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火红的春节
2025-02-18陈晨孙正好李浩
延安时期有哪些火红年味?革命人又如何在艰苦卓绝的战斗岁月中鼓舞士气、激扬斗志?
被抢购一空的年画
1940 年1 月31 日,农历腊月二十三,北方地区传统的小年。在晋东南的太行山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时任鲁艺木刻工作团团长的胡一川,和同伴杨筠一起背着大包去赶集。包里装的是木刻工作团为配合抗日宣传,突击了好几个日夜赶制出来的水印套色新年画。彼时,全国抗战已进入相持阶段,日寇铁蹄正对各抗日根据地进行频繁而疯狂的扫荡。《纺织图》《保卫家乡》《大家养鸡增加生产》……人来人往的大集上,由于价格便宜、画风新颖,这些鼓舞斗志、充满民族气节的新年画,很快被赶来买年货的山西老乡抢购一空。
据当时同在木刻工作团的美术家罗工柳后来回忆,因为太受欢迎,一些没买到的老乡追到了他们的住处,嚷着要买年画。有些住在偏远山区的百姓,甚至跑了几十里的山路赶来购买。
接地气的新秧歌“火出圈”
1943 年春节,延安城中锣鼓喧天,一场精心筹备的军民联欢会在延安城南门外广场上拉开大幕。这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来自鲁艺的艺术家们在“文艺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号召下,将创作之笔对准人民、用群众语言创作后的汇报演出。“挑起担儿上呀上山岗,一头是米面馍,一头是热米汤。”在两万多名军民的翘首以盼中,教员王大化身系红腰带,顶着陕北人民最熟悉的白羊肚手巾跨上舞台,身边是穿着花棉袄的李波。两人唱的是陕北秧歌调,扭的是陕北秧歌舞,演的是陕甘宁边区农民马丕恩父女“早起晚眠,努力生产”的劳模事迹。
“《兄妹开荒》轰动了延安城,《解放日报》配发了社论,刊登了曲谱。王大化和李波成为那个时代的‘顶流’,市面上出现了王大化牌香烟、肥皂。”延安革命纪念馆馆长刘妮说,“当时很多群众到鲁艺看秧歌剧,不说剧名,都说‘去看王大化’。这部剧原名叫《王二小开荒》,也是群众把它喊成了《兄妹开荒》。”据《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延安志》记载,1943 年春节,鲁艺秧歌队成员多达150 人,在杨家岭、中央党校、文化沟等地进行巡回演出。除了《兄妹开荒》,还上演了为三五九旅战士们新编的秧歌舞《摇花篮》等文艺作品。
在热火朝天的秧歌演出中,最抢眼的还属刘炽,这位后来创作了《我的祖国》《英雄赞歌》《让我们荡起双桨》等经典作品的音乐家,当时是鲁艺秧歌队的“伞头”。作为冼星海的学生,刘炽还创作了《减租会》《运盐去》《胜利鼓舞》等经典秧歌剧。
双向奔赴的春节大拜年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拜年方式,简单淳朴又情意浓浓,除了秧歌拜年,还有座谈聊天,或是互致问候。”比如,1945 年农历大年初一,中央领导带着警卫员到枣园乡政府给群众拜年。其间,陕甘宁边区的劳动模范也来给中央领导拜年。
蔬菜、鸡蛋、黄酒、油馍……延安时期,军民之间的新春礼物,往往就是小杂粮和农家土特产。
延安时期,军民之间的春节大拜年可谓是双向奔赴。1943 年春节,毛泽东得知枣园村有24 位60 岁以上的老人,其中两位老人正月十五过生日,便在元宵节当天宴请24 位老人,饭后给每人送了一块香皂、一条毛巾,还请大家看了场电影。
“有一年,秧歌队来杨家岭拜年,有户人家住在后沟里,因为要保障春节供应,忙着磨豆腐,顾不上看秧歌。”学者王延雄说,“毛主席请秧歌队专门绕到豆腐坊,给那户人家扭了场秧歌。”(摘自《新华每日电讯》1.31 陈晨、孙正好、李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