主要艺术成就的评述中,让读者了解戏种的生存样态;第八章属于基础资料的部分,展现了有关淮北花鼓戏的轶文传说、谚语行话;第九章也是基础资料部分,收录了淮北花鼓戏经典剧目、传统小段、新创作品及作者整理记谱的唱段。
从书的逻辑层次所反映的学术思维来看,俊民先生紧抓基础数据,这是他长期积累所得,逐次呈现了淮北花鼓戏的产生背景、历史渊源、音乐构成、唱腔特色、代表人物、代表曲目、艺术表演形式和表演技巧等,这些数据不仅作为书中的证据,还为以后研究提供了资料检索的途径。再加上综合研究所做的多维视角梳理,从而对淮北花鼓戏的价值功能、保护与创新措施等有了视角转换的评析。而在微观解析上,俊民先生还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曲目和唱段,对其进行了文化学的综合研判及本体性的艺术分析,以“文化在场”而充实内容,又以“国家在场”的语境而对淮北花鼓戏做了统分结合的、收放有度的审视,让读者了解其自为生存状态及其在同类戏种中的特色样态。
从书的文本诠释来看:一是以详实的资料而做了论述有度的诠释。作者以大量扎实可靠的资料,严谨丰富的个案研究,不仅全局展现淮北花鼓戏的历史线索与本体特点,还以最具代表性的《罗帕记》等经典作品为例,对其进行了理论深解,特别是分析唱腔形态时采用图表形式加以量化解读,然后从微观着眼,对各种类型的唱腔进行分析:有的是以唱腔的板式、落音、板数、腔型、句式、结构数字等为序,有的则是按唱词、唱腔结构、句尾落音、事件、唱腔特点、演唱特点为序。这种分析法为我国戏曲音乐分析提供了新的方法,增加了本书的学术含金量。二是在注重理论的理念像而综合展开。本书在全面、翔实、系统、规范地介绍淮北花鼓戏的基础上,还力图穷尽我国研究淮北花鼓戏的几乎所有史料文献,以此而从不同领域和不同角度对淮北花鼓戏艺术再进行深入探讨,读之受益匪浅,尤为能获得启迪。其中对淮北花鼓戏艺术研究所获的新成果,体现了作者扎实的研究功底和严谨的理论思维,展现其经年积累后的综合研究之推进。这得益于他广纳新的史料并将其融入其中的撰写方法,并以其可以获得的学术资源而倾力为之,获得新著的新颖与宏富内容。
三、新的学术观念中的个性
李俊民是从文化馆站成长起来的研究者,深耕于田野调查,扎根于文化馆站,经年耕耘于繁琐的资料筛选之中,如今的这一新著也是其学术观念的使然。李俊民从基层文化工作者成长为学术研究者,是有其文化氛围之使然的,他所处的淮北大地是安徽民间音乐最为丰富的区域,除了花鼓戏、大鼓书外,泗州戏、梆子戏、琴书以及民歌也极为丰富。产生于淮北平原上的花鼓戏与南方的花鼓戏不同,因其独特的农耕文化和地域特征,使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表现手法,它集歌舞于一体,每一段唱腔如同一首风情浓郁的民歌。淮北花鼓戏以“鼓”得名,节奏明显,曲调丰富,委婉动听,长于抒情,贴近生活,易于传唱。淮北地方语音特色十分明显,形象生动,念白轻松明快,亲切细腻,语音舒缓,吐字清楚,带有淮北独特的语言特征。
与李俊民认识已有十余年,他朴实、低调、谦卑、豪爽,是典型的淮北汉子的性格。他以生活而切入学术,以厚积而寻求薄发,人生观与学术观相辅相成。他待人真诚,有求必应。除了十余年前的集体行动外,我还与他在2017年4月淮北市举办的首届“绿金淮北·琴韵相城”古琴艺术发展论坛暨名家·名曲音乐会期间有深入接触,作为主要的策办人之一,他倾力于活动之中,其组织力和亲和力,最终推动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让来自全国的专家见识了他的能力。
俊民是一位民间音乐艺术的实干家,除了是当地文化馆的负责人和“非遗”保护中心的办公室主任之外,他还是淮北市戏剧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安徽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他既是文化干部,又是社会活动家,而且是真正懂得淮北民间戏曲曲艺和音乐的专家。俊民多年来深入乡村挖掘整理民间民俗文化,对戏曲曲艺等民间音乐有着很深的情怀。他曾经在天津音乐学院跟随钱国桢教授系统地学习过戏曲音乐作品分析,对淮北的民间传统音乐有着很深的研究。李俊民在去年就出版了四本书,其中,《淮北大鼓》就有40万字,是他十年辛苦研究的结晶,被誉为“民间文艺理论研究成果中的典范之作”。
据笔者所知,淮北市及安徽省近年来大力发展像淮北花鼓戏这样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曲种。作为全国唯一用地市名命名的地方性戏种,淮北花鼓戏在其百余年的发展中,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新戏发展观念下而获得新生。它能直观地表达淮北人民的情感,展现淮北人民的价值观,并以其沉淀下来的深厚文化精神,深刻影响当地的文化发展,显示出汉文化发源地戏种的独特艺术,俊民之著则尽展其美。
在“国家在场”的文化语境中,淮北花鼓戏获得发展的新活力,它先后被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在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当今时期,发掘、传承地方民间文化资源,丰富民间艺术,已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紧迫任务。这是李俊民此书诞生的利好机缘,由国家文化管理部门牵头,由地方政府主导,经由院团运作、立足民间、校地合作,在民间音乐改革创新的社区文化范围中,淮北花鼓戏借助于保护传承民间文化资源的有效途径,该书的出版必将在戏种传承和文化发展上做出新贡献。
诚然,李俊民的《淮北花鼓戏研究与传承》也有尚待发展之处,如:在资料的遴选、甄别上还可再做细化,在资料的分析上还可再做“深加工”,方能使其更好地显现新时代价值,而过多的学术背景的资料的导入也使引论部分过于冗长,作为一名音乐工作者,对书中音乐方面的分析也略显少了点……但大作出版颇为不易,值得大加赞赏!它显现出淮北花鼓戏的理论成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李俊民为淮北花鼓戏做出了新推进,注入了新动力,在舞台演绎上不断倾力之后,他又以大部头的著作出版而为淮北花鼓戏活态发展打开新视界。衷心地祝愿淮北花鼓戏这朵民间戏曲之花在中国戏曲百花园里持续盛开,愿李俊民在新时代文化的发展中再展其个性与活力!
注释:
①时白林:《安徽戏曲音乐的源流与特色》,《音乐研究》1993年第2期第61页。
②如:陈凤祥与崔琳的《绽开在淮河两岸的三花——花鼓灯、凤阳花鼓、淮北花鼓戏音乐简介》,《音乐爱好者》1981年第6期;杨春:《戏曲创腔手法断想》,《人民音乐》1983年第5期;周治杰与杨春《淮北花鼓戏初探》,《戏曲研究》1995年第1期;杨春:淮北花鼓戏音乐研究(21世纪中国音乐文库),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年版。
③时白林除了前述的《安徽戏曲音乐的源流与特色》外,还有:《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4年版。
④王安潮:《从礼俗深处阐释鼓书艺术的宏思与微言——评李俊民新著〈淮北大鼓〉》,《乐器》2023年第10期。
基金项目:喀什大学重点项目《柯尔克孜族民间音乐艺术奥兹库姆孜研究》(编号:[2022]1761);安徽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安徽音乐考古史研究”(编号AHSKZ2022D19)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