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伉俪:最好的爱情是相濡以沫
2025-02-18
2 月14 日,一个有爱的日子,在科学家的圈子里,也有很多科学双星,在科学长空,他们的名字互相辉映。在他们的情感世界里,不仅有爱,还有融合一体的理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科学家的爱情故事。
李林、邹承鲁:出自“一门三院士”
【人物名片】
邹承鲁(1923-2006),生于青岛。中科院院士、近代中国生物化学奠基人之一。
李林(1923- 2002),生于北京。中科院院士、物理学家。
20 世纪,李家一门接连出了三个院士,分别是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于1955 年首批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的女儿李林和女婿邹承鲁分别是物理学和生物化学领域的专家,于1980 年双双入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46 年,邹承鲁、李林分别来到英国伯明翰大学留学。英俊潇洒、满腹经纶的邹承鲁成为女生们心目中理想的白马王子。毕业后,两人又不约而同进入剑桥大学继续深造。相似的经历、共同的理想,使得这对身处异乡的年轻学子成为互相鼓励、相互帮助的朋友。有时,李林在数学或物理方面遇到难题,便向邹承鲁请教;每当李林工作到子夜时分,邹承鲁又会送来可口的夜宵并送她回宿舍。很快,两颗炽热的心灵碰撞出爱情的火花。
不过,和现在的年轻情侣一样,这对恋人有时也会闹些小别扭:一次在剑桥划船,不会水的邹承鲁掉到了河里,折腾好久才爬上岸。而水性很好的李林却在岸上笑得前仰后合。邹承鲁气得直抱怨:“差点儿淹死,你还笑”。
当然,这样的小插曲丝毫没有动摇两人的感情。不久,两人喜结良缘。从此开始共同度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人生,成就了一段父、女、婿“一门三院士”的学界佳话。
柯伟、李依依:爱其所同,重其所异
【人物名片】
柯伟,1932 年生于沈阳,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属腐蚀与防护专家。
李依依,1933 年生于北京,中国科学院院士、冶金与金属材料科学家。
1953 年,抱着钢铁强国的梦想,柯伟、李依依一起考进著名的北京钢铁工业学院。虽然不同班不同系,但两人都爱运动。两人在漫漫的跑道上从相遇相识到相知相爱。
在那个火红的年代,毕业生的分配很少考虑两人的情感,就这样,柯伟被分配在沈阳金属所,而李依依则要留守北京。面对人生中的一大难题,李依依首先行动,离开北京,走进了辽宁本溪钢铁厂的大门。1960 年,经多方协调,李依依终于从本溪调入沈阳金属所。至此,两个有情人终于走到了一起。
二人的日子,并不宽裕,没有婚礼也没有婚房,新婚之夜是在大哥家里度过的。曾有一段时期,一家四口人却只能挤在一间7.6平方米的小屋内,李依依不在家,两个孩子就跟着柯伟值夜班,有时还需要把两个孩子都带到实m 验室试验台上睡觉。但是,生活上的困难对于两人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两个人的手也始终未曾松开过。
柯伟曾坦言,“学习成绩李依依比不过我,但是工作能力我可比不上李依依”。1993 年,李依依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7 年柯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半个世纪以来,柯伟和李依依同在中科院金属所工作,彼此“爱其所同,重其所异”。
郑树森、李兰娟:“我们从不吵架”
【人物名片】
郑树森,1950 生于衢州。中国工程院院士、肝移植专家。
李兰娟,1947 年生于绍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肝开拓者。
李兰娟父亲因患眼疾无法劳作,全家生活靠母亲卖山货维持。虽然家境贫寒,但她从小就热爱读书并成绩优异,高中毕业后回到乡里成为一名“ 赤脚医生”。郑树森的从医之路则是幼年时期就埋下了种子。郑树森小时候上学路上会经过一个中药铺,常常闻着药香就走进去,看中医为病人把脉、开处方。那时,他就立志当一名医生。
1970 年,李兰娟进入浙江医科大学学习。在这所大学里,李兰娟与郑树森相识相恋。1975 年,两人请了几个亲戚朋友,简单办了个婚礼。婚礼当天,就接到郑树森父亲生病的消息。李兰娟主动陪他回家,两人带着铺盖在火车站睡了一夜。回想起来,李兰娟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条件虽然艰苦,内心却很甜蜜。”
不久,李兰娟与丈夫相继有了两个儿子。在郑树森眼中,妻子是个不折不扣的贤内助。他在香港读博时,有一次父亲重病。为了不影响他的学习,李兰娟没有把公公患病的实情告诉他,自己悄悄赶到乡下忙前忙后服侍老人,直到老人完全康复才放心离开。
为了感激妻子,后来李兰娟90 岁高龄的母亲两次骨折,都是郑树森亲自拍板实施手术。
相爱45 年,两人从没吵过架。不管工作到多晚,郑树森都会等妻子一起回家。
王阳元、杨芙清:夫唱妇随献大爱
【人物名片】
王阳元,1935 年生于宁波。中国科学院院士,微纳电子科学家、教育家。
杨芙清,1932 年生于无锡。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机软件科学家和教育家。
1953 年,王阳元考入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师从黄昆、王竹溪、周光召等著名教授。回忆起同杨芙清风风雨雨五十年的生活历程,王阳元饱含深情地说:“我与芙清是在北大燕园相识的,是在留校工作后结为终生伴侣的。事业与共同的理想,把我们连在—起,幸福的家庭在支持着我俩各自的事业。”
今天的“夫妻院士”,当年在大学里都是学生会的干部。在事业上,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追求,大学毕业后,两人都坚定不移地留在国内发展自己的事业,选择了国家最急需人才的学科:—个迈入了计算机软件领域,一个加入了半导体研究行列。
在困难时期,杨芙清宁愿喝不见油花的清汤,咬硬梆梆的窝窝头,也要省下钱支持王阳元购置科技书籍。而当得知回到自己身边仅三年的年轻妻子,又将以专家身份二度出国时,身为丈夫的王阳元二话不说,支持妻子去苏联杜勃纳联合核子物理研究所工作。
事业有成后,他们又怀着一个共同的心愿,要在为国家的人才培养上奉献自己的力量。
1999 年,杨芙清捐赠“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5 万元港币,王阳元捐赠“潘文渊研究杰出奖”50 万新台币为基础,由北大青鸟集团进一步出资为其后援。2012 年,王阳元捐赠“国华杰出学者奖”50 万元人民币,2015 年,杨芙清捐赠“国华杰出学者奖”50 万元人民币,均作为该奖奖励基金的补充。(本版稿件综合新华社讯、人民网、《北京晚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