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班会课教学设计策略研究
2025-02-18刘义桂
[摘要] 主题班会课是以班级为单位,以发展学生品德、心理、实践能力等为目的而开展的教育活动。主题班会课的开展,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班级建设,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文章从设计和实施主题班会课活动、创新主题班会课教学设计方法以及打造主题班会课品牌课堂等角度入手,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进一步提升主题班会课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展现出更好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 主题班会课;教学设计;策略
一、设计和实施主题班会课活动
以设计“我的梦·中国梦”主题班会为例,教师可以结合时代伟人的事例,印证个人梦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间的关系,同时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我的梦”和“中国梦”之间的关系,具体流程如下。
(一)确定主题班会的教学设计目标
教师需要确定主题班会的教学设计目标,即引导学生认识中国梦的本质和内涵;了解“我的梦”和“中国梦”之间存在的关系;从“他们的梦”“我们的梦”等层面设计主题班会教学活动,利用听故事、谈感受、学模范等方式完成主题班会课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能够将自身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联系到一起。
(二)设计主题班会课教学流程
第一步,带领学生从“他们的梦”等层面深层次感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涵。2024年6月,嫦娥六号首次从月背采样返回,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以及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嫦娥六号总设计师胡浩在记者采访时表示:“嫦娥六号任务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复杂的深空探测任务,飞控事件多、环节紧凑、控制过程复杂。嫦娥六号国际合作也超出预期,提升了我们在月球探测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与搭载载荷国家的友好交往。”三年多来,胡浩带领团队开展了大量适配和优化设计,实现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月背智能采样、月背起飞上升等三大技术突破,使嫦娥六号任务成为中国航天史上迄今为止技术水平最高的月球探测任务。教师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嫦娥六号能够成功完成月背采样及返回任务。学生根据总设计师胡浩的采访内容,可以总结出嫦娥六号的成功离不开设计团队的支持。这些研究人员长期从事航空航天事业,坚持完成国家交付的使命和任务,其伟大精神令人感动。研究人员有强烈的信仰和信念,将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我国在该领域不断前进,跻身先进行列。
第二步,带领学生从“我们的梦”等层面建立“我的梦”与“中国梦”之间的联系。教师向学生介绍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相关内容和大赛成果,展示了记者采访获奖者的感言,鼓励学生思考这些参赛者为何能够在大赛上获奖,是什么动力支持其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和创新。学生根据班会主题和采访内容,可以总结出这些参赛学生对科学技术创新和应用有很大兴趣,愿意利用自己的所学知识和能力提出更多造福人类的理论和创造出更多实用的装置。这些想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参赛者自身的理想,这些参赛者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中的一员,凭借其伟大的理想和信念,能够在日后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三)进行反思、讨论和评价
教师针对上述“过去他们的梦”“现在他们的梦”“现在我们的梦”这三个部分给出的案例,深入思考、讨论和研究“中国梦”与“我的梦”之间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自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所发挥的作用。结合案例和主题班会课的设计目标,学生逐渐认识到“中国梦”和“我的梦”是具体的、历史的、辩证统一的。青少年应心怀理想、脚踏实地,凭借自身价值,在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篇章中贡献力量。
二、创新主题班会课教学设计方法
初中主题班会课教学设计形式丰富多样,教师通常会根据不同的主题、学生学情、教学设计目标、教育环境等因素,生成不同形式的主题班会课,确保能够取得最佳育人效果。
(一)创设情境,设计游戏体验式主题班会课
教师会根据学生成长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为学生设计游戏体验式主题班会课,创设富有趣味性的主题班会课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游戏活动,使其能够在活动中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掌握自己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和合作的方法。例如,教师围绕“班规我制定,纪律我遵守”这一主题设计游戏体验式主题班会课教学方案时,可以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境。例如,某同学不遵守班规纪律,给班级管理人员和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因此逐渐被其他同学疏远,最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决心改正。教师可以鼓励几位学生分别扮演该同学、班长、家长、教师等角色,围绕这一场景编排角色扮演活动,使学生能够在亲身体验和观看角色扮演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到遵守班规纪律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班规制定,并监督和执行班规,以营造更好的班级氛围。
(二)辩论探讨,设计团队辩论式主题班会课
正反双方的辩论是提高学生思辨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开展团队辩论式主题班会活动能够使学生利用辩证思维,围绕辩论主题进行深度思考,从而加深自己对于该主题的认识。例如,教师以“是否应当完全杜绝森林砍伐现象”为主题开展团队辩论式主题班会时,可以鼓励学生站在“完全杜绝”和“合理砍伐”两个角度进行辩论,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两队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收集资料,补充自己的论据,使论点更加鲜明。两队学生在搜集资料和辩论的过程中,也会更加深刻地认识这一问题。之后,教师可以将讨论主题进行升华,与环境保护和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等观点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态环保的重要性。
(三)反思改进,设计总结反思式主题班会课
总结反思式主题班会课是通过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的方式,引导其更加深入地认识自我、批评自我、改进自我、提升自我。总结反思式主题班会课与民主生活会的原理基本一致,都是通过自我反思和批评发现问题,在优化和改进的过程中使自身不断成长和完善。例如,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沉迷手机游戏”这一现象,引导学生围绕“是否每日玩手机游戏”“是否存在每日玩游戏超过2小时的情况”“是否认为自己存在无法抵制手机游戏诱惑的情况”“是否存在玩手机游戏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的情况”等问题进行反思性评价,使其能够认识到沉迷手机游戏可能会产生的后果,学会平衡学习和生活。
三、打造主题班会课品牌课堂
(一)基于新时期育人要求选定班会课主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了“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由此可见,新时期学校和教师应当重视党史教育,使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产生的重要作用和影响。教师基于党史教育设计和实施主题班会课活动时,需要明确目标和主题,结合多元化的资源和素材,才能获得比较好的效果。教师可以从线上途径搜集优秀红色影视作品资源,然后结合线下获取的资源,为学生设计更加全面科学的主题班会课方案。教师在选定班会课主题时应当着眼于展示国家形象、塑造民族精神和传播主流价值观,以便有效落实“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目标。例如,教师以实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主线进行班会课设计,在选定班会课主题时,可以定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层面上,围绕这一主题将建党精神、五四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科学家精神、探月精神、新北斗精神等相关素材有效整合在一起。
(二)基于各方面资源和素材选定班会课内容
教师打造主题班会课品牌课堂时可以基于主题和资源,从了解历史事件、讲述人物故事等角度入手。
一方面,教师可以针对党史教育整合各方面资源和素材,尤其是红色影视资源。教师围绕班会课主题选取合适的素材,为学生讲述关键历史事件,使其能够明确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例如,教师针对党史教育设计“五四运动”主题班会课时,可以利用优秀电视剧《觉醒年代》中的相关影视片段,为学生展现“巴黎和会”“学生游行”“李大钊发誓”等场面,再现“五四运动”这一历史事件,使学生能够从历史背景、青年学生群体、革命先锋人物三个角度深入理解“五四运动”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重要地位,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
情感。
另一方面,教师除了可以利用多元化资源讲述历史事件之外,也可以介绍人物故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英雄精神。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发展的过程中,涌现了很多英雄人物,这些人物所代表的精神值得学习。例如,教师在设计“抗美援朝”主题班会课时,可以围绕抗美援朝战役中涌现出的英雄事迹收集资料,利用《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等优秀影视资源中塑造的英雄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英雄事迹,感受其伟大的精神。学生将会在主题班会课中了解舍身堵枪眼的黄继光、烈火中牺牲的邱少云、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杨根思等英雄人物事迹,并且可以深入思考“什么是英雄”“英雄为什么不怕牺牲”这两个问题。
(三)基于权责对分理念,创设主题班会课对分范式
对分课堂是基于四元教学理念构建的新型班级授课制教育模式,实现了教师讲授、督学反思、同伴讨论和对话答疑等环节的有效融合。对分课堂强调权责对分,要求教师在开展课堂教育活动时不能忽视学生自发讨论、交流和互动的重要价值。从上述内容来看,教师基于对分课堂模式开展主题班会课时应当按照“教师讲授—独学反思—小组讨论—对话答疑”的流程进行设计。例如,教师在设计和实施以“自我认识”为主题的主题班会课时,可以按照上述思路构建对分课堂模式。在讲授环节,教师将会利用15分钟的时间,从生涯规划的内涵、生涯规划的认识误区、生涯规划的历程三个方面为学生讲解生涯理论的相关知识。在学生思考、交流、互动的环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思考自己的优缺点,以及目前拥有的各项资源,写下对自己人生的规划,以及在实现规划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同时,学生需要和其他同学相互交流和互动,以便更加深入地认识自己。在对话答疑环节,教师可以针对比较典型的学生答案进行评价,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
主题班会课教学设计也是课程设计的一种,教师在开展这项工作时需要遵循课堂教学规范,利用科学合理的理念和方法进行设计,才能确保主题班会课获得应有的效果。为了充分保证主题班会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班会主题,利用丰富的素材和多变的教学设计方式,为他们呈现生动精彩的主题班会课活动,有效发挥育人效果。教师可以将主题班会课作为探索科学育人的新方向和新思路,在这方面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以便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帮助教师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本文系2023年度合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乡村寄宿制初中劳动实践育人路径研究”(项目编号:HJG2308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卫. 浅议初中主题班会课的创新策略[J]. 教育实践与研究(C),2023(04):15-17.
[2]杨胜刚. 沉浸式设计 探究性求知——初中主题班会课设计浅议[J].河北教育(德育版),2022,60 (06):39.
[3]王鑫. 例谈初中主题班会课开展的教学策略[J]. 求学,2021(20):55-56.
[4]吴鑫. 初中主题班会课的精细化探讨[J].试题与研究,2020(30):123-124.